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希臘(6) 上一次講到亞歷山大當上了國王, 才18歲。 亞歷山大33歲就死了, 那么能在短短15年時間 征服他所知的世界, 憑借的是什么呢? 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亞歷山大軍隊的戰(zhàn)斗力。 一、亞歷山大的戰(zhàn)術(shù) 1 長槍方陣 首先是步兵。 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亞歷山大手下的 馬其頓長槍方陣, 這個方陣是由傳統(tǒng)希臘 重裝步兵方陣演化而來的。 馬其頓長槍方陣, 顧名思義, 每個士兵手里都有一桿長槍, 長達6米。 前6排的人將長槍抬平?jīng)_前, 敵人沖過來時面對的是一簇簇長槍。 而后面的人則將長槍斜沖天空, 前面的有人倒下時直接補位。 而且長槍的尾部有一個尖頭, 叫〝蝎子尾〞, 如果敵人沖到了自己面前, 再放下高達6米的長槍是來不及的, 可以用長槍底部的蝎子尾捅人。 可能有人好奇, 長槍方陣要跋山涉水, 怎么帶著一桿6米的長槍呢? 這桿長槍分為兩節(jié), 每節(jié)三米左右, 這樣攜帶就比較方便了。 同時,為了行軍, 亞歷山大將希臘重裝步兵的 胸甲換成了部分麻制的; 盾牌也變小了, 可以斜掛在肩膀上, 減輕了行軍負重。 當然, 這個方陣是需要緊密配合 才能發(fā)揮作用, 強壯的體格和長時間的訓(xùn)練是必須的。 2 輕裝步兵 其次,在戰(zhàn)斗中, 一般是一次性出動幾個 或者幾十個方陣。 這種戰(zhàn)術(shù)最忌諱的便是 每個方陣與方陣之間被敵人沖破了。 于是輕裝步兵就起到了用處, 他們專門補空隙, 將敵人擊退。 如果將長槍方陣比做磚, 那么輕裝步兵便是將磚粘在一起的泥。 3 側(cè)翼包抄 最后, 亞歷山大會干什么呢? 他的任務(wù)是側(cè)翼包抄, 執(zhí)行“斬首行動”。 亞歷山大帶領(lǐng)幾千騎兵在方陣外觀望, 尋找敵方首腦。 一旦時機合適, 就與他的伙伴騎兵一起側(cè)翼包抄, 直接執(zhí)行斬首行動。 而期間伙伴騎兵是亞歷山大的護衛(wèi), 保證他能取了敵人統(tǒng)帥首級, 這樣敵軍自然就潰敗了。 希臘傳統(tǒng)的步兵方陣 經(jīng)過亞歷山大這一番改造, 將肉搏攻擊力提升到了巔峰。 二、平定叛亂 在腓力二世時期, 馬其頓已是希臘地區(qū)的霸主。 到了亞歷山大時, 希臘南部有些城邦叛亂, 于是亞歷山大決定 拿實力最強的底比斯開刀。 底比斯有一只圣隊, 名聲在外, 原因是這只是同性戀軍隊。 圣隊的戰(zhàn)斗力很強, 打敗過斯巴達的軍隊。 可是在亞歷山大這種戰(zhàn)術(shù)下, 圣隊很快全軍覆滅。 為了殺雞儆猴, 亞歷山大摧毀了底比斯城, 小試牛刀! 三、東征波斯 在平定了希臘南部后, 亞歷山大決定東征。 橫渡達達尼爾海峽, 雖然遇到波斯方面的阻擊, 但亞歷山大輕松地擊敗敵人, 繼續(xù)向東。 此時,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 決定親帥15萬大軍 從巴比倫出發(fā)向西迎敵。 可是當大流士走到伊蘇斯 都沒遇到亞歷山大的軍隊。 原來這兩只大軍在路上擦肩而過。 當時亞歷山大把部分糧草留在了伊蘇斯。 當?shù)弥罅魇咳涝谝撂K斯時, 亞歷山大命令軍隊調(diào)頭直撲伊蘇斯。 公元前333年, 史上著名的伊蘇斯之戰(zhàn)開打了。 大流士三世的兵力是亞歷山大的3倍。 大流士三世滿以為自己贏定了, 坐在后方觀陣 (波斯王都很愛看熱鬧?。?/p> 比如薛西斯在米斯灣海戰(zhàn)觀戰(zhàn), 具體請參閱 但是, 雙方交戰(zhàn)后, 亞歷山大的長槍方陣 將大流士三世的主力像砧板一樣吸引住。 亞歷山大瞅準機會, 帶領(lǐng)騎兵繞過側(cè)翼直奔大流士三世的座車。 大流士三世眼看亞歷山大殺了過來, 想換個地方避開一下、 哪知, 大流士三世這么一動, 前方將士不知道情況, 以為國王先逃了, 于是陣腳大亂。 亞歷山大的軍隊趁勢砍瓜切菜, 大勝波斯軍隊。 再說回大流士三世, 本來他是想換個地方繼續(xù)觀陣, 沒想到真就變成了逃跑, 于是只好一路逃回了巴比倫。 四、征服埃及 亞歷山大也是個業(yè)余正常人, 他居然沒有向西追擊大流士三世, 而是帶領(lǐng)軍隊向南來到了埃及。 在波斯帝國統(tǒng)治下的埃及是黑暗的, 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但是他們又推翻不了波斯。 而就在這個時候, 天縱英才的亞歷山大橫空出世, 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 趕走了埃及土地上的波斯軍隊。 傳說亞歷山大出生時, 有一個埃及老祭司便說 他看到了神的兒子的出生, 埃及人認為亞歷山大就是神的兒子, 亞歷山大也“入鄉(xiāng)隨俗”, 成了埃及法老國王。 亞歷山大在今天尼羅河西面入???/p> 修建了著名的港口城市 ——亞歷山大城, 這是一座希臘化的城市。 從此,希臘文明來到埃及, 持續(xù)了300多年。 而亞歷山大死后就葬在亞歷山大城。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里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