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頭發(fā)的健康與氣血充盛、腎精充足息息相關,所謂「發(fā)為血之余」、「腎其華在發(fā)」就是在講這樣的道理。當人體氣血充足時,氣血的精華上注,毛發(fā)才會茂密光亮,而腎氣充足更與頭發(fā)生長密切相關。
在人體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隨著腎氣日漸充盛,女性的頭發(fā)在二十八歲左右長到極致,此后隨著腎氣的逐步耗竭和氣血的衰少,頭發(fā)開始逐步脫落,由黑而黃、由黃轉白,所以古人喜歡用「黃發(fā)垂髫」來稱呼老人和小孩。小孩頭發(fā)尚且稀少,因此尚未結髻于腦后,而老年人則因為氣血腎精衰少而使頭發(fā)變白、變黃。 若想擁有一頭黑亮濃密的秀發(fā),不如從按摩腎經穴位、保養(yǎng)腎中精氣開始,以下我將介紹幾個容易找到且有很好補養(yǎng)腎精效果的穴位。 太溪穴 太溪穴是補腎的大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輸穴意指「本經經氣匯聚之地」,它在古代醫(yī)籍的記述中有「回陽九穴」的稱呼,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原穴則是腎臟原氣居住的地方,腎經的原發(fā)力和原動力都在這里。太溪穴將此兩項功能合而為一,因此, 太溪穴處的腎經經氣最旺,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用。要想滋陰補腎、修復先天之本,就必須啟動腎經。而要啟動腎經,就要從太溪穴著手,也就是從源頭開始;太溪穴就是腎經的源頭。
透過按摩這個穴位,讓它再配合通調別的穴位,最后把整條腎經都打通,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慢慢地你就會發(fā)現,整個身心在不知不覺中都改善了,秀發(fā)也愈加黑亮濃密。 太溪的取穴方法:可采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內踝尖與跟腱(又稱阿基里斯腱)之間的凹陷處。 復溜穴 「溜」是指水迂回緩流的樣子,「復溜」則是讓死水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此穴專能通經活絡、利水消腫、去腐生肌,因此可以治療氣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關節(jié)腫痛、水腫少尿、月經不下、泌尿系統(tǒng)感染、潰瘍傷口不愈諸癥。這個穴位滋補腎陰的效果也極好,有醫(yī)家說它具有六味地黃丸的功效,所以怕熱、口干、夜間煩躁難眠者又多了件寶貝。
復溜穴屬金,腎經屬水,復溜穴為本經的母穴,既能生腎水(金生水,故而以本經的母穴來補益本經本臟的功能是事半功倍的),又能平抑肝火(金能克木,所以當腎經經氣充足、腎水充足時,就能夠防止過盛的肝木來反侮腎水,從而預防肝火過盛所造成的腎水被制),如此一來,在滋陰的同時還可以平抑肝陽,一舉兩得。因此,當我們出現發(fā)質不好、腰膝酸疼、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經少經閉,或見崩漏(指婦女非周期性的陰道出血,其發(fā)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等不適癥狀時就可以按摩這個穴位。 復溜的取穴方法:取正坐垂足或仰臥位,此穴位于小腿內側,太溪穴上二寸,跟腱前緣處。 照海穴 「照」是照耀的意思,「?!箘t是指大水的意思。 「照海」的本意是指腎經經水在此處大量地蒸騰氣化。本穴物質為水泉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到達本穴后,使得腎經經水形成一個較大的水域,水域平靜如鏡,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熱能而大量蒸發(fā)水液,故得此名,中醫(yī)則認為其與腎水有密切聯(lián)系。此外,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之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
點揉這個穴位,既可調理陰蹺脈又可調理腎經,一舉兩得。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我們感到秀發(fā)枯燥、胸口發(fā)悶、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等這些腎水不足所引發(fā)的不適癥狀,都可以按摩這個穴位,借此達到很好的補益腎水和腎陰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照海的取穴方法:取正坐垂足或仰臥位,此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尺澤穴 「尺」指的是人的前臂部,因為古人認為人的前臂長度大約一尺左右,故穴位名稱中所有帶有「尺」字的穴位,大都位于前臂。 「澤」指的是淺水、低洼的地方,因其位置特點而得名。尺澤是合穴屬水,有清宣肺氣、瀉火降逆的功效。尺澤一穴位于前臂,為肺經穴位,但它同時也是補腎的要穴。按摩這個穴位,可以把肺經多余的能量補到腎上去。
因為尺澤是合穴,「合穴屬水,內應于腎」,而這條經是肺經,屬金,金能生水,所以此穴有補益腎陰的功用,這種補腎方法在中醫(yī)學上被稱作「瀉肺補腎」。透過按摩這個穴位,我們就能令身體的能量在自身轉化。尺澤雖是肺經的穴位,但因為其特殊作用,它可以滋補腎水,經常按摩尺澤,可間接地使我們保有一頭美麗的秀發(fā)。 尺澤穴的取穴方法:手掌向上,稍微屈肘,它位于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
|
|
來自: liuyihong196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