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成仁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志于追求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茍且偷生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犧牲性命而成就仁德的! 要想透徹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是需要回歸到“仁”這個詞上面來,仁是有兩個人組成的,也就是說他是一種相互的,帶有社會性的詞匯。 我們一般人理解的“仁”大概就是無私奉獻,犧牲自我成全別人的意思,甚至很多人將“仁”看成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當(dāng)然,這也不能夠怪你們,孔子還在生的時候,他的弟子中就有很多人對這個詞匯不太理解,具體詳見論語,這里不做過多的描述,僅僅摘取宰我和孔子的一段對話給大家看,“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p> 這里宰我就問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其大概的意思是老師你整天教導(dǎo)我們要“仁”,那現(xiàn)在是不是有個人說井里面有仁的話我們也跳下去尋找仁?孔子這里回答了他,告訴他不是這樣的,君子會追求仁,卻不會輕易的將自己陷入險地。君子雖然可以被欺騙,但是不會被愚弄。 另外,從子路救了落水的人接受了別人饋贈的一頭牛,事后孔子認為“子路接受別人的報酬很對,這樣今后大家就會積極的救助落水的人了”,從這件事情來看,孔子并不是要大家一味的追求仁德而不食人間煙火了,而是非常開明的順應(yīng)人性的引導(dǎo)眾生。 所以“仁”應(yīng)該是一種為人處事能夠做到互利共惠的境界,又由于在自然界種族的繁衍與存續(xù)是大于個體的,所以當(dāng)個人與群體只能夠二選一的時候,那么仁人志士就應(yīng)當(dāng)“舍身成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