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為唾液中較為稠厚的部分,為腎精所化。由舌根處左金津、右玉液二個穴分泌而出,所以唾又可直接稱為金津玉液。它功用是滋潤口腔,幫助消化,補益腎精。
假若腎精不足,則唾液分泌減少。反之,唾得多或經(jīng)常吐唾,就會耗損腎中精氣。由于唾出于腎,所以古代養(yǎng)生家多主張舌抵上腭,以刺激金津、玉液二穴,使唾液緩緩泌出,待口中津滿后咽下。吞津功效有二:一為生于腎精,還補腎精;二是促進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吞津時要求“舌抵上腭”,即舌頭輕輕抵住上腭部位,氣功學認為這是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梁,俗稱“搭鵲橋”。中醫(yī)學認為,督脈循背,總督周身陽脈,為陽脈之海;任脈沿腹,總任一身陰脈,為陰脈之海,舌抵上腭即可溝通任督二脈,使全身經(jīng)絡接通,也有助于多產(chǎn)生津液潤喉。
再分享一個簡便之法,叫赤龍攪水。以舌頂上腭,攪口內(nèi)之上下左右,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待津液滿口,分作三次吞下,心中暗想、心目暗看所吞津液,意送至臍下丹田。如此周而復始,自能使人肌膚光澤,顏如玉潤,氣如香蘭。
知道了吧,這瓊漿玉液的滋陰作用比六味地黃丸還要強,因為它來源于自身。古人有句話,“體內(nèi)自有大藥,何須外求?”這金精玉液不會用,豈不是太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