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遼(1992-),小學就讀于常碼頭小學,初中常碼頭初中,高中在武漢市第65中學,大學在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
西方推崇宋朝,是因為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
因為我們之所以不喜歡宋朝而推崇唐朝,是純粹的軍事角度,與文化、科學無關(guān)。
但西方評估我們歷史朝代的優(yōu)劣卻是按照經(jīng)濟、文化、科學對人類的貢獻。
由于沈括的《夢溪筆談》很詳細、科學的記錄了當時宋朝的最新成就,使世人無可推諉的承認宋朝的經(jīng)濟、文化、科學在世界的一流地位。
比方,西方人原先以為活字印刷術(shù)是他們發(fā)明的,糾正他們這種觀點且在科學上蓋棺論定是中國人的就是《夢溪筆談》,其中很仔細、完整的記載了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和各項技術(shù)數(shù)據(jù)。
過去,中國歷史上對于科學文化的記載很模糊,也不夠科學嚴謹,這就大大降低了文獻的可靠性。
西方學者不是中華文明的孝子賢孫,當然不會無原則的美化、相信或者采用可能不準確的記載。所以,他們也就不會對我們所推崇的文明傳說而頂禮膜拜。但他們卻還是能夠?qū)嵤虑笫堑慕邮芡ㄟ^科學檢驗的證據(jù)。
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就為宋朝在世界上爭得了一個高位。畢竟,按他的記載,宋朝儼然是當時世界上科學文化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國家。
——這就是西方推崇宋朝的原因。沈括也被他們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同樣,西方對于中國明朝的科學成就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yī)學巨典”,而對徐光啟為翻譯《幾何原本》所作備注的稱譽也在原著之上……
所以,對于西方推崇宋朝,我們大可不必作出那么一副膚淺可笑的樣子。
首先,大家對于一個朝代的評價角度根本就不一樣,我們是純軍事角度,而他們是經(jīng)濟文化科學角度。
其次,我們不應該為我們在宋朝的祖先為我們民族文化在公正的國家綜合實力評估中掙得當時世界一流而自豪嗎?





沈括,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進士,北宋司天監(jiān)。沈括為北宋重臣,一生個性剛硬不屈,為官清廉,雖一生為官但官運不順,曾數(shù)度被貶又調(diào)職不斷,但俱允文允武才能又能詩能寫。沈括一生曾任江蘇省沐陽縣主簿,海州縣主簿,代理東??h令、宛丘縣令、河南淮陽縣令、宣州知府、延州知府、判軍器監(jiān)、揚州同理參軍、宣州監(jiān)稅務、昭文;書籍編校、集賢院校理、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公事、陜西鄜延路安撫使、湖北均州團練副使、陜西隨州團練副使、河北西路察訪使、龍圖閣待制、翰林學士權(quán)三司使、太常丞。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歲次壬子,42歲時提任北宋司天監(jiān)。
沈括字存中,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歲次辛未,出生于浙江杭州古名錢塘龍居里的一個官宦世家里。沈括一生為官三十幾年,足跡歷遍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河北、遼寧、陜西、湖北等地。沈括一生不但好學且勤于觀察研究,尤以對于大自然之事物猶具好奇心又勤于做記錄,一生做事積極永不氣餒。不但通達詩書禮樂且發(fā)明無數(shù),如活字印刷、石油的研究、考古地質(zhì)、磁石指南針方面,又如24節(jié)氣歷法的制定及羅盤24山向的編定等,皆讓千年以來的五術(shù)研究者受用不盡。沈括晚年定居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死后歸葬浙江杭州,錢塘龍居里的出生地祖地里。
沈括曾祖父沈承慶,官任吳越國營田使,入宋后官任崇信軍節(jié)度掌書記,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任大理寺丞分司西京。沈承慶有兩子,長子沈英是沈括的祖父,可惜沈英早死并未當官。
沈括祖父沈英生有兩子兩女,長子沈同,次子沈周。沈同為沈括伯父,于咸平三年(1000年)科中進士,于天禧年間官任邛州知縣,天禧四年(1020年)七月改任蜀州知縣,及至景佑元年(1034年)后又改任宣州縣令及知州縣令,后死于太常少卿任職。沈同生有兩子,長子沈振,次子沈扶,也就是沈括的兩位堂兄。
沈振早年得父蔭而官任上高縣及臨淮縣主簿,后升任茶陵縣令,天禧年中以太子中舍任剡縣縣令。于皇佑五年(1053年)科中進士,后于熙寧元年(1068年)官拜司農(nóng)少卿。
沈振之弟沈扶,曾官任國子博士,金部員外郎和勛外郎,于嘉佑五年(1060年)改任江浙等路提點公事。后被派往江西蜀州審核漕鹽政策,但于來年嘉佑六年(1061年)因案被牽連致被免官,后再于治平二年(1065年)提任河北提點刑獄,因政績顯著遂于次年(1066年)改任明州知縣。但沈扶未前往上任而留居京城改任三司佐,不久又遷蘇州。于熙寧初年(1069年)后在杭州祖居地閑居養(yǎng)老。
沈括父親沈周,字望之,生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沈周幼年喪父早年辛苦,但勤于詩書。沈周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科中進士,歷任泉州知府,蘇州通判,平泉縣知縣,潤州知縣,江寧知縣,,開封知州及知縣,和明州知縣,江南東路按察使及江東轉(zhuǎn)運使,大理寺丞事監(jiān)蘇州酒稅等職。沈周死于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歲次辛卯,死后歸葬故里杭州錢塘龍居里。沈周死時沈括才二十一歲之齡尚未有功名。
沈周娶妻兩任,第一任妻子葉氏生有長子沈披,但葉氏因病早死。故沈周又娶繼室許氏為妻,許氏出身于蘇州一個士大夫官宦家庭里,許氏祖父許延壽官至刑部尚書,父親許仲容任太子洗馬。許氏母親生有二子二女,許氏排行老么。許氏嫁給沈周后,隨其上任而遷徙于各州省,許氏為沈周生下一子沈括及兩名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