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聽說出戰(zhàn)不能必勝,就不要隨便交鋒;進(jìn)攻不能必取,就不要隨便勞師動眾。如果命令軍隊出擊,雖然不能殲滅先零羌,但是只要能使敵人再也不能做小股入侵,那么出兵也是可以的。臣下暗中思付,奉詔出塞,領(lǐng)軍遠(yuǎn)征,用盡天子的精兵,車甲拋散在荒山田野之中,雖沒有寸尺的功勞,但只要能逃避違抗圣意的嫌疑,也就沒有事后的過失與罪責(zé),這是對人臣不忠有利,而非賢明君主和國家的好事。臣下有幸能夠激奮精兵,征討不義,但不能及早殲滅敵人,罪該萬死。承蒙陛下寬厚仁慈,不忍心加罪,使臣多次得到仔細(xì)考慮的機會。臣深思熟慮以后不敢逃避斧鉞之誅,冒死陳述愚見,唯請陛下明察。 充國每次上奏,皇帝就交給公卿大臣討論。最初同意趙充國計策的占十分之三,以后占十分之五。最后占十分之八。詔令詰問以前說充國之計不好的,都低頭認(rèn)錯。丞相魏相說:“臣下愚昧不熟悉軍事上的利害得失,后將軍幾次籌劃軍策,.他的話常常是對的,臣下?lián)K挠嫴弑啬芸捎谩!被噬嫌谑腔貢鋰f,上書陳言可勝羌敵的辦法,今聽從將軍的意見,將軍的計策很好。請報上留下屯田以及應(yīng)當(dāng)撤回的人馬數(shù)目。將軍應(yīng)多進(jìn)飲食,謹(jǐn)慎用兵,多多自愛。”皇上又以破羌將軍、強弩將軍多次進(jìn)言出擊,而充國屯田的地方大多分散,擔(dān)心敵人侵犯,于是也同意破羌將軍與強弩將軍的意見,詔令兩將軍與中郎將趙印出擊。強督將軍出擊,瞬服四千步人,破羌將軍斬敵首二千綴.中即將趙印也斬殺與降服二干人,而充國所降服的有五千多人。宣帝下詔撤兵,只有充國留下屯田。 第二年的五月,充國上奏書:“請求撤回屯田部隊。”上報的奏書得到了批準(zhǔn),充國就班師回朝。好友浩星賜迎接充國說:“大家都以為破羌將軍、強弩將軍出兵擊敗羌敵,斬殺俘獲很多,敵人由此敗壞。然而有識之士以為敵人處境窮困,雖不出兵,也必定能夠降服。將軍如見皇上,最好把功勞歸于兩將軍出擊,不是愚臣所能及得上的。如果這樣說,將軍就不會失策?!背鋰f:“我年紀(jì)已老了,爵位也到了最高,豈能在這件事上怕嫌來欺騙賢明的君主:研究軍事形勢,是國家的大事,應(yīng)當(dāng)成為后世效法的榜樣。老臣不以有生之年專門為陛下講明軍事上的利害得失,如果我突然死去,還有誰再來說呢?” 結(jié)果還是按自己的本意對皇帝說了。皇上肯定了他的計策,罷免辛武賢的破羌將軍職位,讓他回去做酒泉太守的官職,充國仍為后將軍兼衛(wèi)尉之職。這年秋天,羌人若零、離留、且種、兒庫共同斬得先零羌大首領(lǐng)猶非、楊玉的腦袋,和其他的首領(lǐng)弟澤、陽雕、良兒、靡忘一起率領(lǐng)煎鞏羌、黃羝羌之類的部落四千多人投降漢朝?;噬戏馊袅恪⒌軡啥藶閹洷娡?,離留、且種二人為侯,兒庫為君,陽雕為言兵侯,良兒為君,靡亡為獻(xiàn)牛君。開始設(shè)置金城屬國來安置投降的羌人。 宣帝詔令推舉護羌校尉的人選,當(dāng)時充國有病,丞相、御史大夫、車騎將軍、前將軍四府推舉辛武賢的小弟弟辛湯。充國立即起來上奏說:“辛湯酗酒使性,不可掌管蠻夷,不如辛湯的哥哥辛臨眾合適?!碑?dāng)時辛湯已接受任命符節(jié),于是又有詔令更用辛臨眾。后來辛臨眾病重免職。五府又推舉了辛湯。辛湯當(dāng)了護羌校尉后多次酗酒辱罵羌人,羌人由此反叛,終于應(yīng)驗了趙充國的話。充國請求回鄉(xiāng)養(yǎng)老,皇上賜他用四匹馬拉的安車、黃金六十斤,免職回鄉(xiāng)。朝廷每有關(guān)于四方夷狄的重大商議,經(jīng)常請他參與軍事謀劃,詢問計策。充國八十六歲,在甘露二年去世,謚號稱為壯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