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邊是湫水河,右邊是黃河,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黃河河道里的麒麟灘       磧口鎮(zhèn) 當時內蒙河套地區(qū)及陜甘地區(qū)的物產(chǎn)通過黃河運達臨縣的磧口上岸,再由離石的吳城轉運到晉中盆地汾陽及太原等地,是過去呂梁地區(qū)溝通東西的一條的重要通道。 磧口位于山西臨縣的西南角,是臨縣境內的湫水河匯入黃河的地方,也是臨縣通往外界的唯一水路。有人說,磧口得名于下游的十里麒麟灘西側的大同磧而得名?!按儭?,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積而成的淺灘。黃河流經(jīng)這里時,湫水河匯入黃河,水量驟然增大,砂石大量淤塞,河道變得狹窄,加上十余米的落差,從而形成了大同磧。據(jù)說解放后曾經(jīng)整理過河道,炸掉了大同磧河道中的巨石,現(xiàn)在的河道遠沒有過去那么動人心魄了。(當?shù)厝朔Q河水落差很大的地方為“跌磧”。) “磧口”,普通話音似“氣口”,臨縣話“磧”讀入聲,音似普通話平聲的“切”字。過去磧口的門牌,“磧”字寫作“石七”,臨縣話“磧”“七”同音,讀音短促。“磧口”音似“切口”。 
 磧口的商埠的興起大約在康熙末年。 民國六年(1917年)《臨縣志》卷七云:“磧口為縣南門戶,東北接縣川,東南達離石,西南通陜甘,西北連河套,水陸交通頗稱繁盛?!?/span> 磧口的興起大致是在清代康熙末年。據(jù)光緒七年重修的《永寧州志》卷二十二“孝義”記載:“陳三錫,西灣村人,候選州判,勇于有為,見人危急,必竭力濟之。康熙年間,歲大祲(指歉收),三錫惻然隱憂,因念北口為產(chǎn)谷之區(qū),且傍大河,轉運非難,遂出己貲(自己出資)于磧口招商設肆,由是舟楫胥至,糧果云集,居民得就市,無殍餓之虞,三錫之力也。至今磧口遂為巨鎮(zhèn),秦晉之要津焉。” 陳三錫也是因此獲得永寧州候選州判的身份的。“候選州判”是個虛銜,陳三錫一生經(jīng)商,沒有進入政界。 據(jù)《臨縣志》卷三大事譜記載,康熙年間多災難,18年(1679年)“大旱”、23年“大旱”、33年“大饑”、36年“大旱”、60年“大旱”。據(jù)光緒七年重修《永寧州志》卷三十一“災祥”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和六十年連著兩年大旱。 陳三錫,臨縣西灣村人,西灣村在磧口東2里,湫水河邊。陳三錫,1685年生人,1758年逝世,享年73歲。康熙36年“大旱”時,陳三錫才13歲,估計還沒有能力主持商務活動。據(jù)此,磧口鎮(zhèn)的興起當在清康熙60年“大旱”時,或在雍正年間。雍正元年是1723年,陳三錫38歲,正值壯年。 到了乾隆年間,磧口已是很有名氣了。 
  
  乾隆35年編篡的山西《孝義縣志》“物產(chǎn)民俗”卷記載:“人多土瘠,雖豐歲亦不贍,一邑之食多籍外來商販自延、榆、歸化等處木筏裝載,有黃河而下之永寧之磧口,復陸路運經(jīng)寧鄉(xiāng)(今中陽)至孝,商販多止孝義,汾、介又自孝義買去,故歲籍補給,又獲商人之利焉。” 磧口的繁榮應該是到了道光初年(1821年),《臨縣志》卷九云:“磧口古無鎮(zhèn)市之名。自清乾隆年間,河水氾溢,沖沒縣川南區(qū)之侯臺鎮(zhèn),并黃河東岸之曲峪鎮(zhèn),兩鎮(zhèn)商民漸移居積于磧口。至道光初年(1821年),商務發(fā)達,遂稱水路小埠,地在湫水入河之西北岸,四至純是臨地?!?/span> 光緒年間(1871——1908年)的《保德州鄉(xiāng)土志》記載:“東關在州城山麓黃河南岸,舟行者上由包頭,下達磧口?!?/span> 民國初年,磧口依然很繁榮,民國六年《臨縣志》卷七云:“就合邑城之商業(yè)較,….城內與三交遠不逮也。”可見,當時連臨縣城里都不如磧口繁華。 
  黑龍廟俯視黃河 磧口只是晉陜黃河段其中的一個碼頭。 有人說因為磧口以下黃河狹窄而流急,無法航行,故此上游的貨船只能在此上岸轉運陸路。此說值得懷疑,因為下游的壺口瀑布更為艱險,只有航船到那里,才會有了“旱地行船”的壯觀景色。老人也說過,當年在磧口坐船,好騾子好馬都哆嗦,只有好艄公,在行船跌入跌磧的時候,能把船扳起來。所以說磧口只是黃河在山陜大峽谷中的一個碼頭,下游還是有很多碼頭的。 磧口不是北上口外的碼頭 有人說:上游的船只滿載著糧食、麻油、堿、鹽、藥材和皮毛等商貿(mào)物資通過黃河水運送到磧口,回程時,又把布匹、綢鍛、茶葉、陶瓷和洋貨等通過磧口轉水路逆流而上,運送到陜、甘、寧、蒙等地。     
  這是掛在磧口鎮(zhèn)上的講解圖 解放初期,我姥姥帶著我媽和我五姨去包頭,則是從離石出發(fā),經(jīng)薛公嶺到汾陽,乘火車繞道太原、石家莊、北京到包頭的,可見人們?yōu)榱朔奖悖瑢幾呤镞h,不走一步險。我當時還不理解,繞這么一個大彎,如果從磧口過黃河,到榆林,穿過毛烏素沙漠,直接就到包頭多省道兒啊。前幾年乘車從包頭,走高速,經(jīng)鄂爾多斯、榆林、佳縣到臨縣,也就是6個多小時。但是,在過去沒有公路的年代,從榆林徒步走到包頭那是有著難以想象的困難的。 磧口商業(yè)貿(mào)易具有季節(jié)性。 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每到入冬都會看到黃河上游包頭段結冰的報道。也就是說黃河在冬天是無法航運的,每年只有六七個月的行船期,估計到了冬天,磧口也就進入冬眠了。 可以說磧口興亦黃河,衰亦黃河。 去年回老家,特意去了趟磧口,導游告訴我:磧口鎮(zhèn)原來有三道街,現(xiàn)在僅存一道街供游人觀賞了,據(jù)當?shù)厝苏f,上世紀五十年代(也有說1976年)黃河大水,把磧口鎮(zhèn)的三條街沖走了兩條。歷史上河水泛濫為害不小。據(jù)《臨縣志》,雍正元年(1723年)的黃河大水,當時臨縣堡子峪村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王永春作《河溢記》云:“雍正元年,歲在癸卯,六月十九日,黃河大水,滿川而下,兩岸俱塞,澎湃駭人,汨沒居民廬舍、田園樹木、墳塋以萬萬計。瞬息之間漂入吾鄉(xiāng),樓房屋宇一掃而空。其余旁溝小巷,無不漲入。泥高數(shù)丈,涂路成渠?!北ぷ佑寰驮诖兛谏嫌?,估計同在黃河邊上的磧口一帶也免不了這場災難。類似的黃河水害很多,據(jù)光緒七年重修《永寧州志》卷三十一“災祥”有關磧口的記載:“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磧口黃河水漲十余丈,沿河淹斃人畜、沖塌民房無數(shù)?!薄暗拦舛?,磧口黃河水漲?!薄肮饩w元年六月十五日,....磧口黃河水亦異漲,壅遏逆流二十里?!?/span> 又《臨縣志》卷九云:“磧口古無鎮(zhèn)市之名。自清乾隆年間,河水氾溢,沖沒縣川南區(qū)之侯臺鎮(zhèn),并黃河東岸之曲峪鎮(zhèn),兩鎮(zhèn)商民漸移居積于磧口?!?/span> 磧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磧口的命運,行船艱難,多有險灘跌磧,(據(jù)統(tǒng)計山陜峽谷段有20多個“磧”。),危險性極大;只能南行,不能北上,運輸成本很高;再加上黃河水害無數(shù),航運期短,隨著公路、鐵路的快速發(fā)展,磧口這樣的老碼頭是注定要衰落的。具體的原因始于1921年汾陽至柳林軍渡公路的建成。 磧口繁榮的歷史大概也就是200多年吧,經(jīng)過近一百年的寂寞,今天的磧口作為旅游景點吸引了各地的游人,也算紅火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