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說 易經曰:天下何思何慮? 論語曰:天下歸仁。 此:天下之“下”字, 天地之間之“間”字, 天地之心之“心”字。 皆指:“中”而言之。 所謂:孔顏樂處是也。 乾:先天, 坤:先天, 離,后天, 坎,后天, 天地之心,黃中正位, 天地之間,太虛一貫, 自:天之,極上處, 自:天之,極上處, 自:地之,極上處, 人身亦然,故曰: 黃乃:土之正色, 故曰:安土敦仁, 智也,皆根于此。故曰: 粹然至善,故曰: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若易之:艮其止, 書之:安汝止者。 止之義,即是:一。 亦謂之:密。 故曰:圣人以此, 乾之情性,在于:坤。 坤之情性,在于:乾。 此:坎離之,所以交, 而:地天之,所以泰。 若水潤下,而火炎上。 若不得:乾坤之性情, 則水自水,而火自火, 先天,雖不屬炁, 所謂:無氣而生氣。 世間,凡有血氣, 其,堯舜:允執(zhí)之中。 即,孔子:中心之心。 譬之:石磨, 故,中心之中,既實, 則,五行之心,自虛。 所謂: 此中、此心,直指: 這個:竅,原來本是: 渾然大中、不偏不倚的, 粹然至善、純一不雜的。 昭昭乎, 以為:有, 以為:無, 本無:方所,亦無:始終。 未有:天地萬物之先, 既有:天地萬物之后, 至無至有,至有至無, 是:眾生人人性命之本原, 為:天下萬物萬事之大本。 太易,所謂: 大舜之謂:中。 孔子之謂:一。 帝王之:授受, 圣賢之:相傳。 明此,便是:克明峻德。 知此,便是:知易。 見此,便是:見道。 立此,便是: 通此,便可: 達此,造化盡在于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