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筆陣圖》感悟書法研習之規(guī)律 (因篇幅較長,分為三部分) 相傳《筆陣圖》為衛(wèi)夫人撰,中有“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句,解讀頗多,且演變?yōu)椤吧畦b者不書,善書者不鑒”,直接解讀為鑒賞與書寫的關系,套用現(xiàn)代語言,則為“善于鑒賞者,不去書寫;善于書寫者,不去鑒賞”;表述鑒賞與書寫的直接對立。對于此說,質疑者甚多,但都不能以充分理由予以勘誤匡正?!豆P陣圖》另一版本,該句為:“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覽”,不甚流行,罕有認同。經(jīng)過仔細研讀原文、擻尋考證相關資料,筆者認為:“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覽”,方為《筆陣圖》原句;此句原意,并非闡述 “善鑒”“善寫”之對立關系,而是揭示書法研習 “覽”、“寫”、“鑒”循序漸進之必然規(guī)律!一、“書”“寫”之異,“鑒”“覽”之別附和“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之說者,將“鑒”理解為“鑒別、鑒賞、評論”等等,將“寫”理解為“書寫、寫字(創(chuàng)作)”等等,實際上是一種誤讀和偏見。對照原文,我們可以明確證明“善寫者不鑒”的不合理性,甚至可以確定,“善寫者不鑒”在最初的《筆陣圖》中壓根不曾存在,出現(xiàn)此句,乃是傳抄過程中因粗心或附會而造成的錯訛!《筆陣圖》相關原文,涉及“善鑒者不寫……”句的文段共可分為5句(加注序號方便解讀):“①凡學書字,先學執(zhí)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zhí)之。②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③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④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覽)。 ⑤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聯(lián)系上下文,逐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善寫者不鑒”的突兀、不合常理:①句。是說學書法先學執(zhí)筆,進而真書怎么執(zhí),行草書怎么執(zhí),介紹得很清楚。②句。“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無論書寫(簡單的)各種點畫,橫豎以及(復雜的)撇捺折鉤,都要盡全身之力將筆畫送到位,真正達到自己的書寫意圖。是說書法要善于運用筆力,善于表現(xiàn)筆力。③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初學書法,先學大字,不能從小字開始學。是說學書法入門注意事項,當是經(jīng)驗之談。⑤句。“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 … ”:善于發(fā)揮筆力的,寫出的筆畫(顯得)骨頭多;不善于發(fā)揮筆力的,寫出的筆畫(顯得)肉多… …。是說善于發(fā)揮筆力,寫出的字好,不善于發(fā)揮筆力,寫出的字不好。我們再看④句。“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覽(鑒)”,聯(lián)系①②③⑤句,我們可以看出,整段文字,主要意思是說凡是學書法的,怎么執(zhí)筆,要善于運用筆力, 怎么開始學習,……,寫到什么程度算好(“善筆力” “筋書” “圣”),寫成什么樣不好(“不善筆力”“墨豬”“ 病”)。按照作者想表達的主要意思,介于③、⑤句之間的④句,應當圍繞“怎么練習筆力,怎么實現(xiàn)‘善筆力’”進行闡述,而不應當突兀地扯出鑒賞和書寫的關系這一話題,因此:“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以及更甚者“善鑒者不書,善書者不鑒”—都是錯訛謬誤之說!對此進行的任何解讀,只要脫不開“鑒賞”與“書寫”關系之窠臼,都不免成為穿鑿附會之說。《筆陣圖》代有爭議,作者何人?難以定論。孫過庭《書譜》評價《筆陣圖》:“頃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zhèn)?,尚可發(fā)啟童蒙”。無論衛(wèi)夫人,還是王羲之,還是六朝人偽作,都不可否認《筆陣圖》“尚可發(fā)啟童蒙”,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從側面反映出其作者的書法造詣和理論水平。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析,作者創(chuàng)作《筆陣圖》的目的,是“貽諸子孫,永為模范,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1],那么,在創(chuàng)作此篇時,作者是思路清晰、構思嚴謹、落筆認真的,斷不會正說著怎么執(zhí)筆,要善于運用筆力, 怎么開始學習,突然去論述鑒賞和書寫的關系,然后再回到什么是善筆力、什么是不善筆力上來。因此,聯(lián)系上下文的原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絕非原作原句。而另一不常見的版本:“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覽”—恰恰說明了怎么去練習筆力,怎么去實現(xiàn)“善筆力”,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是分吻合。要準確理解原有的“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覽”所表達的意思,需要對關鍵字“鑒”、“寫”、“覽”,以及相關字“書”在《筆陣圖》中的含義進行仔細求證、嚴格確認。首先, “書”“寫”之義區(qū)別明顯。“書”:可作名詞,可作動詞。作動詞時,其含義為“書寫”、“ 寫字”。相關原文中涉及“書”有四:①“凡學書字…”②“若真書…”③“若行草書…”,④“初學先大書…”其中,①“凡學書字”之“書”,乃動詞,現(xiàn)代語之“寫”意;② ③④處之“書”,乃名詞,④處之 “書”,很明確是現(xiàn)代語之“字”意。到這里,“書”、“寫”不同義就顯而易見了:如果兩字含義相同,作者完全可以將“凡學書字”改為“凡學寫字”,或將下文之“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改為“善鑒者不書,善書者不…”;作者沒有那樣做,而是在不同的地方用了不同的字,就充分說明,在作者那里,兩個字的含義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寫”:古文中,其主要含義是描摹、摹寫、抄寫、臨寫。在這里,“書”(動詞)與 “寫”都有“書寫”之意,二者明顯區(qū)別,就在于是否有比照物。“書”:沒有比照物。可能記憶里有,至少現(xiàn)場沒有,屬于創(chuàng)作性書寫?!皩憽保河斜日瘴铮瑢儆谝?guī)范性、學習性書寫。這一點,尤其在作畫中有充分體現(xiàn),像寫生、速寫、素描等,甚至寫意,也有“描述所見之景”的意思。從書寫的制約因素上講,“書”是主觀性情之表達,“寫”是客觀映像之再現(xiàn)。其次,“鑒”“覽”之“察”精粗分明。鑒:鏡子。引申義:① 照:光可鑒人。②觀察,審察:鑒別,鑒定,鑒賞,鑒于。③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鑒戒,前車之鑒。在這里,應當是觀察、審察之意。覽:觀看。引申義:①觀賞。②觀察、考察。③采納。在這里,應當是觀看、觀賞之意。“鑒”與“覽”,都有“察”的意思。但是,仔細分析,區(qū)別是十分明顯的:“鑒”是精察, “覽”是粗看; “鑒”是微觀細察, “覽”是宏觀瀏覽; “鑒”區(qū)分細微差別, “覽”通覽整體外貌; “鑒”體會原理奧妙; “覽”感知大體印象。如果用一個形象比喻的話: “鑒”是長焦鏡頭、顯微鏡頭, “覽” 是廣角鏡頭、望遠鏡頭。對于學書者利用法帖研習書法來說,“鑒”與“覽”就有明顯的精粗高下之分:“覽”是入門之初選帖的基本功課,“鑒”是入門掌握摹寫要領后,進而探索法帖奧秘的提升之功。明確了原文所表達的主要意思,辨明了“鑒”、“寫”、“覽”的準確含義,我們將“善寫者不鑒”還原為“善寫者不覽”,這就由訛傳已久單純的“鑒”“寫(書)”之對立關系,還原其為闡述書法研習過程中“覽” 、“寫” 、“鑒”三個關聯(lián)環(huán)節(jié)之關系,揭示“覽” 、“寫” 、“鑒”三個層次逐漸提升之規(guī)律:“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覽”,其含義可以用現(xiàn)代語言作如下表述:“能夠善于洞察書帖筆力奧妙的,不需要反反復復去摹寫;能夠善于通過摹寫書帖提高筆力、掌握運筆方法的,沒有必要再過多地去瀏覽別的書帖。”我們對還原后的相關原文進行粗略詮釋,那就是:“凡是學寫字,要先學執(zhí)筆,如果寫楷書,手握筆的地方(底端)離筆頭二寸一分,如果寫行草書,離筆頭三寸一分。下筆寫任何筆畫(點畫波撇屈曲等),都必須將全身之力,送到筆端,傳到紙上(絹上等)。開始學要先學大字,不能從小字開始。練習過程中,對于一個法帖,如果達到能夠通過精細觀察參透法帖奧妙的程度,就不要一遍一遍地摹寫了(如果達不到,就要繼續(xù)認真摹寫)。一個法帖,如果能夠摹寫到符合或接近原帖的程度,就要堅持練習下去,不要忙著瀏覽別的法帖。……如果原文是“善寫者不覽”,如果我們對相關的原文作如上解讀,那么,《筆陣圖》中關于如何執(zhí)筆、如何運筆、如何入門、如何練習、怎樣達到成功、怎樣才算成功?等等,是不是對我們有很深刻的啟迪!我們在消除了對突兀出現(xiàn)“善寫者不鑒”的疑問,進而對全文進行忠于原作系統(tǒng)解讀之后,我們是不是對《筆陣圖》的書法理論價值有了新的更高的認識和評價?更進一步地,我們是不是對其提出的“善鑒者不寫”有了明確的理解和認同?同時,對其身份的認知是不是有了更明確的指向:衛(wèi)夫人?王羲之......?[2] |
|
|
來自: 鐵竹聽風 > 《書法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