|
18個月大的輝輝,最近每次大便后,肛門附近都會有一塊血紅色的肉塊出來,即直腸脫垂。由于最初脫出的程度不重,每次家人都可以幫忙復原,但現(xiàn)在卻越來越嚴重,最近一次,脫出的直腸有雞蛋那么大,孩子哭得死去活來,更是站不起來了。 這可嚇壞了輝輝的父母,趕緊帶著兒子到醫(yī)院肛腸科就診,醫(yī)生說:“這是脫肛癥,如果脫出物長時間不能回納,可發(fā)生水腫、滲血、疼痛、潰瘍甚至嵌頓壞死!”好在輝輝不算特別嚴重,經過復位和后續(xù)的抗炎、補中益氣等治療,輝輝終于得以康復安全出院。 因為這件事,輝輝媽媽和輝輝奶奶大吵了一架~ 對對對,把屎把尿一直都是我們的老傳統(tǒng),但是老傳統(tǒng),就一定是對的嗎? 專家指出:局部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xiàn)象,也就是脫肛。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這又容易引發(fā)肛裂。 所以,不當?shù)陌咽喊涯蚴且患芸油薜氖隆?/p> ——并不能 大部分寶寶18~24個月時,尿道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才發(fā)育成熟,在此之前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 所以“被把屎把尿”的寶寶并不是根據自己的尿意來排泄,只是根據大人的動作和噓噓聲,做出的條件反射而已! 為什么老人都認為給寶寶把尿沒有害處呢?這是因為給寶寶把屎把尿這一行為的害處在短時間內是看不到的,但是它的危害確實很多,有的可能會伴隨終生! 2017年,廣州的一對夫婦發(fā)現(xiàn)自己十個月大的寶寶大便時哭鬧不止,父母以為只是便便干燥,沒太在意。但是后來竟發(fā)現(xiàn)從肛門中脫落有雞蛋那大的一坨,嚇得趕緊帶他去醫(yī)院檢查。沒有想到孩子竟然是脫肛!醫(yī)生分析與其從出生起就被把屎把尿有關。 醫(yī)生說:因為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在新生兒期,不正確的寶寶護理方式,會導致髖關節(jié)偏心接觸,骨頭在髖臼內滑行或移動到髖臼外。如果這些因素持續(xù)存在,那么髖關節(jié)異常接觸將導致解剖結構改變。
所以持續(xù)性給新生兒把屎把尿,誘發(fā)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 注意:長時間不當?shù)陌咽喊涯?,會加大骨骼發(fā)育不良的風險,從而造成脊柱駝背、側彎等情況。
學會控制尿尿和便便是一個漸進的成熟過程;孩子首先要能感知尿意和便意,隨后學會協(xié)調自己的肌肉組織來控制自己何時大小便。 而一般4 歲左右的兒童才能學會熟練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這時,如果把尿過于頻繁,寶寶的膀胱沒有辦法感知到充盈,就沒有機會學會協(xié)調括約肌和逼尿肌功能,不會自主尿尿,長大后反而會習慣性憋尿,甚至尿床。
寶寶自己玩的正專注時忽然被大人揪過去強行把屎把尿,還有的時候,寶寶因為抗拒把屎或者拉不出被大人訓斥,這些都會讓寶寶對把屎把尿產生排斥。
此外也不利于寶寶隱私意識的建立。孩子很小就有性別意識了,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就要有意識地注意性啟蒙教育了。
在1歲及以上的健康兒童中,95%以上的便秘為功能性便秘。當懷疑為功能性便秘時,可能影響的因素有:排便疼痛、如廁訓練困難、排便克制、攝入牛奶和飲食。
而強迫性的把屎把尿,會讓孩子對排便有排斥心理和恐懼感,從而不由自主地去憋屎,從而引起便秘。 所以,建議盡量不要給孩子把屎把尿,要遵循孩子自身發(fā)育特征順勢而為,另外,在學習如廁上,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和耐心。
美國兒科學會(APP)認為,寶寶在接近18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學習自己上廁所,不會產生什么危險。 如果寶寶已經一歲半,并且符合這8個信號中的其中幾項,家長就可以開始嘗試幫助寶寶進行如廁訓練了:
來源:母嬰視界微刊 崔玉濤的育學園 丁香媽媽 |
|
|
來自: 笨鳥先飛龍 > 《西醫(yī)~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