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義是什么?在不同人眼里對幸福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有人認為自己賺錢自己花,吃喝玩樂享受當下就是值得的;有人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自己苦巴巴過了一輩子,就為了把子女撫養(yǎng)成人,給老人養(yǎng)老送終,他們覺得為了家庭和親人節(jié)儉一點是值得的;還有人自己不舍得吃穿,攢錢幫助別人,我們外人似乎很難明白,但對他們來講,精神上的享受要大于物質(zhì)上的享受,他們也是樂在其中,真正的助人為樂。 我們用事例來說話,看看那些一輩子舍不得吃穿苛求自己的人,最終是否會獲得幸福。 事例一:這是一位從74歲開始蹬著三輪車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助300多名貧困學生的老人,他叫白方禮,93虛歲時,他靜靜地走了。他對自己十分苛責,真正是不舍得吃不舍得喝,衣服也是多年不買,他對學子的無私幫助令所有人動容,毋庸置疑,他是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自身已經(jīng)不在乎物質(zhì)享受,他深諳助人為樂的道理。他走了,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有理由相信,他老人家是幸福的。 事例二:這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她生活節(jié)儉,對自己尤為苛刻,家里的一切用度都是精打細算,她自己一輩子買過的衣服屈指可數(shù)。因為生了四個孩子,當年沒少交罰款,可她省吃儉用,硬生生把四個子女都拉扯大了。到目前為止,她的孩子們其實都不清楚母親到底最喜歡吃什么,最喜歡穿什么,因為她一輩子都沒有在吃喝穿戴上面有所要求?,F(xiàn)在,她的四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yè),日子越過越好,用她的話講:“現(xiàn)在的生活比蜜都甜。” 事例三:他是一位普通的父親,老實巴交沒什么大本事,一輩子也沒賺過什么大錢,家里的東西壞了,他總會拿出來修一修補一補,接著再用。以前家里養(yǎng)雞,雞蛋都拿來賣了,除了老婆孩子們偶爾能吃個雞蛋,他從來不吃,他說他不愛吃雞蛋。就是這樣能省就省地過了幾十年,他把家里的老房子翻蓋成了兩層小樓。前年,他的小兒子要在大城市里買房子,他變戲法式地拿出了15萬存款,雖然連首付的四分之一都不到,但卻讓兒子頗感意外。他現(xiàn)在老了,仍習慣在吃穿用度上苛求自己,用他的話說就是改不了了,總覺得不能糟蹋東西。后來他的兒子給他找了個新名詞——“低碳生活”。 像上面這幾種在生活上苛求自己的事情多發(fā)生在老一輩人身上,他們經(jīng)歷過困難的時代,他們知道物質(zhì)的寶貴,他們更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也正是在他們這代人的勤儉節(jié)約之下,才為我們今天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chǔ)。小到一個個家庭,大到一座座城市,都離不開他們那代人的奉獻。 回到問題,只要是那種為了家庭親人或幫助他人而苛求自己不舍得吃穿的,他們的結(jié)局多半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勤儉節(jié)約的目的是為了奉獻。 作為晚輩,我們更要懂得感恩,讓他們幸福地生活。 |
|
|
來自: 九州君子好人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