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狐網 2018-10-19 00:00 作者 | 戴玲 文章來源 | 海貍媽媽(hlmommy) 圖片來源 | Pexels 轉載已獲授權 聲明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圖片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0592-3698277)刪除,謝謝! 01 你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嗎? 淚目!航海王終于出手游了! 廣告 最近聽到不少家長向我抱怨,為什么現(xiàn)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吃早飯,送孩子上學,輔導孩子做功課,幫孩子洗澡…… 煩心的事情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偏偏孩子還不聽話,不管叫他做什么事,都要“三催四請”,還不肯挪一下。 好不容易叫動了吧,孩子嘴上還不放過你:“媽媽,你有完沒完??!”“知道啦知道啦,你煩死了!”“媽媽,你別再說了,我耳朵都起繭子了!” 費了好大功夫,安撫好煩躁不安的家長,我趕緊找到幾個“不聽話”的寶寶。 “為什么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呢?” 沒想到,孩子們開始向我大吐苦水。原來,孩子們也是有自己想法的。 “我的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了??墒俏揖褪遣幌矚g聽她說話?!?/p> “為什么呢?” “早上鬧鐘一響,她就喊了,快點,快點起床!動作要快!我想再睡兩分鐘吧,她又來喊了,快起來,再不起來要遲到了!” “吃飯的時候,媽媽會說,要慢點吃,要多吃青菜,多吃維生素。不要把飯掉在桌子上,吃飯要注意細嚼慢咽!這樣的話我一天要聽好多遍,而且每天都要聽?!?/p> 我總算明白了,不是孩子們不聽話,而是身為家長的我們,說的“太多了”。 02 要警惕超限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叫做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 如果同樣的話,對孩子說的過多,同樣會引起超限效應。 舉個例子。 馬克·吐溫聽說有一位牧師,非常擅長演講,就前往參加他的演講。 馬克·吐溫聽了牧師的開場白,覺得他的口才的確很不錯,心中有了捐款的想法。 過了10分鐘,馬克·吐溫有點不耐煩了,因為牧師已經講了10分鐘,可是好像還是在講開頭,他決定只捐一點零錢。 再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那里侃侃而談,馬克·吐溫覺得非常不耐煩了,打消了捐錢的想法。 到了最后,當牧師的演講終于結束時,馬克·吐溫已經感覺有些氣憤了,他不僅一點錢沒捐獻給牧師,還從捐款的盤子里偷走了2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應是經常會發(fā)生的一種現(xiàn)象。 當孩子有一件事沒做好的時候,比如做作業(yè)的時候,腰沒有挺直,筆沒有握好。 有的家長會批評孩子,如果孩子沒有立刻糾正過來,或者糾正了一次,下次又犯錯時,家長便會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重復批評孩子。 最終激發(fā)孩子的超限效應,引起孩子的反感。 作為家長,一定要警惕超限效應的危害。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如果家長不注意規(guī)避超限效應,很可能會觸發(fā)孩子的叛逆情緒,導致孩子反其道而行之。 拖延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拖延。 犯錯的孩子,即使本來想改正錯誤,也會因為對家長的抵觸,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同樣的錯誤。 不僅如此,在超限效應作用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也會日漸疏遠,更加不利于對孩子的教育。 03 停止你的說教,用“提問”來溝通 我一位朋友的女兒,剛滿10歲,可是言行舉止十分得體,她不僅在班上學習好,人緣好,而且長得十分漂亮,氣質出眾。 她的媽媽在跟女兒交流的時候,從來都是心平氣和的。 如果女兒想在寫作業(yè)的時候聽聽音樂,她不會像有的家長那樣,立即展開說教攻勢,而是采取啟發(fā)式的提問方式。 她會平和的問女兒:“為什么你要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yè)呢?” 這時,單方面的說教就變成了母女間的情感交流,這樣不僅避免了超限效應,而且增強了親子關系,可謂一舉兩得。 試想一下,如果她在女兒想看聽音樂的時候,立即強行關掉音樂,然而擺出一副家長的臉孔,對女兒進行一番訓斥。 即使能講出再好聽的道理,又怎么可能讓女兒能聽得進去呢? 許多家長以為對孩子教育就是反復說教,很多年以來,人們都把耳提面命當做最好的教育。 父母說的口干舌燥,大道理對孩子講了一遍又一遍,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反感和厭惡,得不償失。 中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當避免引起超限效應。 要采取符合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講究和孩子說話的藝術,把說教變成“提問”。 父母把說教變成“提問”,有許多好處。 首先,父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進行溝通,有利于營造融洽的氣氛,孩子的心靈容易與父母產生情感的共鳴,自然不會對父母感到厭煩,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 其次,孩子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向孩子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孩子進行思考。 當孩子聽到問題時,會自然而然的開動腦筋,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愛思考的良好習慣。 最后,平等是交流的保障,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放下了家長的架子,孩子也自然會以同樣的心意回報父母,就不會有“說教模式”下的抵觸心理。 正如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賴斯狄思所說:“溝通是一種教育方式,紛爭往往因誤會而起,解決之道在于溝通?!?/p> 作為父母,和孩子說話,同樣要掌握說話的藝術,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超限效應,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讓你的孩子和自己越來越親密。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海貍媽媽(hlmommy),小學生、初中生爸媽必讀教育干貨,為了孩子,每天補充6分鐘知識@貝加爾湖畔原住民。 |
|
|
來自: 昵稱6547171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