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基礎理論這個系列是為了中醫(yī)愛好者鋪墊的,扎實掌握基礎理論才能學好中醫(yī),入門中醫(yī)。 脾九條 1:司中氣(氣虛倦怠無力,嗜臥,短氣懶言,氣滯則脘腹脹滿) 2:主運化(運化無力則食后難消化,脹滿) 3:性升(清陽不升則眩暈,中氣下陷則脫肛、小腹墜脹) 4:惡濕(濕阻則腫、腹脹、泄瀉、黃疸) 5:統(tǒng)血(便血、婦女崩漏) 6:主肌肉(消瘦) 7:主四肢(沉困無力) 8:后天之本(后天失調則體弱多病,久病不能進食則后天絕) 9:藏意,志在思(脾旺則神思敏捷) 脾到底是啥?從古籍里看比如:《難經(jīng)·四十二難》載:“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薄夺t(yī)貫》載:“胃……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鐮刀。”我覺得就像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剖學上的脾臟和胰腺,那個散膏就是胰腺了,那個馬肝赤紫的就是脾臟了。想通這個似乎也很重要,能想通很多西醫(yī)的問題從脾論治,比如胰島素抵抗,比如糖脂代謝異常。 這個脾主運化和脾喜燥惡濕,要放在一起看,還是很有必要的。運化這個經(jīng)典的詞被老師反復解釋,分為運和化,既要化解胃初步消化的食糜,變成人體需要營養(yǎng)物質(化),還要向其他的臟腑器官輸送(運)。運化食谷和運化水液,運化食物這個事情經(jīng)常被談到,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運化水液,經(jīng)常不被重視。人這每天都要干吃飯和喝水的活,這個水集中管理和調度總指揮就是脾。 這個管理水利的官員,最不缺的就是水,所以我們很少談脾陰不足,當然這種情況是有的,只是不多見。但是水太多了就不行了,就超出了管理范圍就泛濫了。泛濫了就是濕,水濕泛濫。水濕泛濫的原因可能是調度官能力下降了,無法掌控全局,也可能是外來水量超出了調度能力,往往這兩種情況都有,比如因為其他的原因導致了脾功能下降,又外來了很多的水,場面往往就失控了,所以脾虛的人,不要總是勸人家多喝水,又是冷水,奶和飲料自然也是水,道理是一樣的。脾虛勞倦的人,基本上是水越喝越累,就是這個道理,適當掌握水的攝入,對脾虛的人也是很重要。同時水的代謝除了總調度脾之外,還有上焦的肺通過呼吸皮毛把水散出去,還有下焦的腎,形成尿液排出去,尿頻、尿量多,喝水就要尿,不要總是考慮腎虛,也可能是總調度控制不住了,使得一下子瀉到下游的水量太大。(全局考慮很重要) 司中氣和性主升兩個也要合起來看,中氣有時候也稱宗氣,有時候也是張錫純講的大氣,就是那么個意思,中醫(yī)認為這個跟呼吸人肺的氣和脾胃消化產(chǎn)生的水谷氣,和腎氣有關系,脾胃消化產(chǎn)生的水谷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點像練功的人心中憋的一股子勁,這股子勁要是不足,人就沒氣力,這股子氣還是支持胸肺的力量,是脾的問題引起心肺問題的重要媒介。這股子氣不足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舌頭中間往下陷和摸脈右手寸關二部陷下不足。 主肌肉和主四肢也要合起來看,肌肉的瘦削和肥碩,四肢有沒有力量都跟脾有很大的關系,這些都需要脾輸送精微營養(yǎng)物質,脾強的人肌肉才能豐滿,脾弱的人往往消瘦,往往沒有力量。長點肉相對容易一些,力量的問題就難改變了。同樣是小孩,同樣上小學,有的娃跑步如飛,小學時候我印象深刻,體育課要考核,仰臥起坐、引體向上。有娃能夠優(yōu)秀超量完成,有娃卻一個也做不了,這就是無力的表現(xiàn),本質就是脾弱。 當然這個肌肉豐滿和力量的問題還跟肝腎有很大的關系,有運動員注射或使用雄激素類藥物只能暫時的爆發(fā)力量,并不持久。要想持久的肌肉豐滿和力量充沛,需要脾胃功能強健。肌肉痿廢不用,可能是脾胃化生的能量不夠,也可能是交接障礙,有能量使用不起來,西醫(yī)的時髦詞匯叫胰島素抵抗,就是不交接。這類人往往比較胖,肉很多,但是力量弱。這些都要從脾論治。 脾藏意,在志為思,這個問題,我寫過一篇文章詳細的論述過:腸道與靈魂的交流——脾主思。要重視情緒和思慮的問題與脾的關系,脾出了問題的人,久而久之情緒可能有變化,同時思慮過多對脾的影響也很大。知識分子多考慮較多,導致脾胃功能下降,出現(xiàn)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后天之本的叫法是一直到了明代才有的,李中梓提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的觀點,被后世的醫(yī)家接受了,確實是這樣,腎的問題決定了一個人先天的條件,起點高不高,根基足不足都是腎的問題,但是這個由娃的父母授予的,娃自己無法決定。但是我們也經(jīng)常遇到小時候出生很好,慢慢長大體弱多病,那就是后天沒有養(yǎng)好,是脾胃沒有顧護好。也有一些娃剛出生幾年經(jīng)常生病,還有一些哮喘之類的先天疾病,明顯差的體質,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好,走出了一個恰恰相反的結局。這就是后天脾胃顧護好的結局。腎決定了一個人出生的基本基調,脾才是決定一個人精不精彩的關鍵因素。 |
|
|
來自: 369藍田書院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