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這篇文章如果有幸被您讀到,那對我,對文章中將要介紹的詩人而言都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因為,我這篇文章將要介紹的詩人是駱賓王。而提起駱賓王,我想看到這篇文章的每個人,肯定都會立馬在腦海中浮現(xiàn)起那首“鵝,鵝,鵝”。 講真心話,對于駱賓王而言,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因為站在駱賓王的角度,他并不愿意后人老是拿他孩童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作品來衡量他的一生。他希望后人記住自己的可不是那個永遠(yuǎn)搖頭晃腦誦著“鵝鵝鵝"的小孩兒。那么,駱賓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對此,現(xiàn)代詩人兼學(xué)者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浮躁淺露而不能致遠(yuǎn)的殷鑒。他是革命家,他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打抱不平,殺人報仇,幫癡心女子打負(fù)心漢。”其他的且不論,我們今天就看看他的俠骨,透露在詩里的俠骨。這首詩就是《于易水送人》。
駱賓王字觀光,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武則天光宅元年,他為起兵討伐武則天的徐敬業(yè)作《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可是不久,徐敬業(yè)就兵敗了。而駱賓王也失蹤了,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殺了,有人說他出家為僧了。 從詩題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的詩。但是,在駱賓王的筆下,一首送別的詩卻滿紙豪俠氣,短促簡潔,沒有半點兒女情長。千載以來,至今讀之仍能讓人感到詩中有一股將要呼之欲出的劍氣,正破空而來,擊打著易水的寒意。
據(jù)歷史記載,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義士荊軻刺殺秦王。荊軻因受燕太子知遇之恩,決心為知己者死。這真是曠古未有的一場悲壯的送別,而送別的地點就在易水之上。秋風(fēng)蕭瑟,易水寒冷,燕太子丹及賓客還有數(shù)百士兵,全身穿素服,送荊軻于易水之濱。 送別之時,荊軻的至交,燕國擊筑第一高手高漸離為荊軻擊筑送別。歌聲短促悲涼,易水為之嗚咽,士兵皆垂淚泣涕。在一片慷慨悲歌中,荊軻登上車子,把鞭子朝空中重重的一甩,頭也沒回,就絕塵而去。這是怎樣一種悲壯決絕的場景?。?/span>
時光流轉(zhuǎn),大約八九百年之后,駱賓王站在易水邊,心里感嘆不已。他想到了什么呢?或許他在想: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今天還有這樣的人嗎?他或許也在想:荊軻,你俠肝義膽,令人敬佩!此刻,我在易水邊看著當(dāng)年的遺跡,想象著你的風(fēng)采,我就心潮澎湃。我也要仿效你的壯烈,去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或許,他也可能這樣想:荊軻啊,其實你太孤單了。千百年過去了,人們都快把你遺忘了。只有這一江易水還在嗚咽不止,記著你的壯烈,你的俠義。荊軻,你用決絕的赴死的悲壯,激勵了后世多少志士仁人的拳拳報國之心? 無論駱賓王當(dāng)時心里究竟在思考著什么,我想,能寫出這樣一首悲壯慷慨詩歌的人,心中定有一股常人所沒有的俠義之氣。事實上,駱賓王確實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自此以后,希望大家提起駱賓王時,腦海中不要還是那個搖頭晃腦說著“鵝鵝鵝”的小孩形象。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