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宋代文化的地 位,陳寅恪曾作過充分肯定:“華夏民族之文化,歷 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文化的影 響,嚴復則謂:“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xiàn)象者,什之八 九為宋人所造就”。這些論斷均為當世所認同。 細思其“造極”成就與深遠影響,主要標志可概括 為教育的發(fā)達與理學的建構(gòu)。而無論理學還是教 育,其核心即在于禮樂文化的倡導與踐行。自西 周制禮作樂,孔子尊崇禮樂以來,禮樂成為儒家思 想的根本。 ![]() ![]() 一、 宋人制禮活動極其熱烈。不但朝廷有各種 “禮”,而且學校有“學禮”,家庭有“家禮”。就撰修 禮書看,不僅官修,而且私家自制。官修禮典,僅 《宋史 藝文志》著錄,即有《開寶通禮》二百卷、《開 寶通禮義纂》一百卷、《禮閣新編》六十三卷、《太常 新禮》四十卷、《太常因革禮》一百卷等;私家自制, 禮略》等。另外,學者對“三禮”經(jīng)義大加疏解,用以申“禮”,如聶崇義 《三禮圖集注》、王安石《周禮新義》、王與之《周禮訂 義》、陳友仁《周禮集說》、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等。 家禮著述如司馬光《書儀》、《家范》,為“薦紳之家爭 相傳寫”;朱熹《家禮》則發(fā)揮著“崇化導民”的現(xiàn)實 指導作用。 在宋代理學形成的過程中,對“禮”之精神的 領(lǐng)會與功能的發(fā)揮,可謂得到了最全面的實踐。 這從“學禮”、“家禮”細致而周全的制訂中即可見 出一斑。宋代書院“學禮”的制定,完善了宋代的 教育制度,反映出兩宋尊師、重道、崇學的良好風 氣。“學禮”一方面規(guī)定了修學與會講的禮容禮 儀,一方面又制定了釋奠、釋菜等祭祀禮儀。會 講、游從、往來禮儀,規(guī)定得具體細致,如呂祖謙麗 澤書院學規(guī):“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 莊?;狨艘?,喧嘩擁餅,謂之不肅;狎辱諧謔,謂 之不莊”。o“舊所從師,歲時往來,道路相遇,無廢 舊禮。“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恤。游居必 以齒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爾汝’’。師生的修 學、講學、日常起居,以至坐次安排、諸生問答、師 生相遇,乃至相互間的稱呼等等禮節(jié),均納入禮容 禮儀的范圍之內(nèi),“凡課試講肄,勸督懲賞,莫不有 法”,@人人有“禮”可依,行為規(guī)范,秩序井然。 設(shè)置酒食、果蔬、芹藻之屬,表演歌舞以奠祭 先圣先師的儀式,謂為釋奠、釋菜?!抖Y記 文王 世子》云:“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如立學者,既 作者簡介:楊曉靄,西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學與文化。 萬方數(shù)據(jù) 32 貴州社會科學 總第247期 釁器用幣,然后釋菜?!薄抖Y記正義》孔穎達疏:“釋菜 記》皮弁祭菜三也?!?。宋代的先圣先師祭祀紀念活動主要是對孔子的祭奠。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 追謚孔子為文宣王,祭之以帝王之禮,形成一套獨 特的儀式。舉行祭禮的目的,朱熹曾揭示:“惟國 家稽古命祀,而祀先圣先師于學宮,蓋將以明夫道 之有統(tǒng),使天下之學者皆知有所向往而及之,非徒 為觀美而已也”。@祭禮活動雖然在書院舉行,但“鄰曲長幼并來陪”,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會 產(chǎn)生改善士風民習的社會效應(yīng)。在釋菜禮的過程 中,受祭之人有孔子、顏回、曾參、孔僅、孟軻,以及 宋代的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司馬光、張載、李 侗。祀先師先圣,的確如朱熹所言,起到了“正道 脈而定所宗”,彰明學統(tǒng)道統(tǒng)的積極作用,也產(chǎn)生 了不容忽視的社會效果?!皟x式”的威嚴肅穆,更 讓人們從中體悟到學經(jīng)明道的重要,自然對課業(yè) 會增加一份深刻的認識而倍加努力。在這種“情 境”中,典禮的意義得到了真切揭示。 家禮,雖為百姓之家日常規(guī)矩,但正如朱熹所 云:“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 猶可以復見,而于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 小補云”。通過家庭儀禮的執(zhí)行,明確每個人在家 庭、社會中所充當?shù)慕巧蛻?yīng)盡的道德責任、倫理 義務(wù),從而順和民俗,進行社會道德教育,使國家 達到崇化導民的目的,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舉。可以說,通過制定家禮,朱 熹以精辟的語言向世人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 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蘊。今存《家禮》共五卷,分 別為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五部分。對居家 各項禮事的程序、陳設(shè)、器用及服飾標準、文書程 式等,都作了具體規(guī)范。雖然它的作者是否為朱 熹,至今仍有質(zhì)疑,但作為日常百姓居家禮儀的規(guī) 范,此書“切于人倫日用之?!保吧w以天理不可一 日而不存,則是禮亦不可一日而或缺也”。o就其大 旨而言,“上不失先王之大典,而下甚便于斯世之 禮俗,雖圣人起,不能以易此矣”。 ![]() ![]() 二、 宋代的雅樂建設(shè),從宋太祖開國到宋徽宗大 晟樂府設(shè)置,一百五十多年,僅樂律理論問題,就 牽連朝野上下。皇帝、朝臣、宮廷樂律家反復爭 論,先后試用了“王樸律”、“和峴律”、“李照律”、“阮 音高標準就改變了六次。宋仁宗在位的四十年中樂改即進行了兩次。并且,幾乎每隔數(shù)日,朝廷就 要進行一次有關(guān)禮樂的討論。 景祐年間,三年之內(nèi),共記樂事約二十九項, 僅景韋占二年一年間,樂事即有二十二項之多。《續(xù) 資治通鑒長編》有關(guān)仁宗朝的雅樂情事,所記約有 七十則。其中關(guān)涉到古今樂的同異、祠祀所用儀 式樂的禮數(shù)規(guī)定、樂章的撰寫、禮樂官的升任、雅 樂器的制造和使用、雅樂的肄習、樂律人才的征 用、樂書的修訂等等。民間也是上行下效,爭先言 樂。當時的熱鬧場景,范鎮(zhèn)在《東齋記事》卷一有 記述和議論:“仁宗皇帝好雅樂,又嚴天地宗廟祭 祀之事及崇奉神御,故中外言樂者不可勝計,置局 月不絕,然為之終身不衰?!醚艠芳漓胫?,人爭以雅樂祭祀之事奉之,未必皆得其當,然好之 終身不衰不害也?!7舵?zhèn)本人與司馬光論樂,互相 切磋,激言論難,論樂書多至十四封,長達二萬多 言。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些 活動,表面上看來,只是在討論樂器的形制、樂章 的制作、樂律音高等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技術(shù)問題,也 許還會被認為是古代王朝統(tǒng)治政策的糟粕,可是 只要翻開宋人別集,閱讀一條又一條的禮樂論、樂 論,我們就會看到,這些活動作為宋朝的文化建設(shè) 措施,在塑造時代精神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體天下之性而為之禮,和天下之性而為之樂。禮 者,天下之中經(jīng);樂者,天下之中和。禮樂者,先王 所以養(yǎng)人之神、正人氣而歸正性也。“古之治天 下者,禮樂二事而已。故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古人為治,蓋未嘗去禮樂于 斯須也。坶禮樂文化在宋朝之前主要傳播于貴族 階層,這時已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全民 修養(yǎng)身心的教育方式。 ![]() ![]() 三、 宋王朝全面推行的禮樂文化建設(shè)活動,加快 了全民禮樂文化建設(shè)的進程。理學家們圍繞禮樂 構(gòu)建自己的思想體系;教育的普及則為實踐禮樂 文化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群體,著名的南宋四大書 院即是理學四大學派的發(fā)祥地。宋代書院是依靠 民間力量興辦的正規(guī)學校,“民間興辦”意味著禮 樂文化在民間的傳播和滲透,也反映了朝廷對民 間禮樂文化建設(shè)的重視與褒揚。沒有宋王朝全面 萬方數(shù)據(jù) 試論宋代禮樂文化建設(shè)的啟示意義33 建設(shè)禮樂文化的政治力量推動,沒有全社會進行 禮樂文化建設(shè)的氛圍,僅憑個別哲學家的費心費 力,理學體系在宋代的構(gòu)建恐怕也難以進行。張 載的不朽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 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精忠報國的岳飛、正氣凜 然的文天祥等愛國志士,均出現(xiàn)在被后人看來軍 事上、政治上“積貧積弱”的宋代,這絕非偶然。建 立在禮樂文化基礎(chǔ)之上的兩宋理學,其精神價值 與道德理想,影響更是至深至巨。中國文化的基 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 中等等,無不浸潤了理學的精神;而中華民族十大 傳統(tǒng)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 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 實寬厚、勇毅力行,每一條中都映現(xiàn)出兩宋理學的 道德理想。尤其是理學對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 人格建樹的強調(diào),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jié)、重視 德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品格?;?顧歷史,宋代禮樂文化建設(shè)的成就,對當代文化建 設(shè)的確不無啟迪。 面對社會上種種不良習氣,重視德育,已成為 人人關(guān)注的熱點。志士仁人們更是將弘揚傳統(tǒng)文 化看成療治“時弊”的良方,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出 發(fā),利用種種渠道,構(gòu)想出各式各樣的辦法。如提 倡小學生讀“四書”、“五經(jīng)”,辦私塾式的“書院”,大 學里專門設(shè)“國學院”,開“國學課”,各級學校開設(shè) 禮儀課,開展推行課堂禮儀規(guī)范的“綠葉行動”,企 業(yè)家進大學讀經(jīng)書,開播“革命歌曲大家唱”電視 節(jié)目,多種公益廣告,乃至舉行祭孔、祭天儀式等 等,都表現(xiàn)著這樣的良苦用心??墒牵娝苤?, 深入人心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出效果的。 尤其是僅靠一時外在形式的改變,不合時宜的表 面上的“復古”,對人心的療治恐怕無濟于事。因 此,堅持漸進性、持久性、主體性、情感性原則,強 化學校教育是最為現(xiàn)實的做法。 (一)法古創(chuàng)新,樹立信仰。信仰是超越理性 的一種更為深刻牢固的精神、心理認同,它在道德 人格的塑造、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過程中具有強烈的、 持久的作用。信仰的樹立需要一定的場合、氛圍、 情境。學校已經(jīng)提供了良好的場境,充分利用其 優(yōu)越條件,營造美好校園文化,使人們在身臨其境 的場景中,沐浴精神文明的陽光,樹立崇高的 理想。 (二)崇古維新,啟發(fā)良知。禮樂文化的本質(zhì) 在“仁’’。兩宋理學即以此為核心,突出了“正心”、 “誠意”的“修身”公式,“格物致知”,將外在規(guī)范轉(zhuǎn) 化為內(nèi)在的主動欲求,從而實現(xiàn)“自律”,達到“內(nèi) 圣”。當代德育,多從外部對學生施加各種影響。 動之以行政管理的辦法,使學生往往處于被“教 育”甚而被“管制”的狀態(tài)下,結(jié)果適得其反。加強 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潛移默化的虬隋感”滋潤,充 分利用學校完整的教學體系,完善的教學制度,從 教材、課程等每一細小環(huán)節(jié)滲透,以獲取“正心”、 “誠意”的效果。 (三)尊慕圣賢,躬行實踐。躬行實踐,不是要 求恢復古制,故意制作長袍馬褂舉行煩瑣的儀式, 而是發(fā)揚書院學禮已開創(chuàng)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師生以 “道”相交,切磋學問,砥礪品格,把做人與問學統(tǒng) 一起來。教師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獻身教席,熱 心育人;學生尊重師長,虛心求教,立志成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