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 300 余年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隋代的統(tǒng)一使南北各地書法得以交流融會,書風上承六朝,同時又擺脫了前代的粗獷險逸,變?yōu)楣ふ他?,并逐漸趨向規(guī)范。東漢后期,我國書法已成為一門欣賞藝術,此后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書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特別是王羲之父子的遺規(guī),衣缽相傳,對我國隋唐書法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由于有這樣的時代背景,到隋及唐初,書法藝術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并影響了宋元明清的眾多書家,他們莫不取法于唐人。而隋代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卻是一個最為關鍵的時期。沙孟海先生說:“隋代只有短短 37年,但這一時代的書法藝術,上承兩晉南北朝因革發(fā)展的遺風,下開唐代逐步調(diào)整趨向規(guī)范化的新局。這一過渡時間,是我國中世紀書法史上一個大關鍵、值得做一番綜合性的分析研究。” 龍藏寺碑 
 隋代書法,上乘南北朝,下啟唐代,書風巧整兼力,不離規(guī)矩,既有東晉南朝書法的疏放妍妙,又有北朝書法的方整遒勁,初步形成了初唐大家的風范規(guī)模,二王的書風因此開始盛行。此時著名的書法家有丁道護、史陵與智永等。法書墨跡則有《千字文》與《寫經(jīng)》《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顯示了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 智永千字文 
 王羲之蘭亭序 
 隋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出家為僧,活動于陳隋年間,居浙江吳興永欣寺。他對書法用功頗勤,習字所廢棄的筆頭積之掩埋成冢,曾在閣上學書 30年,承其祖書風,很有成就。據(jù)說向其求書的人不計其數(shù),甚至踏破門檻,只得以鐵包護,人稱“鐵門限”。智永曾作《千字文》800本,分施于浙東各寺院,現(xiàn)有墨跡及刻本傳世。《千字文》有真草二種字體,真書圓潤典雅、草書嚴守法度,氣韻飛動,體現(xiàn)了書法家貌似平淡、實則含蓄的工穩(wěn)風格。 啟法寺碑 
 丁道護,譙國(今安徽亳縣)人。曾官襄州祭酒從軍,有《啟法寺碑》傳世,其書風綜合了前人的成就,形成結構平正、頓挫有致的書法特點,初唐褚遂良的書法頗受其影響。 曹植廟碑 
 隋代遺留下來的碑刻墓志及造像銘等較多,其中有不少是書法中的精品,只是很多作品無從知曉其作者。隋開皇六年(公元 586年)的《龍藏寺碑》字體結構平正而秀朗挺拔,論者謂此碑“平正沖和處似水興(虞世南),婉麗遒媚處似河南(褚遂良)”,可見這種書體對初唐的影響。開皇十三年(公元 593年)立于山東東阿縣的《曹植廟碑》,楷書中暗含篆隸筆意,而又十分和諧統(tǒng)一,風格雄偉,別具一格。開皇十七年(公元 597年)的《董美人墓志》筆畫上已無纂隸遺意,結構疏朗秀雋,是隋代楷書中難得的成熟之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