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采用哪種政治制度才能更有效地鞏固統(tǒng)治?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優(yōu)劣。 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實施,在秦朝就已經(jīng)展開討論了,而且持續(xù)了近千年。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此發(fā)表了很多見解。 “臣聞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必樹異姓以明賢。”——《六代論》 這句話強調(diào)了分封制,在興盛之時各地諸侯共同治理天下,衰敗之時共同守衛(wèi)王土,天下安定之時諸侯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天下危機之時一同抵御災禍。 一、從秦看分封與郡縣昔日夏、商、周都是歷經(jīng)數(shù)十代才滅亡的,而秦朝卻是二世而亡,這原因的到底在哪?將夏、商、周三代與秦國祚的長短歸于使用分封制和郡縣制之不同,即“三代之君,與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憂。秦王獨制其民,故傾危而莫救。” 我們再來看看春秋時期的情況,那時候周王室的影響力雖然已經(jīng)沒有西周時期強盛,各地諸侯雖說都很有實力,但也沒有說有那一國出來將衰敗的周王室覆滅,這是為何? 很大原因在于晉國,因為晉國強盛且與周王室同宗,這樣的話就對其他諸侯有很大的震懾力。這也是分封制在此時的優(yōu)點。 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各方諸侯的力量漸漸減弱,此時的秦國強盛起來了,始皇帝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實現(xiàn)了歷史上第一次大統(tǒng)一。但是秦朝國祚并不久,秦朝實施的是郡縣制,有人就會想秦朝這么快滅亡會不會和郡縣制有關系呢? 那我們就從秦朝來看看郡縣制和分封制 秦朝的崛起不就是靠著周王室衰微才有機會的嗎?秦朝施行郡縣制,廢除禮樂之教,施行苛刻之政;王侯子弟無任何封地,同樣功臣也沒有封地,內(nèi)無宗子輔政,外無諸侯藩衛(wèi),秦始皇自以為關中地區(qū)固若金湯,他建立的大秦帝國是千秋萬代的基業(yè),沒想到的是只經(jīng)歷了二世就毀了。 “筑冀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薄妒酚洝ど叹齻鳌?/strong> 秦國的郡縣制也并不是從秦始皇一統(tǒng)后才開始的,文獻記載當年秦國遷都時就已經(jīng)有了“郡縣制”。 有人就認為“分封制”優(yōu)于“郡縣制”。 可以認為秦的滅亡是沒有設立諸侯,危難時期沒有諸侯拱衛(wèi)都城,導致迅速敗亡的。假若秦始皇將各州割裂分給子嗣,形成封國,這些封國可以輔助皇室,枝葉相扶,這樣的話秦朝也不會因為陳勝、吳廣起義和其他起義而迅速滅亡了。 二、從漢看分封與郡縣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我們再來看看漢朝的興亡: “漢鑒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諸呂擅權,圖危劉氏,而天下所以不能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諸侯強大?!薄軆住读摗?/strong> 漢高祖劉邦吸取亡秦教訓,實施郡縣制和分封制結(jié)合的,在劉邦去世后呂雉專權,之所以能轉(zhuǎn)危為安都是因為“諸侯強大”,但是西漢的分封制又造成吳楚七國之亂的根源,至于如何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我個人認為,分封制中的諸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一些突發(fā)狀況,譬如西周時期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周幽王調(diào)皮為了討好妃子褒姒點燃烽火臺,沒多大一會諸侯們就都趕到了,就表明在這些諸侯的效率還是很高的。 但是歷史上這諸侯反叛的事也不少,西漢有名的“七國之亂”不就是諸侯反叛嗎?還有后來魏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所以就要把分封制中的諸侯問題解決好,這樣才能使諸侯真正的為皇室服務。 我想諸侯到最后之所以反叛無非以下幾種原因: (1)皇帝無能,皇帝一旦無能了,諸侯們的野心就大了。 (2)血緣關系的淡化,第一代開國皇帝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兄弟和兒子們,時間久了雖然同宗,但是在血緣上已經(jīng)沒有多親近了。 (3)中央集權的弱化,地方勢力強盛。皇帝居廟堂之高,不懂遠處的江湖,擁有封地的諸侯有土地所有權和稅收權,財政軍三權在手,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很低,日子久了,諸侯就不免心生反意。 對于諸侯的遏制,漢武帝也有自己的辦法——推恩令。 有人認為推恩令的形式和分封制極其相似,但是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策,從大漢集團創(chuàng)始人劉邦開始,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一同施行,慢慢集團里的各地分公司的經(jīng)理(各地諸侯王們)做大了,就想要單干,或者是奪權,這就要引起大漢集團董事長(皇帝)注意了。 到了漢武帝當上董事長的時候聽從主父偃獻計,決定使用另一種方法加強總公司的集權統(tǒng)治,就是“推恩令”,本來各地諸侯死后,只能有一位“合法繼承人”繼承封地,現(xiàn)在只要是諸侯王的兒子,不論是嫡系還是庶出都有權利,分得一片土地。 董事長我對每一位員工都很好的,大家都好好干,都有土地可以分。而且由董事長給制定封號,所以大家都是合法的。 推恩令,使諸侯王的兒子們都成了王侯,但是也使王國封地被分割,進一步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這才是推恩令真正的目的。 “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稘h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 推恩令和分封制還是有區(qū)別的: 分封制的核心是天子,天子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兄弟、子嗣、有功之臣,這種方式一是為了獎賞他們,而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領域,還能在緊要關頭“勤王”。再來看看推恩令,推恩令說是分封制的一種延續(xù),但是又很矛盾,因為推恩令的產(chǎn)生是為了削弱諸侯王權力的,而分封制是給諸侯王下放權力的,這是本質(zhì)上的不同。 但是推恩令還給西漢帶來了一個不能彌補的失誤,就是王莽篡漢時。推恩令雖說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封國勢力,但是分封制中“拱衛(wèi)王城”這項職能也徹底失去了作用。 說到底不管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還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政策“推恩令”,都是為了統(tǒng)治階級鞏固王權而誕生的。 三、從魏晉看分封與郡縣曹魏統(tǒng)治時期以曹爽和曹芳為代表的統(tǒng)治時期,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在這一時期,就有人主張加強宗室力量。認為自秦朝廢除郡縣制后,以后各朝的滅亡都和郡縣制有關,郡縣制使得一些重要的地方?jīng)]有子弟把守,在朝堂之上也沒有宗室支持,在國家危急之時,沒有支援,這是造成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 “觀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長策,睹前車之傾覆,而不改其轍跡。子弟至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竄于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匹夫,勢齊凡庶,內(nèi)無根深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之百代也?!薄读摗?/strong> 但是我認為,這并不是郡縣制的問題,而是統(tǒng)治者個人的問題,就分封制來說,的確可以在國家危急之時出兵勤王,但是那是建立在君臣信任之上,如果皇帝本身就和諸侯王有矛盾,這時候不來搗亂就不錯了。 有人支持分封制,就有人反對分封制。 “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有禁防壅隔,同于圇圄;號位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三國志》 陳壽認為曹魏的分封有名無實,雖有分封之形,分封制所有的優(yōu)點,沒有一點體現(xiàn)出來的。 總體來看,分封制在歷史上的作用就是拱衛(wèi)帝室,鞏固皇權。但對于宗室封國威脅皇權的一面,有些人并沒有看到,郡縣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產(chǎn)生的,后來也有人將分封制和郡縣制并用,相互補充,相互牽制。對于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qū)別,上文中我所說的都是從制度表面來看歷代的興亡,所關注的問題,即是歷史問題也是現(xiàn)實問題??たh制自產(chǎn)生以來從沒有被徹底廢除過,直到今天使用的制度也是由郡縣制轉(zhuǎn)變而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