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常在門診會遇到有患者詢問“針灸能不能治療癲癇?”這一問題。今天我要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那就是針灸可以治療癲癇。 中醫(yī)針灸治療癲癇在我國古代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盡管癲癇病因復雜,但針灸、中藥等傳統(tǒng)醫(yī)學利用鎮(zhèn)靜、祛風、降氣、化痰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與治療癲癇。和手術、西藥療法相比,針灸、中藥等的治療一人一法一方,更注重治療的個體化,可起到治病求本,標本兼治的目的。 在中醫(yī)理論上,癲癇屬于腦病,針灸治病是通過刺激穴位與經(jīng)絡實現(xiàn)其治理作用。根據(jù)中醫(yī)經(jīng)絡理論和腦、髓理論,腦與經(jīng)絡密切相關。比如,膀胱經(jīng),督脈、陰蹺、陽蹺等奇經(jīng)都直接入腦。經(jīng)脈聯(lián)系的特點為“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這提供了針灸治癇的生理基礎。 研究古代典籍發(fā)現(xiàn),諸多經(jīng)穴都可以治療癲癇,具體如下: 手太陰肺經(jīng):天府、心澤、列缺、經(jīng)渠、太淵、魚際、少商。 手陽陰大腸經(jīng):商陽、二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曲池。 足陽明胃經(jīng):太乙、滑肉門、伏兔、足三里、上巨虛、解溪、沖陽、厲兌。 足太陽脾經(jīng):隱白、公孫、商丘、大橫。 手少陰心經(jīng):少海、靈海、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jīng):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支正、小海、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攢竹、五處、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肓俞、神堂、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昆侖、仆參、申脈、京門、京骨、束骨、通谷。 足少陰腎經(jīng):涌泉、然骨、大鐘、照海、復溜、筑賓、陰谷、通谷、陰部。 手厥陰心胞經(jīng):曲澤、郄門、間使、內(nèi)關、大陵、勞宮、中沖。 手少陰三焦經(jīng):關沖、液門、外關、支溝、開井、絲竹空。 足少陰膽經(jīng):聽會、懸厘、天沖、完骨、本神、頭臨泣、腦空、風池、輒筋、日月、帶脈、陽陵泉、陽交、外丘、懸鐘、光明。 足厥陰肝經(jīng):大敦、行間、太沖、曲泉、章門、期門。 任脈:曲骨、關元、氣海、神厥、中脘、巨闕、鳩尾。 督脈:長強、脊中、筋縮、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水溝、兌端。 在具體的治療中筆者常使用如下方法: 1.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溝、后溪、內(nèi)關。 配穴:百會、陶道、鳩尾、內(nèi)關、神門、豐隆、筋縮、太沖等及其他辯證選穴。 2.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取3~5穴。據(jù)癥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號針,上斜30度角進針1.5寸左右,當病人有觸電感,即退出幾分留針。腰奇亦須深刺、重刺(針深1.0寸~1.2寸)。內(nèi)關穴,雙側均取,發(fā)作時,用強剌激,緩解時用平補平瀉法。主穴留針15分鐘~30分鐘,中間運針1~2次。配穴一般不留針。大椎、腰奇去針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其他配穴根據(jù)病情辯證選取。 同時筆者在研究歷代中醫(yī)典籍和近代海派陸氏針灸理論基礎上創(chuàng)立“滌痰通督針法”,在癲癇治療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皽焯低ǘ健贬樂ㄖ委?a target="_blank">癲癇已被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撐項目”(項目編號:18401971100)立項支持以促進其科學研究及推廣應用。 其實癲癇不僅可以針灸治療,也可以通過中藥湯劑調(diào)治,在以后的文章中我會繼續(xù)和大家探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