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在一個秋日的傍晚,此刻,詞人登高望遠,方才一陣急驟的雨聲灑落大地和遼闊的江面上。經(jīng)過這一番暮雨,洗出了一片清秋景色。首句用去聲“對”字領(lǐng)起開頭兩句,實際也是領(lǐng)起全篇,因為后面所敘的羈旅情懷,全是登高望遠之所見、所感,首兩句展現(xiàn)出的是一幅遼闊曠遠的圖景,意境疏朗,色調(diào)明快,特別是一個“洗”字,把清秋的明麗、爽潔,纖塵不染的氣氛寫了出來。 秋日傍晚 雖然早在韓愈的詩里就有“長安雨洗新秋出,極目寒鏡開塵函”(《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柳永自己的詞里也有“霏微雨罷殘陽院,洗出都城新錦緞”(《木蘭花·海棠》),但都沒有此處精煉、自然。接著,又用去聲字“漸”字領(lǐng)起“霜風”三句。這個字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承一陣暮雨洗出的秋光,但這秋光卻又是在逐漸地變化著。時間在推移,景物的色彩在加深加濃,雨停風起,蕭瑟的秋風刮起來,寒氣迫人,大地山河,一派冷落,夕陽的余暉,斜照樓頭——方才的“清秋”之感,片刻間變得蒼涼凄冷了。從首句的“對”字,已暗示出“此中有人”,情隨物移。上面五句兩層意思,由“清秋”而“冷落”,感情是遞進的;最后三句較前二句更深地寫出人的羈旅情懷。 韓愈 趙令疇《侯鰭錄》卷七記蘇軾稱:“人皆言柳蓄卿詞俗,然如‘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佳處,不過如此”(<詩人玉屑》引《復齋漫錄》以及《能改齋漫錄》均作晁無咎語)。彭孫道也說:“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金粟詞話》)。接著四句,仍是詞人登高望遠之所見?!笆翘帯本湔f,放眼望去,處處紅花凋落,綠葉飄零。與作者在《卜算子慢》里寫的“滿目敗紅衰翠”同樣意思。總之是:原來生機蓬勃的花草等大自然的美景都沒有了?,F(xiàn)在所看到的、所有的,只是浩浩的長江流水——卻也是“無語東流”。 蘇軾 下闕直吐胸臆,正面抒情?!安蝗獭币痪?,又是承上啟下,承上闕隱約的思鄉(xiāng)之情,并拓開一個新的境界。本已“登高臨遠”了,為什么又不忍呢?緊接著作了回答。用“望”字興起思鄉(xiāng)懷人之情:登高望遠,愈感到故鄉(xiāng)遙遠,也就愈“歸思難收”。他接著用一“嘆”字,轉(zhuǎn)到自己的萍蹤浪跡、異鄉(xiāng)滯留之苦?!昂问驴嘌土簟?,似問非問,凝聚著多少難言之隱。在這里,作者沒有挑明,但讀者可以想象:出外求官,考試落第,為生計所迫…如果從柳永詞中找答案,也許是“念名利,憔悴長縈絆”(《戚氏》)。但愈是隱而不露,愈見出隱痛之深。 “傷心明月憑闌于,想君思我錦我寒”情境圖 最后,“想”字再拓開一層,卻從懷鄉(xiāng)思歸者的對方說起:她站在妝樓上舉頭凝望,望呵,望呵,而且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她已經(jīng)有好幾次錯把遠遠駛來的船只看作是愛人的歸舟了。這種為對方設想的寫法,在詩詞里常見,如杜甫的《月夜》,不說自己如何如何思家,而說“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反襯出自己的情思之苦。《韋莊浣溪沙》上閱:“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于,想君思我錦我寒”。本是自己深夜思人,卻說對方思我久不成寐,而覺錦衾寒冷。但柳詞文情曲折,跌宕多姿。 溫庭筠簡筆畫像 溫庭筠寫望人不見歸來,有“過盡千帆皆不是”(《夢江南》)句,也不如柳詞感情深沉。最后再回到自身,呼應開頭,說:愛人呵,你怎么知道我此刻也正倚著闌干,懷著深沉的鄉(xiāng)愁,這樣地在思念你呢!結(jié)尾從對方說到自己,用“雙收”筆法,愈顯出彼此沉摯的傷懷。正是:“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復),感情是十分沉摯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