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湖泊眾多的國家。據(jù)統(tǒng)計,全國有大小天然湖泊24800多個。湖泊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豐富的水量、水利資源,又有豐富的水產資源;還有不少湖治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所以,湖泊無論在國家經(jīng)濟建設方面,或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我國有哪些名湖呢?它們名叫什么,位于何方,各種情況又怎樣?本篇文章專門介紹我國名湖的情況,想來會對讀者了解我國的名湖有所幫助。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運城鹽池。 【名稱由來】 這個鹽池地處運城境內,故名。舊稱河東鹽池、解池,都以所在地命名。
【地理位置與環(huán)境】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東南,中條山的北施。這里是個盆地,南依中條山,北枕稷王山,海拔350米左右,鹽池居于盆地最低處。氣候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夏熱,年平均氣溫14“C余,最熱7月平均氣溫約27"C.夏季常有南來氣流越過中條山下沉,形成焚風,可使氣溫驟增。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年蒸發(fā)量大于年降水量數(shù)倍,頗干燥。 【湖泊面貌】 這是我國東部區(qū)域少有的一個內陸咸水湖,自古來是著名的產鹽地。湖身沿中條山北麓自東北向西南延長,呈長條形.長約23公里,寬3公里,面積近7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4余米,水最深處約6米。水源來自天然降水和地下水湖中水色澄碧,湖濱鹽畦縱橫,銀堆累累,一派斑斕的鹽鄉(xiāng)風光。
【成因及變遷史】 它是地式構造湖。距今2,500萬年前第三紀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山西地臺背斜軸部斷裂下陷,形成了運城盆地及南北兩側的中條山和稷王山。第四紀初,這個盆地清水成湖。到中更新世后期,氣候變干熱,湖水逐漸干,盆地內即淀積下大量鹽類。這成為以后鹽池鹽的基本來源。到上更新世,在活躍的新構成運動中,中條山再度拾升,其北麓斷裂下沉,形成一條狹長的陷落帶,這構成今日鹽池的原型。由于鹽池是在過去的鹽湖上發(fā)展的,所以水的含鹽量很大,能夠產鹽。早期它的面積比現(xiàn)在大得多,現(xiàn)在池東北和西南兩面的一些灘地、硝池、池塘,原都屬于它的范圍。后來由于自然環(huán)境變化和人為原因,才成為現(xiàn)在的狀態(tài)。
【開發(fā)歷史與產狀】 這個湖產鹽已有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它是我國最早開發(fā)的產鹽地。大約遠在上古堯舜時代已在這里開始采集天然結晶鹽。舜曾作《南風歌》日:“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就是頌揚這里產鹽與南風的關系。 到了漢代,開始用墾方法澆曬,即由人工制鹽。這種方法在以后各代中臻于完善,并在實踐中總結出解池鹽產必資南風,南風不時,鹽即失利”的正確論斷,這個理論長期來指導著當?shù)厝嗣窭蔑L向、氣溫等氣象要素進行制鹽勞動。用現(xiàn)代科學道理來解釋,這是因為解池位于中條山北側,當南來的氣流越過中條山下沉,就產生風效應,增溫、減濕作用明顯,干燥的空氣加速了水的蒸發(fā)和鹽分的濃縮,因而大有利于鹽業(yè)生產之故,這里所產的食鹽稱潞鹽”,質地純凈,歷史上暢銷山西,豫西、陜西和甘肅東南部一帶。這個湖蘊的鹽類種類很多,除了食鹽以外,還有大量硫酸鈉(芒硝)、硫酸鈣(石膏)、硫酸鎂等液固相鹽類礦體,且含有相當數(shù)量溴、碘、鉀、硼、鋰、銀、銫、銣、鎵、鉭等稀有元素。
在舊社會這里僅產食鹽,其它資源都未開發(fā)利用。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技術革新,這里已由一個古老的單一制鹽工場,變成了現(xiàn)代化的以產硫酸鈉為主的化工原料基地。現(xiàn)在除了仍產食鹽以外,生產無水硫酸鈉、硅酸鈉、溴素等10余種產品,大部供應國內需要,有的遠銷海外。
好了,今天給大家介紹我國名湖的情況就到此結束了。終上所述,可知我國名湖的內美和外觀都很充實和豐富,它們對于我們國家和人民具有多么大的重要性??!國家和人民也多么需要它們!喜歡小編的讀者可以點擊關注,小編會及時更新,我們下期再見。 |
|
|
來自: 昆侖冷月 > 《鄉(xiāng)情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