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師、摩托車手、雜志人……有著多重身份的打田稔被稱為是「日本越野摩托第一人」。學(xué)攝影出身的打田稔畢業(yè)于東京綜合攝影專門學(xué)校,與筱山紀(jì)信、操上和美等都是同門校友。1981年,打田稔作為《playrider》的攝影師開始進(jìn)入摩托車雜志的世界。他是日本寫真家協(xié)會的會員,同時也是日本摩托車寫真家協(xié)會的成員。從1986年到1999年的12年間,打田稔以越野摩托車專門雜志《GARRRR》為營,在日本推廣越野摩托車,引爆了日本八十年代末的越野摩托車與長距離越野賽的熱潮。 作為越野車手,他在世界各地的荒野中行走,越野的原意是「offroad」,意即離開公路,離開一切為人敞開的便捷世界,深入曠野和鮮有人涉足的蠻荒地帶。他說,「越野拉力賽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讓人從根本上感受到活著的喜悅」。 少年時代對摩托車的迷戀是打田稔越野人生的起點(diǎn),在《知日》的此次專訪中,打田稔從自己的少年時代談起,直到他通過《GARRRR》向日本傳達(dá)越野摩托車運(yùn)動的魅力,講述了自己對摩托車、對越野的理解,并流露出對日本摩托車?yán)矛F(xiàn)狀的擔(dān)憂。 interview 打田稔 「摩托車就像冒險,它教會了我自由和獨(dú)立」 知日:你是何時開始騎摩托車的呢? 打田 :我第一次騎摩托車是在13 歲,背著父母將家里的鈴木騎到農(nóng)田里轉(zhuǎn)了一圈。 在日本,16歲就可以取得摩托車駕照了。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看著能夠騎摩托車上學(xué)的前輩心里羨慕得不行,恨不得早點(diǎn)到16歲。整天看摩托車雜志,和朋友們聊天的內(nèi)容也總離不開摩托車。當(dāng)時對越野車還沒有概念,第一次在雜志上看到雅馬哈TRAIL250DT1 時,奇特的設(shè)計顛覆了我對摩托車的認(rèn)識,我頓時就迷上了它。 剛滿16歲時,我試著去考摩托車駕照,考了兩次才合格。接著我用打工賺來的錢買了夢寐以求的DT1,那是我的第一臺摩托車。 DT1 改變了我的人生觀,讓我每天快樂得不得了。我騎著DT1 往山上跑,一有時間就騎往別的縣長途旅行。摩托車就像冒險,它帶我遠(yuǎn)離了父母,教會了我自由和獨(dú)立。就像在天空中飛翔的鳥一般,我得到了自由的羽翼。 1971 年,17歲的打田稔和他的第一臺車雅馬哈trail250DT1。 知日:當(dāng)時是什么影響了你? 打田:1969 年的電影《Easy Rider》在當(dāng)時的日本掀起了chopper熱潮,我從這部電影里知道了哈雷戴維森的存在,非常想要擁有一臺(終于在1981 年入手了一臺中古的FXS 矮騎士,實現(xiàn)了當(dāng)年的夢想)。1971 年的紀(jì)錄片《On Any Sunday》讓我感受到了摩托車比賽的魅力,覺得騎手真是帥極了。 那一年在本田的電視廣告中,Steve McQueen 騎著CR250 Elsinore 奔走,我第一次看到了廣闊的荒野,從那以后,我開始參加摩托車越野賽。 1982 年,打田稔參加日本電視臺的節(jié)目《驚奇日本新紀(jì)錄》(びっくり日本新記録),在節(jié)目中展現(xiàn)了兩輪障礙賽技能。 知日:越野摩托車是一項很辛苦的運(yùn)動,你在比賽中受過傷嗎? 打田:在開始參加拉力賽后受過好幾次重傷。1984 年在越野賽中左膝外側(cè)韌帶斷裂;1988年在澳大利亞15 天行走1 萬公里的遠(yuǎn)途越野賽中,第3天右膝韌帶斷裂,我堅持完成了剩下12天的比賽,回國后住院治療了2 個月;1996 年在蒙古的拉力賽中折斷了右足骨;1999 年在巴黎- 達(dá)喀爾拉力賽中鎖骨粉碎性骨折、肋骨斷了6根。 1985年10月,在埃及參加第四屆法老拉力賽,獲馬拉松組別第7位。 知日:對你來說越野賽的魅力是什么? 打田:越野賽的魅力在于無法吹噓自己的本事。不管摩托車的性能有多好,在泥土地上也會打滑,遇到溝壑會彈起來。不管外觀看起來多么帥氣,沒有技術(shù)也是無法完成比賽的。在公路車中,擁有哈雷、杜卡迪就會備受尊崇,而越野車不管多么高級,經(jīng)受不了沙土的考驗就一文不值。XR100R是一臺小型越野車,行駛性能過硬、又可以做wheelie(車手將前輪舉起,用后輪平衡的技巧),自然就讓人刮目相看。因此,越野車手要苦練技能才行,能夠在條件艱苦的地帶行駛的車手,在路上的比賽自然就能勝任。 越野賽中到處充滿了挑戰(zhàn)。每次通過地形險峻的難關(guān),那種成就感與感動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比擬的。 騎行中的打田稔 知日:現(xiàn)在日本的年輕人中熱衷于越野摩托車的人多嗎? 打田:總的來說,日本騎摩托車的年輕人偏少。過去喜歡摩托車的年輕人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四五十歲了,不過他們依然喜歡著摩托車,是他們支持著日本的摩托車產(chǎn)業(yè)。過去常說年輕人騎摩托車,而現(xiàn)在只有中年人才騎摩托車了。 越野車?yán)愔虚L距離耐力賽在日本很受歡迎,也都是40~50 歲的人群在支持。這群人都是看我主編的雜志《GARRRR》長大的,我雖然已經(jīng)離開《GARRRR》了,還 常常被人稱作《GARRRR》的主編呢。(笑) 從1986年到1999年, 打田稔連續(xù)12 年擔(dān)任主編的越野摩托車專門雜志《GARRRR》。 知日:20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日本出現(xiàn)了騎著摩托車暴走街頭的暴走族現(xiàn)象,他們在你的記憶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打田:我認(rèn)識的人中沒有暴走族成員,而且暴走族在日本幾乎看不到了。這大概也是由于年輕人遠(yuǎn)離摩托車了吧。暴走族一度成為了社會問題,摩托車甚至也被打上了不良的標(biāo)簽。暴走族與喜歡摩托車的車手是完全不同的。摩托車只不過是暴走族用來實現(xiàn)他們主張的手段而已,我曾想過幫助他們理解摩托車本身的樂趣,比如參加摩托車比賽什么的。 1999年至2004年,打田稔擔(dān)任主編的雜志《Off Road Bum》,圖為特集《奔跑吧! Scrambler》。 知日:暴走族作為一時存在的亞文化現(xiàn)象,而摩托車文化卻長久地吸引著很多人,這兩種文化在你看來有何關(guān)系?越野車文化在日本發(fā)展得怎樣呢? 打田:暴走族是一群無法實現(xiàn)自身的存在和能力的年輕人,利用摩托車來證明自身存在以至于不惜跨越法律的準(zhǔn)繩。我認(rèn)為,當(dāng)時國家對于無法升入好大學(xué)的年輕人坐視不管是原因所在。 那時,摩托車制造商連設(shè)置防風(fēng)玻璃都會被說成是煽動暴走族,發(fā)展一度停滯不前。后來,摩托車逐漸被社會接納,并瞬時引發(fā)了仿賽車的風(fēng)潮,在20世紀(jì)80年代中期迎來了摩托車的黃金時代。 但是,越野摩托文化在當(dāng)時仍是小眾的存在,在我開始擔(dān)任《GARRRR》主編的1986年,連車廠的負(fù)責(zé)人都說越野摩托的專門雜志太偏門了,這反而激發(fā)了我的斗志。 在去往美國采訪超級越野障礙賽時, 雖然Supercross在美國并不是多么普羅大眾,但我把這種誰都可以參加的比賽作為一種流行的風(fēng)潮介紹到日本,同時自己也作為選手參加世界各地的越野車賽,將世界各地摩托車越野賽的魅力傳到日本。 兩年以后,長距離耐力賽真的在日本流行起來了。GARRRR杯長距離耐力賽竟有1,300臺賽車參加。 然而,道路交通法卻沒有任何改進(jìn)。在這個摩托車生產(chǎn)的第一大國里,摩托車的使用卻舉步維艱。 在東南亞很多國家,摩托車的必要性受到了充分的理解,比起日本要進(jìn)步很多。 近年,在路邊和人行道上禁止停車,卻又不設(shè)置專門的摩托車停車場,摩托車僅僅停留5分鐘就會被開罰單,致使城市中越來越多的人放棄騎摩托車。 因此,記者和編輯們?yōu)楦纳颇ν熊嚨沫h(huán)境使用成立了MCJC(Motorcucle Journalist Conference),就矛盾的道路交通法向國會議員提出改正的申訴。 1988 年,打田稔在澳大利亞winds safari 耐力賽中,第3天右膝韌帶斷裂堅持跑完全程。綜合第25位,組別第6位。 知日:你一直通過出版摩托車雜志向人們傳達(dá)著關(guān)于摩托車信息,是抱著怎樣的信念堅持的呢? 打田:雜志能夠給人以夢想。雖然讀者不能親自去,但是會產(chǎn)生自己騎著摩托車去看看的夢想。如果有一天,讀者真的自己駕駛摩托車去到了那個地方,作為雜志的編輯是最開心不過的了。 摩托車是異次元的交通工具。與汽車不同,它能夠讓人得到極為超日常的體驗。開車走過很多遍的道路,如果騎著摩托車再去會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色。只有摩托車擁有能夠調(diào)動人的五感來操縱的流動性。下雨的時候會被淋濕,也能感覺到氣候的冷暖,這一切都要親身感受。通過感受不同的場所伴隨著不同的危險,讓人覺得有活著的實感。從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跳脫出來,去體味讓人脫胎換骨的非日常感。因此喜歡摩托車的人是永遠(yuǎn)年輕的。不分男女老幼,只要喜愛摩托車就能成為朋友。我活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摩托車作為我的生存手段真是三生有幸。 不喜歡摩托車,也不了解摩托車的人有很多。若是沒有感受過摩托車的魅力就終其一生是多么遺憾啊。能夠讓更多的人愛上摩托車就是我迄今為止制作雜志的信念。 印有打田稔名字「nen」的頭盔 張藝 ? text & interview 打田稔 ? picture courtesy mu xing ? graphic desig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