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帝國的邊界是英國和德國共同申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包括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安東尼長城和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是羅馬帝國擴張的歷史見證。1987年英國的哈德良長城首先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5年增擴了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2008年增擴了英國安東尼長城。 “羅馬石灰墻”代表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疆域的邊界線。它延伸超過5000公里,跨越大西洋沿岸北部的英國、歐洲黑海,并從那里到紅海和整個北非大西洋沿岸。今天還遺留了石灰組成的殘余建圍墻、壕溝、炮臺、碉堡、了望塔和平民定居點。某些部分的線路已經(jīng)出土,有些經(jīng)過重建,有的被毀。德國的這兩個部分覆蓋長度為550公里,從德國西北部直至東南部的多瑙河。118公里長的哈德良長城(英國)是公元122年在哈德良皇帝的命令下建造的,是羅馬帝國在不列顛省的北部邊界。這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證明了古羅馬的軍事組織狀況,并說明了防御技術(shù)和地緣政治戰(zhàn)略。蘇格蘭的安東尼長城是一個長達60公里的防御工事,是公元142年由安東尼·庇護皇帝用以防御北部“野蠻人”的。這是羅馬帝國邊境的最西北部分。 
 遺產(chǎn)包括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安東尼長城和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 英國哈德良長城——羅馬人入侵了英格蘭的見證 哈德良長城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gòu)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御工事,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長城長約120公里,幾乎向正西方,從泰恩河畔沃爾森德到索爾威灣。哈德良長城包括城墻、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代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戍邊系統(tǒng)。A69和B6318公路大體沿城墻而行,從紐卡斯?fàn)柕娇ㄈR爾。城墻全部在英格蘭境內(nèi),西端離蘇格蘭南界15公里,東端離蘇格蘭南界110公里。1987年,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首先將英國的安東尼長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邊界遺產(chǎn)項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公元43年古羅馬帝國占領(lǐng)了不列顛島的大部分(今英格蘭地區(qū))。公元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戰(zhàn)役中最終征服了當(dāng)?shù)氐囊恍}亂的蘇格蘭部落。后來,羅馬軍隊撤退到泰因山谷地區(qū)。在那里,他們早已修筑的大道和一些要塞,形成了長達128公里的西北部邊界。 
 英國哈德良長城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76—138年)巡視不列顛島,決定在北部邊界修筑城墻,從東海岸一直延伸到西海岸,橫貫全島,抵御北方皮克特人的攻擊,保護羅馬帝國控制下的英格蘭農(nóng)耕經(jīng)濟。并沿著英格蘭北部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后人統(tǒng)稱為“羅馬長城”或哈德良長城。建造這座長城的目的是為了在不列顛島上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南,是受羅馬帝國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北,是“野蠻人”。 逶迤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西起索爾韋海灣,東至泰恩河入北海的??冢L120公里。城墻高約4.5米,底部寬約2.5—3米,頂部寬約2.1米,用了大約75萬立方米的石塊和草泥砌成,工程進展比較順利。哈德良長城建在離泰恩河谷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得架橋過河,還得通過荒涼不毛之地。為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古羅馬帝國召來了技術(shù)嫻熟的工程師、建筑師和石匠。由駐地3個羅馬軍團幾萬兵力,歷時約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筑成了哈德良長城,對于當(dāng)時的超級大國羅馬帝國來說,這也是一項驚人的龐大工程。 這些城堡可供一些軍官居住,但大部分軍隊駐扎在長城的南面。不久,在長城沿線又建起14座新要塞(包括如今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等地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線,成了1萬名羅馬軍人的長久駐地。 
 英國哈德良長城遺址 在哈德良長城的防御體系中,有驛站、要塞和城堡等建筑,墻內(nèi)外都有壕溝,外壕寬8米,深4米;內(nèi)壕寬2米,深3米,并設(shè)有通往主堡或各個小堡的通道,除此還有道路、給養(yǎng)基地和土木工事。每隔8000米就建有一座要塞或堡壘,其中保存最好的要塞在豪斯坦茨。同時還有連接各個要塞的通道和“一里堡”(相隔1羅馬里的小堡)。沿城墻有16座城堡,相隔大約1英里就有一座碉堡,世人稱為“里程堡”。 在每兩座一里堡之間有兩座間距相等的塔樓,它是一座小型瞭望塔。塔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瞭望,下層住扎軍士,但大部分軍隊都駐扎在長城的南面。 即便按典型的羅馬帝國宏偉標準來衡量,它仍是一項驚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羅馬哈德良長城的建立,標志著羅馬帝國向西歐擴張的最西北邊界。 英國安東尼長城——羅馬人入侵蘇格蘭的見證 公元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蒙斯·格勞匹斯戰(zhàn)役中最終征服了當(dāng)?shù)氐囊恍┨K格蘭人的部落。在侵占了蘇格蘭南部后,又在那里建了一座新的城墻,東起福斯河灣,西至克萊德河灣,長63公里。這是接繼哈德良皇位的安東尼·庇護于142年興建的,耗時約12年,故稱安東尼長城。20年后,羅馬人不得不放棄了這段城墻,防御工事返回“哈德良長城”。 安東尼長城墻寬5米,高3米;城墻前面建有一條12米寬、4米深的壕溝,墻后建有一條道路。城墻上有19座碉堡,各堡之間相隔3千米,至今殘跡仍存。2008年,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擴展英國的安東尼長城為該項遺產(chǎn)項目之一。 
 哈德良長城附近的美麗景色 德國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日耳曼部落未被羅馬帝國征服的標志 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是羅馬帝國在上日耳曼行省和雷蒂安行省內(nèi)修建的一段邊境防御工事,建筑于公元83年到260年間。它把羅馬帝國和未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分隔開來,從萊茵河上的波恩延伸到多瑙河上的雷根斯堡??傞L568公里,包括至少60座堡壘和900座了望塔。 大約兩千年前,這個曾經(jīng)的世界大國以碉堡、瞭望塔、城墻和木柵等設(shè)施劃分與自由日耳曼族的邊界。羅馬界墻是令人印象最為深刻和最長的歐洲地面古遺跡之一。在這里,古羅馬高度發(fā)達的文明與發(fā)展中的“野蠻”日耳曼族隔墻而望。羅馬界墻從萊茵河畔的巴特赫寧根 /萊茵布洛爾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畔的雷根斯堡地區(qū)。人們除了可以看到原始的古羅馬遺址,還可以發(fā)現(xiàn)重建、出土和續(xù)建的設(shè)施,部分界墻仍清晰可見,它們大段地直穿森林和原野。這條路線上特別吸引人的景點有:巴特洪堡的薩爾堡、一座整體重建的碉堡、奧斯特布爾肯的古羅馬人博物館、阿倫市設(shè)有考古公園的界墻博物館、碉堡、古羅馬溫泉以及位于魏森堡設(shè)有界墻信息中心的古羅馬人博物館。 
 德國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 邊墻從1世紀末開始使用,一直到260年與270年間羅馬帝國退出萊茵河多瑙河以東地區(qū)為止。它似乎并沒有在對抗外來敵人的入侵中發(fā)揮多少作用。它就像是二戰(zhàn)以后的“鐵幕”一樣,把羅馬帝國和日耳曼部落劃分開來。盡管有部分邊墻有壁壘和溝渠,也有幾段是石造堅固城墻,但邊墻本身實在太容易被突破。 邊墻被遺棄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任憑風(fēng)吹雨打。就如同許多古代遺址一樣,邊墻的許多部分都被當(dāng)?shù)氐木用衲萌プ鼋ú?。后來,考古學(xué)家開始對邊墻進行了研究,發(fā)掘出了不少東西,大多都藏在薩爾堡附近的博物館里。德國政府曾數(shù)次出資維護和修復(fù)邊墻。2005年,上日耳曼—雷蒂安邊墻和已登錄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哈德良長城合并成為一項世界遺產(chǎn)——羅馬帝國的邊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