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隨著微綜藝《我在宮里做廚師》的熱播,年輕人群中掀起了一陣“御膳熱”。身居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我們時常想象被譽為“極具想象力”的南朝(宋、齊、梁、陳)宮廷美食有多豐富!也時常想象一向以節(jié)儉自居的朱元璋,他的御膳房如何將普通食材做出帝王美味!紫金山新聞推出系列報道《御膳·金陵卡路里傳》,帶您看看古代宮廷里的美食。 □實習生池垚垚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翟羽 中國宮廷茶文化在唐代即已達到很高水平,陜西西安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即是最好的說明。到明代,飲茶已成為中國各階層最為普遍的生活習慣,文人在茶中尋找生活的情趣,市民在茶中得到生活的樂趣,皇室貴族在茶中得到生活的完整和待客的完整。 然而,明代的皇帝中似乎沒人對茶有特別愛好,他們把喝茶當作一種最普通不過的飲食習慣。明朝皇帝中,對茶有特別貢獻的恐怕只有朱元璋了,但這不是因為他對茶有多癡迷。 ▲本文參考 1、秦泉主編,中國茶經大典,汕頭大學出版社; 2、余悅、葉靜著,中國茶俗學,世界圖書西安出版公司。 明太祖怒斬走私茶葉的駙馬 明朝時期疆域寬廣,最西邊一度延伸到陜甘一帶。由于這一地區(qū)深居內陸,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不能到達,導致降水較少、氣候干燥。受這一自然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qū)民族在膳食上喜食牛羊肉和奶制品。對于他們來說,茶葉不僅可以去除飲食上的腥味,在日常飲食中還幫助消化,又可以作為提神醒腦、養(yǎng)氣凝神的飲品。而這一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并不能實現茶葉的“自給自足”,因此只能通過與朝廷的交易才能實現“茶葉自由”。 自唐宋以來,朝廷便開始用茶葉換取西北馬匹,也就是所謂的“茶馬互市”。這一律例一直延續(xù)到了數百年后的明朝。 茶葉作為朝廷控制西部地區(qū)的工具,通過“茶馬互市”不僅可以促進兩地之間的友好往來,增進民族感情。同時,通過貿易獲得戰(zhàn)馬實現增強兵力、鞏固國防的需要。因此茶葉不僅對朝廷的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更是制衡西北少數民族的利器。 因此,明朝明令禁止私自向西部地區(qū)兜售茶葉的行為。根據《大明律·戶律》中對“私茶”的規(guī)定:“凡犯私茶者,同私鹽法論罪”。更是設置“茶馬司”,嚴格控制私自生產茶葉和運銷茶葉的行為。 需求缺口必然會產生經濟利益,導致一部分人走上向西部走私茶葉的道路。朱元璋的駙馬歐陽倫頂風作案。據《明史·列傳第九》記載:“歐陽倫于洪武十四年娶朱元璋之女安慶公主為妻,自恃權勢,目無法紀。是年明廷嚴厲禁止私販茶葉,歐陽倫卻數次派人販茶出境?!?br> 雖然走私茶葉罪不至死,但天子之怒也足以讓歐陽倫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生命代價。即便是女兒安慶公主親自帶著皇外孫殿外求見,希望朱元璋網開一面,朱元璋也依然殺掉了自己的女婿。 他的一道圣旨改變了中國人飲茶方式 你知道嗎,今天我們所能喝到的散茶,還有相當一大部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勞。 明代以前散茶與茶餅并存,并且后者在朝廷進貢中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唐代的煎茶還是宋代的斗茶所用到的茶原料,都是茶餅。 在明朝初期,朝廷茶葉進貢也依然以福建的茶餅為主。茶餅又稱為團茶,其工序包括采、蒸、搗、拍、焙、穿、封等多重步驟,制作流程繁瑣且費時費力。 出身于窮苦人家的朱元璋,看到自己悠然自得品茗的背后,需要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哪里還能安然享用下去。想要減輕茶農的負擔,首先要從這貢茶開始。 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詔“詔天下之貢茶,俱以茶戶采芽進”。就是說,以后進貢的茶葉不必做成茶餅了,散茶就行了。 同年九月,朱元璋又在“龍團鳳餅茶”的產地下達了更為具體的詔令。朱元璋這一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散茶的進步,使得明朝的茶業(yè)無論是在技術革新還是品類上都具有了自己的時代發(fā)展特色。 散茶的崛起也帶來了飲茶習慣的巨大改變,使得茶藝日臻完善。在明朝之前,中國茶基本為綠茶。散茶出現后,茶葉的種類迅速增多,出現了紅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等其他茶類。 茶形的改變也帶來了泡茶方式的改變,散茶可直接用沸水沖泡,稱為“瀹(yuè)飲法”。這種泡茶方式不但操作方便,而且沖泡后芽葉完整,增強了茶的觀賞效果。 散茶茶藝對泡茶的水、茶具,以及搭配的茶果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明朝誕生了許多研究茶、泡茶用水、茶具、茶史的著作,如朱權的《茶譜》、屠隆的《考槃余事·茶說》、徐獻忠的《水品》、田藝衡的《煮泉小品》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