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湖廣土家族土司名。永樂四年(1406),以散毛長官司改置(治今湖北來鳳土家族自治縣),隸施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據(jù)載元至元三十年(1293),于此置散毛洞蠻夷官。次年升為散毛府。至正六年(1346),改為散毛誓崖等處軍民宣慰司。元末,明玉珍改為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帥。明洪武五年(1372),都元帥覃野旺交明玉珍所授印信。七年,改為散毛沿邊宣慰司。轄龍譚、大旺2安撫司,隸四川重慶衛(wèi)。二十三年(1390),散毛洞所屬臘惹洞長官覃大旺反明,割其轄地之半置大田軍民千戶所。永樂二年(1404),改設(shè)散毛長官司,命覃友諒為長官。四年,覃友諒進(jìn)京朝貢,授宣撫司宣撫使。后以罪死獄中。正統(tǒng)三年(1438),命其子覃瑄試職。清初,覃勛麟歸清,準(zhǔn)襲原職。雍正十三年(1735),宣撫使覃烜納土請歸流,轄地遂并入來鳳縣。 沿革散毛府。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四月置散毛洞蠻夷官,三十一年(1264年)升為府,屬四川行省。 散毛誓崖等處軍民宣撫司。元至正六年(1346年)以散毛府改置。 散毛沿邊軍民宣慰司。元末明玉珍改置。洪武四年(1371年),以覃野旺為宣撫,割其半未大田所。 散毛沿邊宣慰司。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改置,屬四川重慶衛(wèi)。二十三年(1390年)廢。 散毛長官司。明永樂二年(1404年)改置,屬大田軍民千戶所。 散毛宣撫司。明永樂四年(1406年)改置,屬施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 下轄安撫司二:龍?zhí)锻了?、大旺土司?/p> 詳史"來屬原七司,散毛為眾司之長,其始祖墨來送,為唐貞觀安撫使,遞傳至宋,仁宗朝有野毛者,加散毛宣撫使司,其間因兵災(zāi),殘缺不可考。殆后世襲舊職,具為先朝御侮臣"(乾隆《來鳳縣志》)。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萬州、施州,在隨后的南征散毛時元軍元帥蔡邦光戰(zhàn)死(萬歷《湖廣總志·卷六十六》)。至元十七年(1280年),辯士玠勸降散毛洞蠻,乃以散毛兩子入朝覲見,辯士進(jìn)言說:"元帥蔡邦光昔征散毛蠻而死,可念也。"七月,元世祖"賜招收散毛等洞官吏衣緞",此后鄂西諸洞土酋相繼歸附元朝。 但是歸附之后仍不時反叛。至元十九年(1282年)九月,"亦奚不薛之北,蠻洞向世雄兄弟及散毛諸洞叛,命四川行省就遣亦奚不薛軍前往招撫,使其主偕來"。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七月,"敕荊湖、西川兩省合兵討又巴、散毛洞蠻",這次討伐規(guī)模極大,"十一月,諸將鑿山開道,綿亙千里,諸蠻設(shè)伏險(xiǎn)隘,木弩竹矢,伺間竊發(fā)。亡命迎敵者,皆盡殺之。遣諭諸蠻酋眾率眾來降,獨(dú)散毛洞譚順走避巖谷,力屈始降"??梢姰?dāng)時在鄂西諸蠻中,散毛勢力最大。 至元三十年(1293年),散毛洞勾答什用被授予蠻夷官,賜給璽書。三十一年(1294年),"四川散毛洞覃順來貢方物,升其洞為府"(《元史·世祖本紀(jì)》)。覃順,即上述招降的譚順。 至正六年(1346年)七月,"散毛洞蠻覃全在叛,招降之,以為散毛誓崖等處軍民宣撫使"。因元末農(nóng)民起義運(yùn)動風(fēng)起云涌,土酋反叛反而得到升職,可見元朝對蠻政策發(fā)生轉(zhuǎn)變,只得委曲求全進(jìn)行籠絡(luò)招撫。 明玉珍據(jù)四川建大夏政權(quán),將散毛宣撫司再升為散毛沿邊軍民宣慰司。 明代(一)明初歸附 因最初依附大夏政權(quán),散毛等鄂西南西部的土司歸附明朝時間很晚,因而降服明朝時被降職。 洪武五年(1372年),散毛等三十九洞反叛,被征南將軍衛(wèi)國公鄧愈鎮(zhèn)壓。洪武七年(1374年),復(fù)置散毛沿邊宣慰司。隨后的時間里散毛等土司與周邊郡縣時常發(fā)生沖突。 洪武十五年(1382年),故散毛宣撫覃野旺子散毛五孫南木叟來朝方物,詔賜鈔錠(《明太祖高皇帝實(shí)錄·卷一百四十六》)。 (二)洪武年間叛服無常被廢 洪武十七年(1384年),散毛沿邊安撫司安撫覃野旺之子起剌來朝,命為本司僉事。景川侯曹震言:"散毛等洞蠻時寇掠為民患,已令施州衛(wèi)及施南宣撫覃大勝招之,如負(fù)固,請發(fā)兵討。" 二十二年……明年(1390年),涼國公藍(lán)玉克散毛洞,擒剌惹長官覃大旺等萬余人。置大田軍民千戶所,隸施州衛(wèi)。以藍(lán)玉奏散毛、鎮(zhèn)南、大旺、施南等洞蠻叛服不常,黔江、施州衛(wèi)兵相去遠(yuǎn),難應(yīng)援。今散毛地與大水田連,宜置千戶所守御,乃改散毛為大田,命千戶石山等領(lǐng)土兵一千五百人,置所鎮(zhèn)之。時忠建土司、施南土司叛蠻結(jié)寨于龍孔,玉遣指揮徐玉將兵攻之,擒宣撫覃大勝,余蠻退走。……(此次叛亂被平定后,大部分土司被廢,洪武二十七年之際,僅有施南、忠建兩個土司見于記載) --《明史·卷三百十 》 (三)永樂定制 明成祖永樂元年起,大規(guī)?;謴?fù)土司政權(quán),并將洪武以來形成的以及新制定的管理土司的有關(guān)政策逐漸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輕易不再作變更。這使得土司制度臻于完善,該制度也走向全盛時期。 永樂二年(1404年),設(shè)散毛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年),升為宣撫司,覃有諒為宣撫,譚本良為同知,黃琢為副使。(《明太宗文皇帝實(shí)錄·卷五十二》) 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命散毛宣撫覃友諒子覃瑄試職。初,友諒以罪械赴京,中路逃匿,后為官軍所獲,斃獄。至是,本司以其子為蠻民信服,乞襲職。帝以友諒罪重宜革,第以蠻故詘法信恩,命瑄試職圖后效。 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命故散毛宣撫司副使黃琢子黃瑨瑄襲職。(《明英宗?;实蹖?shí)錄·卷之八十七》) 景泰二年(1451年),禮部奏:"散毛宣撫司副使黃縉瑄殺親兄,律應(yīng)斬。其妻譚氏遣子忠等貢馬贖罪,然縉瑄罪重。法不可宥。宜給鈔以酬馬直。"從之。(《明英宗?;实蹖?shí)錄·卷之二百》) 萬歷年間,散毛宣撫使覃玉鑒應(yīng)征統(tǒng)領(lǐng)土兵1000名征剿播州土司楊應(yīng)龍,隨同出征的還有土舍覃可符。此次施州各土司出兵情況如下:施南宣撫司3000名、容美宣撫司2000名、散毛宣撫司1000名、龍?zhí)栋矒崴?00名、大旺安撫司500名、忠孝安撫司500名、忠峒安撫司500名(明 楊化龍《平播全書·卷八》)??梢娚⒚了镜能娛聦?shí)力可居前三。 清代清初覃勛麟歸附。"吳逆(指吳三桂)蠢動,勛麟隨王師征,吳平,賜將軍印,沙溪六峒等處屬司"(乾隆《來鳳縣志》)。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湖廣故散毛宣撫使司宣撫使覃勛麟子覃弘基襲職(《清圣祖仁皇帝實(shí)錄》)。 改土歸流隨著漢人的遷入和墾荒,土司與漢民之間的沖突已經(jīng)顯現(xiàn): 1、康熙年間,曾任大田守御的鈕正巳在其《退贖民屯案略》中記述了當(dāng)時許多土司侵占民屯的情況,并通過協(xié)商從各土司出贖回土地,其中"散毛司退回馬湖、青水堡、麻谷溪、忠堡屯、南千壩、魏家山、大寺、小寺、馬官屯、泡木園"; 2、雍正初年,喬汧任湖北長陽縣知縣,當(dāng)時散毛土司與老百姓因田界爭訟多年,他采用產(chǎn)權(quán)文書劃解決了疆界問題(民國《寶應(yīng)縣志·卷十三》); 3、雍正六年(1728年),湖廣總督上奏解決散毛土司與民爭地的問題,甚至提到了改土歸流的建議。"湖北散毛土司覃烜,先于康熙五十四年其母田氏,將所屬客寨等處地土立契,賣與貴州銅仁。本省辰州民人冉靜庵、熊本龍等耕種伊等,移家招佃、造屋墾荒已經(jīng)多載,迨后各戶以土官苛征互控,經(jīng)前任督撫查于雍正四年據(jù)布政司詳議,執(zhí)前漢土不許買賣田土之例,令土官給還原所得價(jià)銀,將熊本龍等二百六十余戶男婦一千六百余口,飭押各回原籍。因各戶安業(yè)已久,不愿領(lǐng)銀回籍,以致懸案未結(jié)。及臣到任,復(fù)據(jù)各民赴臣哀控,情愿為朝廷升科辦糧,并稱土司覃烜捉人燒房等情。臣現(xiàn)令批司嚴(yán)查去后,伏思此案田土該土司既已出賣與民,雖價(jià)止六百余兩,而各民搬家造屋招佃墾荒所費(fèi),何啻數(shù)倍。乃令土司以六百兩之原價(jià)贖回二千六百余石之腴產(chǎn),致使熊本龍等二百六十余戶流離失業(yè),殊非情理之平。若執(zhí)舊例,將良民墾熟之地,一旦歸還土司,臣之愚見以為不可,似應(yīng)仍令各民耕種,準(zhǔn)其升科納糧,飭令明立界限,不許該土司借端滋擾。倘有抗違,容臣將覃烜提恭治罪,并請改土歸流,庶各民戶得以樂業(yè),徠墾荒之人亦必聞風(fēng)踴躍矣"。邁柱反應(yīng)的情況是:散毛土司將客寨等地先是賣給辰州熊本龍等人耕種,然后又賣給了貴州銅仁府,前任總督遵照"漢土不許買賣田土"的前例,讓散毛土司退回了自銅仁府得來的價(jià)金,并命令辰州熊本龍等人回原籍,但是熊本龍等人不愿回去,此案遂成懸案;邁柱考慮到辰州人民已經(jīng)在此安家樂業(yè)多年,并且將蠻荒之地開墾成了膏腴之田,按原價(jià)還給散毛土司很不公平,所以建議將這些土地納入官府管轄范圍,并向朝廷納稅,這還能達(dá)到鼓勵更多人來墾荒的效果,以打壓土司勢力。對此雍正皇帝的批復(fù)是"所見甚合情順理,如是處斷可也"。(《欽定四庫全書·卷三百十三之二 朱批諭旨》) 《散毛司即事》 柯煜(1666-1736) 誰道南荒行路難,圣朝管帶偏群巒。 計(jì)程不似巴山峻,蒞眾宜知漢法寬。 豈有憑依成險(xiǎn)阻,共遵禮教自平安。 石庵行處皆稱佛,莫作蒼鷹乳虎看。 --同治《咸豐縣志》 雍正十三年(1735年),覃烜納土,其地入來鳳縣(《清史稿·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湖廣·施南》)。 覃烜自請歸流后,"賜世襲千總,撥發(fā)漢陽房產(chǎn),煊無嗣,諸列憲欲題請其弟承襲,固辭蒙允。題奏扶兄櫬(指棺材)回籍。督課兒孫,家尚孝友,于今沐浴圣化,敦勉詩書,兒侄輩漸次游庠食吸書香,頗蔚起云"(乾隆《來鳳縣志》)。與其他被遷居外地的土司不同的是,散毛覃氏家族選擇了放棄世襲武官,重回故鄉(xiāng)來鳳縣,從而仍是一方大族。乾隆《來鳳縣志》的編修人員中就有散毛土司后裔,"監(jiān)鐫:……散毛司舍 覃禹基、覃瑛、覃珩、覃玿……" 世系墨來送。來鳳縣《覃氏宗譜》記載,莫來送為散毛土司始祖。(乾隆《來鳳縣志》卷二十七) 覃順。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散毛洞主覃順進(jìn)貢,元朝升其洞為府。(《元史》卷十八 成宗一) 覃全在。至正六年(1346年),散毛洞蠻覃全在叛,招降,改為散毛誓厓等處軍民宣撫使,置官屬,給勅虎符,設(shè)立驛鋪。(《元史》卷四十一 順帝四) 覃野旺。洪武七年(1374年),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帥覃野旺遣人來朝貢方物,上其所授偽夏印詔,賜文綺襲衣。(《明太祖實(shí)錄》洪武七年五月壬午)遂置散毛沿邊宣慰使司。 起剌什用。洪武十七年(1384年),散毛沿邊安撫司安撫覃野旺之子起剌什用,來朝,命以為本司僉事,賜冠帶鈔錠。(《明太祖實(shí)錄》洪武十七年五月己亥) 覃友諒。永樂二年(1404年),復(fù)設(shè)散毛長官司,以覃友諒為長官。(《明太宗實(shí)錄》永樂二年五月乙巳) 覃瑄。正統(tǒng)三年(1438年)試職。覃友諒,"以罪械赴京,中路叛匿,后官軍獲之,斃于獄,至是司以其子,夷民信服,乞令襲職,上以友諒情犯深重,難令其子襲職,第以蠻夷之故,特屈法伸恩,令瑄試職管事,若踵前惡,必罪不貸。"(《明英宗實(shí)錄》正統(tǒng)三年六月己未) 覃本林。景泰元年(1450年),貴州群蠻作亂,圍平越,按察御史黃鎬求援于朝,上命都督方瑛會湖廣總督侯琎率散毛司頒附近土司合兵剿之,覃本林破二百八十余寨,縛其酋長,封都督元帥。(乾隆《來鳳縣志》卷二十七) 覃國珍。成化二年(1466年)從征靖州、銅鼓、無開、武岡,克八百余寨,世襲都督元帥。(乾隆《來鳳縣志》卷二十七) 覃顯琮。正德二年(1507年),"散毛宣撫司宣撫覃顯琮等遣把事黃子虎等,慶賀貢馬及方物,賜宴并鈔錠彩叚等物有差。"(《明武宗實(shí)錄》正德二年七月庚戌) 覃斌。正德十六年(1521年),"湖廣散毛宣撫司宣撫覃斌,遣把事惹木來貢。"(《明世宗實(shí)錄》正德十六年十一月辛亥) 覃棨。"李堯德……隆慶二年(1568年)以車架副郎任湖廣按察使司僉事,駐扎施州衛(wèi),振武敷文,誅黃中族黨,戮散毛宣撫覃棨、施南宣撫覃寧。"(同治《恩施縣志》卷四) 覃玉鑒。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從征播州楊應(yīng)龍。(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五) 覃可達(dá)。(乾隆《來鳳縣志》卷二十七) 覃青霄。覃可達(dá)長子。(乾隆《來鳳縣志》卷二十七) 覃翀霄。覃可達(dá)次子。(乾隆《來鳳縣志》卷二十七) 覃勛麟。清初覃勛麟歸附,仍準(zhǔn)襲職。(《清史稿》土司傳一) 覃弘基??滴醵迥?1686年),湖廣故散毛宣撫使司宣撫使覃勛麟,子覃弘基、襲職。(《清圣祖實(shí)錄》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丁酉) 覃煊??滴跷迨哪?1715年),湖廣散毛土舍覃煊、為不準(zhǔn)承襲、攜印逃匿桑植地方、宣尉司土官向國棟藏匿不解、應(yīng)將向國棟革職,從之。(《清圣祖實(shí)錄》康熙五十四年七月甲午)雍正十三年(1735年),覃煊納土。(《清史稿》土司傳一) 地理遺跡老司城位于來鳳縣三胡鄉(xiāng)上河坪村。這里三面環(huán)山,只有東邊是一片平地,漫塘河從此流過。它原為散毛宣撫司的司城,乾隆元年(1736)"改土歸流"后廢棄,故名老司城。老司城地勢十分險(xiǎn)要,土司時期筑有城墻,靠上河坪的一面,迄今尚有墻基的遺址,依稀可見。中間一處叫衙院,即土司衙門的所在地。原有一塊五尺見方的石板,相傳為土司洗澡的地方;還有官井一口相傳為土司飲水用井;如今的"棉絮田",即為土司時期的棉絮街。種種遺址表明,司城頗具規(guī)模。 土司墓據(jù)同治《來鳳縣志》記載,清末尚存數(shù)座土司墓: 都督元帥散毛宣撫使覃本林及其子覃顯宗之墓,在尚虎城。 蓬萊墓,相傳為明鎮(zhèn)遠(yuǎn)將軍散毛司宣撫使覃玉鑒之墓。位于官墳山。"墓制甚巨,無碑無銘,上刻'蓬萊墓'三字,中有石門,日影倒入石隙,可以窺見。左右千章古木,大皆數(shù)十圍,常有大鳥數(shù)千旋繞上下。" 鎮(zhèn)遠(yuǎn)將軍散毛司宣撫使覃勛麟之墓。位于蘇家堡。"豐碑、穹窿、人馬、望柱具備,碑刻誥敕及志銘,久經(jīng)風(fēng)雨,渙滅不能成篇。" 散毛宣慰使司覃鴻基之墓。位于猴栗堡。"距城十五里,舊日衙署之西,今衙署已毀,土人尚呼為衙院云。" 其他2015年7月24日,湖北恩施州咸豐縣高樂山鎮(zhèn)小模村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出土精美陪葬品。據(jù)專家介紹,此地明代屬于散毛土司地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