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 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 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guī),禮貌待人。 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現在,都給人啟迪。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jié)?!抖Y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都是不夠的。 應該表里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 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 《論語·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 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 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個意思。 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松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 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名字被別人當做笑料,或者被人起了不好聽的綽號,在公眾場合被當眾喊出,心里肯定是會不舒服的。 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又怎么會認為別人能接受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