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誰都希望他就算沒有光宗耀祖、成龍成鳳,也起碼得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在社會立足的人??墒牵F(xiàn)在的你,想想你那些一天天掛在嘴邊數(shù)落孩子的話,話里話外,動輒譏諷埋怨,這會讓他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不會,因為,你也并非是“別人家的家長”。 孩子考試沒考好,回到家你是不是劈頭就罵? 孩子想去看展覽看演出,你是不是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耽誤學習? 每次考試前,你絕對跟孩子要求了要達到的名次,搞得他精神緊繃,眼神里沒有了孩子該有的神采。 你肯定也跟孩子說過,你這么笨再不好好讀書,以后就跟那邊那個垃圾佬撿垃圾去吧。 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逼著他奔波應付于各種補習班,面對孩子興致懨懨的樣子,你一定說出了披著羊皮的“萬能金句”——我都是為你好。 …… 諸如此類的做法和話語,是很多家庭里的父母都做過的?!皠e人家的孩子”那么少,就是因為人家的父母是“別人家的家長”。不看看別人家的教育方式,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對不起孩子。 躬身自省,方能改之,而后益之。文字再多可能也比聲畫稍遜一籌,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推薦大家去看一部正在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也許看完后,會給你的生活和孩子的人生一個不一樣的改變。 電影里的馬飛很幸運,有一個馬皓文這樣的父親。 父親從來不給馬飛立規(guī)矩,下命令,要求他晚上幾點前一定要寫完作業(yè),或者幾點要上床睡覺。他充分地尊重馬飛,他相信馬飛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讓他該做什么想做什么,自己做決定。 實名羨慕馬飛有這樣的爸爸。這是給予了孩子多大的信任,才能做到這樣的“放手”。父母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對孩子不應該采取“絕對”的管束,而應該給予“成人式”的引導,讓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思想的人,自己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了獨立自我的意識,孩子才會去思考自己想成為什么,自己該做什么,才會意識到學習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了自己,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箭靶子”。 然而,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影響下,把考上清華北大當成了自己的“箭靶子”。他們往往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只會跟著父母的要求走。當有一天考上了清華北大之后呢?所謂的夢想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沒有了目標,在大學里只能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了。 馬皓文就不一樣了,他告訴馬飛,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每一場考試,哪怕是中考或者高考,都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最重要的時刻,是均勻分布在你人生每一天里的。因此,我們不要把考試當成負擔,不要因為成績或喜或悲,只要你努力,知道自己的箭靶子在哪里,就有擊中靶心的一天。 很多家長督促孩子學習,都是為了學習成績,可是他們都忘了學習的本質(zhì)是什么——是學習的能力,是生而為人,要通過學習去認識這個廣闊的世界,找到自己的意義,知道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的過程。 馬皓文努力地帶著馬飛去感受知識的樂趣。他用連通器原理,向馬飛展示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用生活中的實際景色,讓馬飛親身感悟古人的“草色遙看近卻無”;也正是因為帶著馬飛去看航展開拓視野,才在馬飛小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當飛行員的夢想。 有了夢想,就要去努力。當孩子成績不如意,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的時候,作為父母,不應該也去責罵他,讓孩子產(chǎn)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心理。馬皓文在馬飛成績班級墊底這件事上,就是“別人家的家長”的做法。 他堅定地告訴馬飛,你是天才,你不是缺根弦兒,不要別人說什么你就相信什么。馬皓文給了兒子自信的力量,這種力量讓他披荊斬棘,在初一期末考試上一路逆襲,進入年級前十名。 學習不是只一味地學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學會動腦子。一直想,一直思考,你就可以干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馬皓文對馬飛的這種教育,救了馬飛一命。電影里,馬飛被困在洪水里,是因為他記住了父親的話,看看身邊有什么東西可以自救,開動腦筋一直想,才拆下了門板自制了木筏,又拿出了手電筒和口哨,飄在洪水上引來救援人員的注意。 如果是一個只會死讀書的孩子,我想,在這樣的危難時刻是不會懂得如何自救的。因為生活中的難題,不會原原本本地按照書本所講的出現(xiàn),書本也不會把每一種情況的解決方法都教給大家。 一直想,學會動腦子,這是要教會孩子的“技能”。很感動于馬皓文對馬飛的付出和用心,也很慶幸馬飛有這樣的爸爸,否則,若干年后,他可能也成為不了一名光榮的宇航員,在太空上也不能順利解決飛船故障,成功返回地球。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老師的引導。我想,如果我的父親是馬皓文這樣的父親,我可能也會成為馬飛那樣的“別人家的孩子”。而現(xiàn)在,成不了馬飛,但我們可以努力成為“馬皓文”呀,一起為下一代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
|
|
來自: 昵稱5664839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