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中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節(jié)。孫悟空被菩提祖師“逐出師門”之后,返回了花果山。因為沒有趁手的兵器,于是只身前往龍宮向老龍王求寶。 而老龍王對這位素未蒙面的鄰居孫悟空,表現(xiàn)出十分恭敬的態(tài)度。原著中對這段的描寫為:“東海龍王敖廣即忙起身,與龍子、龍孫、蝦兵、蟹將出宮迎道:“上仙請進,請進?!?/p> 老龍王不僅僅是“即忙起身”,而且還高呼孫悟空為“上仙”。這似乎有點不合乎情理。原因很簡單。老龍王雖然僅是一個負(fù)責(zé)行雨的下等仙,然而對此時仍然僅是妖怪身份的孫悟空來說,他的身份自然是尊貴無比,完完全全沒有必要在此刻表現(xiàn)得如此恭敬。澳門新葡8455手機版 可偏偏老龍王表現(xiàn)出了十分恭敬的態(tài)度,這就令人有點捉摸不透了。實際上老龍王表現(xiàn)出如此態(tài)度,并非是他對孫悟空有何懼怕,而是孫悟空自報家門之時,提到了的一處地方令老龍王不得不對他恭敬起來。 原著中對于這段的描寫為:“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孫悟空,是你老龍王的緊鄰,為何不識?”那夜叉聽說,急轉(zhuǎn)水晶宮傳報道:“大王,外面有個花果山天生圣人孫悟空,口稱是大王緊鄰,將到宮也。” 此處孫悟空自提是“花果山圣人”,花果山僅是一個地名,老龍王自然不會怕“花果山”,可是細(xì)細(xì)琢磨原著中對于花果山的描述,會令人發(fā)現(xiàn)花果山必定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 原著中對于花果山的描寫如下:“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后而成。真?zhèn)€好山!”從這段描寫可以看出,花果山不僅是“十洲之祖脈”,而且成山之時蘊含了多處的天機。 如此修習(xí)的寶地,又怎會是無主之地呢?實際上花果山確實有主人,這一點我們從原著中孫悟空發(fā)現(xiàn)水簾洞的描寫便可以看出,原文為:“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橋,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nèi)有石窩、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p> 僅憑這一段描寫,就足以證明花果山確實有主人,只是只為主人已經(jīng)離開了。反過來再分析孫悟空與老龍王初次見面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老龍王對于孫悟空的態(tài)度,是因為他誤以為孫悟空是這位曾經(jīng)花果山的主人的徒弟,才表現(xiàn)得如此恭敬。 那么這位“花果山主人”到底是哪路神仙,才會令老龍王如此恭敬呢?要解開這一謎題,我們還得從孫悟空進入水簾洞的情節(jié)說起。上文提到,孫悟空進入水簾洞之后,發(fā)現(xiàn)了水簾洞中間有一塊石碑,上邊赫然雕刻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所謂的“福地”,便為我們解開了這位花果山主人所屬的派系。道教文化中有“七十二福地”的說法,唐代的杜光庭還曾在《洞天福地記》:“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稱。” 如此看來,這位花果山主人定然是一位修得大乘的道教之人。在原著中第二十四回中唐僧師徒四人行至萬壽山五莊觀之時,也有一塊石碑上邊記錄:“萬壽山福地,五莊觀洞天”。這與水簾洞上赫然雕刻“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僅是地名的改變,因此這兩塊石碑極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而五莊觀的主人是鎮(zhèn)元大仙,鎮(zhèn)元大仙是道教派系人物,以前文所分析得出花果山主人為道教人士就對上了。 除此之外,原著之中還提到了一點。鎮(zhèn)元大仙知悉僧師徒四人將要路過五莊觀之時,下令徒弟款待唐僧。還引出了一段鎮(zhèn)元大仙與唐僧的往事。原文為:“五百年前,我與他在蘭盆會上相識,他曾親手傳茶,佛子敬我,故此是為故人也”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五百年前這一段時間,鎮(zhèn)元大仙確實是在游歷天下。那么他路過花果山并在此修習(xí)在時間上也就成立了。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斷定花果山的上一任主人確實是鎮(zhèn)元大仙。老龍王也就是畏懼鎮(zhèn)元大仙才會對毫無名氣的孫悟空做出如此姿態(tài)。 參考文獻(xiàn):《西游記》 《洞天福地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