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里很多人愛喝紅豆(赤小豆)薏米水祛濕熱,如果將這個薏米改為當歸,當歸不僅補益,還溫性通絡,是不是就可以祛寒濕了呢? 醫(yī)圣張仲景通過《金匱要略》來告訴您。 赤小豆當歸散: 赤小豆(浸令芽出,曬干)三升(30g),當歸三兩(10g) 方中赤小豆用量最大,能利濕消腫(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泡發(fā)長芽的赤小豆,行水消腫的功效更佳。由于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還能補心。 當歸活血通絡、祛瘀生新。 赤小豆當歸合用,一可以補心,治熱邪在內擾亂神明,神思恍惚,二可治療濕熱所致的化膿性疾病。 《金匱要略》描述: 患者脈數,無寒熱之狀況,微微心煩,不想說話,只想躺臥睡覺,汗出。此病得半年至一年后,眼睛紅如鳩眼,二三年后,內外眼角都發(fā)黑發(fā)黃。此時若飯吃得下,便是熱毒蘊積于最深層的部位,癰膿已成,用赤豆當歸散治療。 解釋一下: 無熱,汗出,表示病不在表。脈數和微煩,表示里熱很重。濕熱內郁,心神受擾,便不想說話,只想睡覺。 眼紅如鳩眼,是熱入病癥最嚴重的階段,血中之熱隨肝經上注于目,濕熱邪毒不得化解,將要成膿。 如熱毒壅堵的時間久了,則血淤熱腐而膿成,可見面目及兩眼角發(fā)黑。 膿成之時,由于病熱已轉移于局部,不僅僅是眼部,口腔咽喉,甚至肛門都有可能,故對脾胃的影響減輕,所以能吃得下飯。治用赤小豆當歸散,取其滲濕清熱,解毒,排膿血的功效。 用法用量: 將上藥搗爛為細末,每服1克,用漿水下,一日三次。 漿水,亦名酸菜。是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變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藥用。 用漿水清涼解熱、調和臟腑,與清熱滲濕、排癰膿解蘊積毒素的赤小豆,活血祛淤生新的當歸,共同達到滲濕清熱、活血排膿的功效。 本病的眼部病癥,可見目赤腫痛,畏光,視力減退,甚至可形成角膜后方與虹膜、晶狀體之間的空腔積膿,嚴重可致盲。 另外,前面講到,成膿部位可以在眼部,也可發(fā)生在肛門處。上下部位有別,成膿的原因卻相同,這也是本方可用于肛門潰爛,下血后大便出血,下部惡血諸疾,痔瘡出血、赤白帶下的原因。 此方名為當歸赤豆散,無論其用藥比例還是治療病癥,均比紅豆薏米水的紅豆薏米隨興而用有針對性多了哈。 Hello,伙伴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