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說,讀不懂《道德經(jīng)》。 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中華文化的傳承中,廣為流傳,百姓日用而不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足常樂”這些日常用語,其實來自《道德經(jīng)》。 今天,為大家解讀第三十三章。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看穿別人,而是能看到自己的盲點。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p> 能看穿別人,那不算厲害,老子認(rèn)為,那只是小聰明而已;真正厲害的人,是自知,能把自己看通透,能看到自己的盲點。 絕大多數(shù)人,看別人的問題,都看得很準(zhǔn),總能一針見血,指出別人的弱點。可是,卻很難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盲點。所以,有自知之明的人,很可貴。 大眾,都是無明眾生。 無明,并不是不聰明,而是不明心見性,忘記自己的本真。 有明,是棄智絕學(xué),回歸道心,洞察規(guī)律,外在表現(xiàn)為大智若愚。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像愚人一樣;而有小聰明的人,才嘩眾取寵,吸人眼球。 最強(qiáng)大的力量,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來自內(nèi)在,等你激活。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p> 依據(jù)自然之道,老子告訴我們一條規(guī)律:最強(qiáng)大的力量,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來自內(nèi)在,等你激活。 人天生擁有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強(qiáng)大。只是你沒找到那個節(jié)點,來激活自己,所以經(jīng)常感到困難。 舉個自己的例子: 筆者寫作7年,前面6年,每天只能寫出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再多,就寫不出來了,好像這是自己的極限。 今年,我從《易經(jīng)》中,找到了陰陽能量交替的規(guī)律,也就是道家說的“活子時”。這個方法,每個人用起來都不一樣,我找到自己的節(jié)點,把寫作安排在陽氣上升的時間點,順勢而為,沒想到,居然能把效率提升3倍,每天能寫3篇2000字以內(nèi)的文章,而且不費神。 中國歷史上,把《易經(jīng)》研究得最透徹的人,是邵雍,他有一首詩:“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p> 一年之子時,是冬至,一陽來復(fù),陽氣升起;一天之子時,是夜里子時,陽氣升起,一直到午時(中午11點-下午1點),達(dá)到鼎盛。陽氣升,能量足;陰氣升,要清靜。 宇宙,是一個大天地;人是一個小天地,規(guī)律都適用。找到規(guī)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激發(fā)潛能,那么就會激活如虎添翼的動力。 做人和修行,是一樣的,是同一條路上的不同階段。 老子說:“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知足者富,知足者常樂,這是一種做人的心態(tài)。 知足,不等于原地踏步,自我滿足,做事上,則要有行動力,強(qiáng)行者有志氣。 很多人的問題,是想得太多,說得太多,卻做得太少。如果直接行動,就不會胡思亂想。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边@兩句話,是講修行的。 人的生命短暫,不長久。如何能久而壽? 那就是黃老思想說的修真。雖然流傳到現(xiàn)在,修真,變成了武俠小說,上古時代,的確是有這么回事。 人回歸本性,為得其所而久;凝神聚氣的功夫做到家,即使物理身體分解,精氣神凝聚不散,則是“死而不亡者壽”。 本章,就解讀到這里,還有下回分解。 |
|
|
來自: 朝朝暮暮ut9ww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