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恩釧 【摘 要】現(xiàn)階段,在我國國內的農村基層農民集體財產中,包含房屋、土地等,如果可以有效實現(xiàn)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將會對農村進行全面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在農村實際產權改革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急需盡快解決。而本文就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提出可借鑒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問題;解決對策 一、前言 為了加快我國農村的全面改革,需要盡快將目前農村中面臨的制度產權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進而實現(xiàn)農村社員經濟收入的增加,實現(xiàn)全面小康型農村。對此就需要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準確找出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問題解決對策,有助于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建設。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 第一,農村土地流轉存在問題。在我國當前的土地承包流轉中,城鄉(xiāng)成立相關的土地流轉中心,是為了對流轉的土地審查、備案,但土地流轉中心發(fā)布的土地流轉供需信息不足,導致農民在參與土地流轉合作時,對土地流轉信息的掌握受到了限制,導致土地在市場中流轉時信息不對稱,影響了農民的正當權益。另外,由于農村宅基地屬于村集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基層農民的自主經營權。 第二,干部、群眾對改革認同度不足。從全區(qū)來看,區(qū)內各村經濟情況差異較大,城中村、城郊村集體資產相對較多,村民對改革期望度較高,而在一些集體經濟薄弱的農村,改革對群眾吸引力不大。在產權改革入戶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群眾的積極性沒有預期的高,認為改與不改沒什么區(qū)別。還認為,村級的經營收入,原本由村級負責人說了算,現(xiàn)在改革后,村委、村支部弱化了其權力,存在一定消極心理。 第三,工作經費不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廣,工作繁雜,需要大量工作精力和人力,特別是在村級開展工作過程中,需要一部分人集中一段時間全面開展工作,有時候需要晚上到農戶家中調查核實相關數(shù)據和簽訂確認書。有的村經濟條件差,沒有資金安排人員專項用于清產核資核實、人員確認和入戶確認,導致工作不細致、不扎實。 第四,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忻府區(qū)實行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工作,由鄉(xiāng)鎮(zhèn)辦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代行管理,集體“三資”管理監(jiān)管力量薄弱,鄉(xiāng)鎮(zhèn)辦一級農經站職能分散、人員少,監(jiān)管力量嚴重不足。產改工作完成后,鄉(xiāng)鎮(zhèn)對新成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如何監(jiān)管,監(jiān)管履行哪些程序缺少政策依據。 第五,因扶貧已在民政部銷號的行政村,在此次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面臨著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設置等諸多問題。比如,行政村撤銷后,成員戶口已遷入其他行政村,但資產還保留在原村,成員界定有一定難度。 第六,在清產核資當中,因歷史原因,個別村存在大包干時遺留下的銀行債務處理問題。 三、解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存在的問題的措施 第一,做好農村土地確權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的土地確權工作極為重視,在實際進行土地確權中極其關注對農村的土地確權登記和產權頒證工作,并開展了與該項工作有關的農村深化改革工作,不斷推進農村現(xiàn)代化建設和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維護廣大農村基層群眾的利益,這對推進農村全面改革有重大作用,有助于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進行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時,相關單位要準確掌握土地確權工作的整體鞏固走要求,尤其是土地產權登記與頒證工作的具體要求,在工作中,根據相關規(guī)定,明確各項工作的任務,及時有效完成相關工作的內容,在規(guī)定多數(shù)時間內將土地確權證書頒發(fā)給農民,真正多數(shù)實現(xiàn)土地確權。在土地確權登記頒發(fā)證件的過程中,要重點解決農民承包土地面積不準確,和土地邊界劃分不清晰問題,避免造成農民利益損失。 在進行土地確權頒證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依照相關規(guī)定,堅持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工作原則,切實的維護好每一位農村基層的民眾的合法利益。同時,在進行土地確權時,要充分的尊重農村基層群眾的意愿,堅持穩(wěn)定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增強土地分配的合理性。另外,在不同的農村地區(qū),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避免因忽視個性問題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土地確權時,為了避免個性問題的影響,需要相關土地確權部門做好準備工作,了解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強與當?shù)鼗鶎尤罕姷穆?lián)系,相信群眾,從群眾中獲得信息,依靠群眾,通過群眾的支持和幫助,妥善的處理好農村地區(qū)的土地產權歸屬問題,維護好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民綜合利益增長,進而推動農村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落實工作經費。建議上級部門落實工作經費,并納入財政預算,做到事有人干,責有人負,真正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 第三,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出臺有關政策,繼續(xù)加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委托代理服務制度,全方位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三資進行有效監(jiān)管。出臺實施意見,妥善處理好分配與積累,分配與發(fā)展的關系,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由過去的福利分配為主,逐步向按股分紅為主的分配方式轉變;推進農村集體三資 管理規(guī)范化建設,全面完成農村集體三資清產核資工作,摸清底數(shù),建立臺賬,完善制度,為加強村級集體三資管理提供保障。 第四,加強基層農經隊伍建設。區(qū)、鄉(xiāng)經管站負責村級土地承包、財務、三資監(jiān)管、農民負擔、信訪及其他農村改革工作,工作任務具體而繁瑣,事務多而責任大,在鄉(xiāng)鎮(zhèn)辦層面,個別鄉(xiāng)鎮(zhèn)辦只把經管站作為會計記賬單位,負責村級財務收支審計,沒有認識到經管站的作用和職責,在人員配備上嚴重不足等等。建議出臺關于加強基層農村經管隊伍建設的政策,從上而下,建立一支懂業(yè)務,知政策,能干事會干事的隊伍,配齊配強經管隊伍,促進村級經濟組織發(fā)展壯大。 第五,建議上級部門針對扶貧銷號村出臺政策,明確具體措施。 第六,對于村集體銀行債務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在化解債務中,由上級出臺政策予以支持化解。 第七,科學管理農村資源資產和資金。在對農村集體產權進行管理時,要做好對農村集體資金、資源和資產的管理工作,這項工作涉及到了產權歸屬問題,對農村經濟利益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的產權管理環(huán)節(jié),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對于農村中屬于可經營性的資產,必須要明確財產的歸屬權,避免在經營中或經營后出現(xiàn)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糾紛,使部分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失。為了防止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可以將經營性資產進行股權化,然后將股權拆分,分配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中,并積極進行農民股權合作探索,促進股權實際利益增長,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使用權,即占有權、收益權、抵押權、繼承權、擔保權和有償退出權。并建立完善相應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如資產股權臺賬管理制度和資產收益分配制度等。另外,在對不具有經營性質的的資產進行管理時,管理的重點是探索有效的集體統(tǒng)一運營管理機制,使用自主運營的方式,加強非經營資產的盈利效率,合理壯大集體經濟,使其可以為集體經濟的擁有成員和社區(qū)成員提供相應的公益服務,盡可能的實現(xiàn)利用的農村基層群眾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對于農村級的財務需要進行細化和完善管理,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在進行管理時要重視管理的透明度,確保賬務明確、具體,杜絕損失群眾利益的行為,確保群眾利益的增長,為建造和諧發(fā)展的新型農村奠定基礎。 最后,要重視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人的作用,人是進行制度改革的核心力量,因此在進行農村資產管理時,要建立健全農村的干部監(jiān)督機制和管理機制,為農村資產監(jiān)督管理工作提供依據。同時,要重視強化農村基層干部的任職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這樣有助于加強對農村資產的管理,推動農村經濟建設。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對農村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時,要重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問題,土地是農民經營發(fā)展的基礎,完善土地確權有助于開展農村其他集體集體產權分配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重視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和農村資源、資金、資產管理工作,為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和加快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工作提供力量。 參考文獻: [1]黃順先.淺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J].中國集體經濟,2017(31):50-51. [2]張紅宇.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若干問題[J].農村經營管理,2015(08):6-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