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寧橋:北京中軸線“架接”京杭大運河重要橋梁 宋和平(原創(chuàng)) “萬寧橋”也許有一天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雙料冠軍”:在“京杭大運河”的遺產(chǎn)目錄中有此橋,將來,北京中軸線如果申遺成功,“萬寧橋”就會“腳踏兩只船”。
萬寧橋,是元朝的橋,730多年了,又稱后門橋、地安橋,是位于北京地安門外,什剎海附近,坐落于北京城中軸線上的一座橋,730多年過去了,還在通行,承擔(dān)著北京中軸線上的南北交通。 這座橋也是京杭大運河航道通向“什剎海”的一座“官橋”,這座橋比較低,大船進不去,只有小船可以同行,在歷史上,保證皇帝的船出入,因此,元代萬寧橋又稱"天橋"即“天子之橋”。在元代忽必烈時期,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皇城的漕運船只必須通過這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通惠河"不僅是忽必烈下旨修建,而且通惠河的名字也是忽必烈在萬寧橋上起的,加上它還是忽必烈進出北京必走的橋。所以它的小名才能夠有資格叫"天橋"。 萬寧橋,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因橋在地安門之北,地安門為皇城的后門,因此稱為“后門橋”,又稱海子橋。
萬寧橋所處位置就是什剎海近入玉河口處,是元代大運河漕運的始點。橋下裝有水閘,通過提放水閘,以過舟止水,保證南來糧船直駛大都城內(nèi)。沿河北來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內(nèi)停泊。橋為單孔漢白玉石拱橋,長10余米,寬近10米,橋面用塊石鋪砌,中間微拱。橋的兩側(cè)建有漢白玉石護欄,雕有蓮花寶瓶等圖案。20世紀50年代石橋面鋪設(shè)瀝青,河道填平建房。橋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僅存橋兩側(cè)的欄板。2000年北京市對后門橋進行了整治修繕,毀壞的橋欄桿按舊樣做了修整,橋洞下和河岸邊的水獸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同時,恢復(fù)原來橋名"萬寧橋",建碑于橋畔。
萬寧橋的“哥哥”或“弟弟”就是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北京中軸線以永定門為起點,前門、天安門,紫禁城午門與神武門,乃至景山、地安門,萬寧橋,直至鐘鼓樓,形成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全長7.8公里。在這條橫貫古今的中軸線上,萬寧橋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與天安門內(nèi)外的金水橋遙相呼應(yīng)。 應(yīng)該感謝元代科學(xué)家郭守敬,元代建大都城,郭守敬引北部昌平白浮泉入城,郭守敬又開鑿漕道,將積水潭作為水庫,又向東南通州張家灣修通了全長八十二公里的通惠河(萬寧橋是通惠河的最北端)。“川陜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經(jīng)抵輦下”。從大運河北上的漕船便可以經(jīng)萬寧橋抵積永潭碼頭了。 更應(yīng)當(dāng)感謝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忽必烈采納水利專家郭守敬的規(guī)劃方案,引昌平白浮諸泉入大都西門水關(guān),擴充積水潭容積,使水由萬寧橋東南流,出城東水關(guān),經(jīng)大通橋直至通州,京杭大運河與大都城終于首尾相銜,南糧北運的漕船可以徑直駛至天子腳下。忽必烈做了一件大好事,使積水潭一舉成為大運河的終端碼頭,不僅方便了貨物的長途運輸,還促成積水潭至鐘鼓樓一帶(古稱斜街)"中央商務(wù)區(qū)"的形成,有駱駝市、牛馬市、鵝鴨市、羊市、米市、面市、綢緞市、皮毛市、帽市等,盛況空前。 感謝元朝建設(shè)了優(yōu)質(zhì)工程,730年過去了,萬寧橋仍然承擔(dān)交通重任,為國家服務(wù)、為人民服務(wù)。 |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