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膽湯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剛學(xué)中醫(yī)時,顧名思義,認為“溫膽湯”就是溫膽治療“膽寒”的方劑,而當我們翻開方劑書,溫膽湯的功用卻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治療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之證。那這個方到底是溫膽還是清膽?下面我們來看看溫膽湯的源流及演變。 溫膽湯最早在北周的姚僧垣《集驗方》里記載,后來《千金要方》、《外臺秘要》里認為此方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而宋代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治療“虛煩、驚悸”,認為凡是心膽虛怯失眠之癥均可服用,且“膽寒”之說也未提及。并藥味和《集驗方》相比較,多茯苓、大棗。 《醫(yī)宗金鑒》指出“溫膽湯方以二陳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姜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這里直接就指出溫膽湯是清熱祛痰之劑,指出并非治療膽寒之證。 后世醫(yī)家臨床用此方時,并有眾多加減化裁之法,如心悸心慌加人參、煩熱悶者加黃連、嚴重失眠偏于血虛加酸棗仁、痰濕重者加膽南星等等。很難和“膽寒”聯(lián)系起來。 由此觀之,后世醫(yī)家用此方和當初治療“膽寒”之證相去甚遠,甚至相反。原因何在?這就要從膽、三焦、脾、胃的病理關(guān)系說起: 膽屬木,脾胃屬土,木郁可以導(dǎo)致土壅。膽的氣機不利,橫逆犯胃,就導(dǎo)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使水液濕聚成痰,而痰濕阻滯氣機,又可影響少陽之氣,不能升發(fā)而導(dǎo)致木郁。木郁化火,也就是膽郁化火而土壅,結(jié)果是生濕生痰,所以膽、脾、胃整個病理演變過程就是火和痰兩種病理產(chǎn)物,從病機來看,膽有郁火,胃有痰濕,形成了痰火內(nèi)擾的證候。它們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何秀山在《通俗傷寒論》中指出“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jīng)。其氣化,一寄于膽中以化水谷,一發(fā)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邪遏熱郁,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相火乃熾…。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這段按語概括了濕熱之邪郁阻少陽,導(dǎo)致三焦氣機不通,郁而化火,膽中相火橫逆犯胃,致胃失和降,凝聚成痰,形成濕痰火之病機。而溫膽湯之方藥組成正為此而設(shè)。 溫膽湯:方中半夏、陳皮辛溫,燥濕和胃理氣;茯苓、甘草健脾益氣,茯苓亦可淡滲利濕;枳實配陳皮理氣行滯開郁;竹茹苦寒,清膽熱、通膽郁化痰。這個方劑從藥物配伍來看,還是偏于溫性,但是根據(jù)上面膽和脾胃三焦之病理關(guān)系得出膽火痰熱之病機,用此方辛開苦降,燥濕化痰理氣,通過淡滲利濕使?jié)裥跋滦?,在中焦燥濕化痰,下焦淡滲利濕,分消走泄而使三焦氣機通常,病理產(chǎn)物消除,臟腑功能恢復(fù)。 但是畢竟用偏溫的方劑治療火熱病證有點說不通,究其原因,一者,早在《金匱要略》中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也就是說治療痰飲的方藥用溫性的藥去溫化。因為痰飲是水濕而凝聚,屬于陰邪,非溫不化,所以溫膽湯就是治療這類的代表方劑。二者,還要看膽腑之生理特性,《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說明少陽稟受春升之氣,不寒不熱,中正平和,生機勃發(fā),膽之本性溫和,不耐寒熱,而此癥候為膽有火,胃有痰,用溫膽湯消除了痰和火,恢復(fù)了膽的溫和本性,故溫膽湯不是給膽升溫,并非治療膽寒之證,實則恢復(fù)膽之本性。
|
|
|
來自: 彼案 > 《抑,恐精神病百合病顛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