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學里,很多大學生覺得自己上課學習、當學生干部參加學生活動、參加同學聚會、聽講座、參加班團活動、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很積極、很投入,但是一年下來,卻感覺自己“忙亂”而無成就感。 在職場中,很多人感覺自己經常加班,工作很多,樂于幫助別人,領導經常安排自己在關鍵的時候頂上,但一年下來工作總結里成績寥寥,能拿出來上臺面的成績基本沒有,升遷關健時刻拿不出有份量的成就證明……總感覺只有“苦勞”而無“功勞”…… 你那么忙,為什么卻沒有成就感? 眾所周知,計劃是人生規(guī)劃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但是,更為關鍵的,是你要從執(zhí)行計劃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持續(xù)地收獲成就感,讓成就感來驅動你的人生正循環(huán)。 1. 讓理想和能力匹配 《圓桌派》有一期節(jié)目,分享了一個成就感公式:成就感 = 能力 / 理想。就是說,成就感等于是一個分式,下面是理想,上面是你的能力,這是分子和分母的關系。 很多時候,我們設定的理想都太大,但是能力卻還跟不上,這時候,你的理想是200,能力是100,那成就感就只剩下0.5了,你就會遭遇挫敗感。 如果我們的能力遠遠大于我們的理想,根據這個公式,看起來成就感會變得特別高,但事實上,這只會形成短暫虛幻的成就感,沒有可持續(xù)性,因為你一直做那些容易的事情,愉悅和滿足感都會降低,你反而會對所做的事情失去興趣。 而最好的狀態(tài),其實是你的理想是100,你的能力是80到100之間,那你的成就感就接近于1,這是一種比較均衡的狀態(tài),可以讓你不至于因為理想太難實現而放棄,也不會因為理想過于簡單而失去熱情。 所以,在計劃階段,你就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的能力和理想目標之間的關系,設置一個你跳一跳能夠得上的目標,甚至要去思考目標背后于你而言的意義,這樣才可能在以后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成就感,即使后續(xù)發(fā)現目標不合適,你也可以調整自己的目標,讓自己盡可能維持理想和能力的一種均衡穩(wěn)態(tài)。 2. 專注于過程,而不是結果 如果開始行動的時候,就想要盡快得到一個結果,那我們常常會感覺到焦慮,觸發(fā)痛苦,很難立即開始,甚至容易產生拖延。 當我們把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的可執(zhí)行的過程,那我們就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進,而在完成過程的同時,也會一步一步得到想要的結果。 所以,最重要的是在行動中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讓自己沉浸在時間流里,而在這個高度專注的過程中,我們就可能進入到心流的狀態(tài),從而自然而然地收獲成就感,驅動我們不斷接受新的挑戰(zhàn)。 3. 把你的成果分享出去 其實,你完全不用擔心別人會如何評價你,因為你敢于分享出來,這本身就給了你持續(xù)做一件事情很大的動力,而且,大部分人往往都是善良的,特別是你還在起步的階段。 4. 與人產生連接,成為聯機學習者 這個世界已經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相互連接,相互理解。 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自己是被理解,被看見,被鼓勵的,而從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疑惑被解答,焦慮被緩解,更多的是一種愉悅和滿足,肯定和支持,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更好,也能夠更有動力去把眼下的事情做好。 一個人會很孤單,而一群人往往走得更遠。 如果你感受不到前進的動力,不如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前進。 |
|
|
來自: blackhappy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