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以下20句是從《史記》中精選出來的至理名言,熟記于心將終生受益。 1.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利盡而交疏 出自《史記·鄭世家》 解釋:因?yàn)闄?quán)勢和貨財(cái)結(jié)交的人,一旦權(quán)勢貨財(cái)消失,交情就疏遠(yuǎn)了。 2.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出自《史記·汲鄭列傳》 解釋:智謀足會使人拒絕規(guī)勸,言辭足會使人拒絕過錯。 3.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噲親也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 解釋:上級有美善,下屬就順而行之,上級有過惡,下級就正而止之,這就是上下級能夠融洽相處的原因。 4.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解釋:物價上漲到一定的極限,反而會逐漸跌下來,物價下跌到一定的極限,反而會逐漸漲上去。 5.聰以知遠(yuǎn),明以察微。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jì)》 解釋:耳朵靈敏可以聽清楚遠(yuǎn)處聲音,眼晴很好可以察覺很細(xì)微的東西。 6.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污,雖尊不下也。 出自《史記·日者列傳》 解釋:看到心術(shù)不正的人,雖然(他)富貴顯赫也不尊敬他;看到行為有污點(diǎn)的人,雖然(他)身居高位也不會屈從(他)之下 。 7.以權(quán)利合者,權(quán)利盡而交疏。 出自《史記·鄭世家》 解釋:因權(quán)勢利益而結(jié)合的朋友,一旦權(quán)盡利絕,交情就會疏遠(yuǎn)。 8.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解釋:趁價格上漲時,要把貨物像倒掉糞土那樣趕快賣出去;趁價格下跌時,要把貨物像求取珠玉那樣趕快收進(jìn)來。 9.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出自《史記·魏世家》 解釋:家庭貧窮就想到應(yīng)有賢良的妻子,國家混亂就想到要有賢能的宰相。 10.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兇。 出自《史記·七十列傳·范睢蔡澤列傳》 解釋:對水而照的人可以見到自己的面容,與人相鑒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兇。 11.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解釋:過度飲酒就會生亂,快樂到極點(diǎn)就會產(chǎn)生悲哀。 12.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出自《史記·七十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 解釋:謀求小節(jié)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以小恥為恥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yè)。 13.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出自《史記·佞幸列傳》 解釋:努力耕田不如好遇上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遇上性情相投的君主。 14.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彊。 出自《史記·商君列傳》 解釋:能聽之于耳,慮之于心叫作聰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謙虛克己,叫作強(qiáng)者。 15.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解釋:能做的人未必能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 16.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 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解釋:千金之貴的裘皮大衣,不是用一只狐貍腋下的軟皮就能綴好的;樓臺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樹的枝材就能修建的;累及三世的際遇,不是通過一代人的智慧就能預(yù)設(shè)的。 17.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解釋:眾口一詞,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誹謗,能把人才毀滅。 18.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出自《史記·商君列傳》 解釋: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 19.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 出自《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解釋:應(yīng)當(dāng)采取果斷行動時沒有果斷采取,貽誤了時機(jī),反而會遭受到禍亂。 20.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解釋:相馬者往往因?yàn)轳R瘦而看錯馬的材質(zhì),相人者往往因?yàn)槿烁F而忽略人的才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