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將甲骨文引入藝術創(chuàng)作者乃羅振玉,稍后則有簡經綸(1888-1950)創(chuàng)制甲骨文篆刻印,成為現(xiàn)代開拓甲骨文篆刻的第一人。簡經綸的篆刻表現(xiàn)了甲骨形態(tài)之遠古神秘氣息和精神狀態(tài)。章法厚重樸實,線條豐富多變,秀麗中帶蒼勁,流暢中見樸厚,極具藝術感染力。簡氏四十年代移居香港,仍孜孜不倦于藝事,設館教授篆刻書法飲譽海內外,是民國印壇有代表性的著名篆刻家。此后,沿習者日眾,數(shù)十年承續(xù)不絕。 甲骨文篆刻藝術形式美,主要指印面構成的三要素———篆法、章法和刀法。 篆法:篆刻藝術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印面的形式構成美,而甲骨文印文,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字形式,同時在結構與寓意上也最接近于先民造字的初旨,彌漫著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印從書出,甲骨文的形體,基本上呈長方形,其寬與長之比大致為23、35、58。其字體結構較隨意,有時是合文;有時一字多型,偏旁不固定,繁簡并存。 甲骨文的結體類型,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型,即雄奇型,筆畫中間粗,兩頭細,結體開闊,風格雄奇;寬闊型,結體開朗寬闊,字心處留空很多,顯得格外舒朗開放;婉轉型,這類字線條纖細,婉轉流利,結體長,整個風格如楊柳婀娜多姿。這種參差不一的字形,需加以改造,以適應印章的方寸之地,從而使甲骨文由自然形體向藝術形體轉化。但是,這種印化不能失去甲骨文的風格特點,絕不能寫成摹印篆,橫平豎直的,那就失去了甲骨文篆刻藝術的形式構成美。 章法:將甲骨文排入印章的方寸之間,稱謂章法。包括印章中文字排列組合、構圖形式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甲骨文篆刻的章法,就是依入印甲骨文字和印面的形狀,對整個印章布局進行構思,使之和諧統(tǒng)一又富于變化,呈現(xiàn)出節(jié)奏和韻律美。創(chuàng)作的印面,要手法自然,虛實合理,疏密適宜,穿插得法,血脈相關,舒展自如,以意成章,渾然天成。體現(xiàn)出印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 甲骨文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源于點、線的長短、大小、粗細、方圓。點、線是刻刀運作產生,刀法的靈活多變,使點、線呈現(xiàn)出疏密、輕重、增損、屈伸、挪讓、承應、巧拙、盤錯、離合等變化,從而產生動靜、剛柔、雄強、秀雅的效果。印邊也是是印面的組成部分,應有粗細寬窄、虛實等變化,如何變化,視印文而定。古璽的章法印局可以借鑒,只要運用適當就可以神采奕奕,古拙可愛。通常朱、白文均可以加界線,使其平整穩(wěn)定,聯(lián)系緊密。 刀法:刀法即刻印用刀的手法。(明·朱簡)概括了用刀的特點:“使刀如筆,故有鐵筆之喻,中鋒用刀,運刀挺勁,收刀須緩,避免走刀,筆畫使轉,外方內圓,點畫造型,圓均含蓄,刻出的字才能達到高超的境界?!保?]13還要做到:轉須帶方,折須帶圓,無棱角,無臃腫,無鋸牙,無燕尾。 甲骨文的用刀,正體現(xiàn)了上述原則:多用沖刀,刻出的線條,有粗有細,有方有圓,呈現(xiàn)出廋勁挺拔的特點。細筆畫是用單刀刻的,刻時腕力要強,否則沖勁力不夠,難以刻出蒼勁筆意;粗筆畫的,一刀刻不成,須雙刀刻成。刀法的靈活運用,表現(xiàn)是附于印面點、線、面、形、朱、白等形式元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則來組建構成的。如一點一線中皆具有面與形;因上下左右的不同安排,在印面上形成不同的朱白分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