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夢中醫(yī)中醫(yī)治療失眠多夢 “夢境”辨證型許多人都有失眠、多夢的經(jīng)歷,若偶爾發(fā)生不足為怪,若徹夜難眠、怪夢紛紜,天天做夢,則是病態(tài)。單純服點鎮(zhèn)靜藥或安眠藥,效果不能持久,還易產(chǎn)生依賴,如能先辨證,分清寒熱虛實,再用中藥調理,效果往往會較好。除臨床表現(xiàn)外,“夢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為反映證型的標準之一,現(xiàn)簡述如下。 ●夢空中飛舞、腳下生風 多為肝血不足,虛熱擾神??捎檬斓攸S、山萸肉、柏子仁、夏枯草各15克,當歸、麥冬、梔子各10克,茯苓、白芍各18克,飛朱砂1.5克(沖),水煎服,日服1劑,每日2次。 ●夢下墜掉床、翻車跳崖 多為肝腎虧虛、陰精匱乏,常伴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帶下清稀、陽舉不堅等癥狀??捎寐菇悄z、枸杞各30克,杜仲、川斷、黃精、肉蓯蓉、龍骨、山藥各15克,菖蒲10克,水煎服,日服1劑,每日2次。另可服食核桃、蓮子、魚類、麻雀蛋、阿膠等以補腎強精。 ●夢悲傷欲哭、憂思不解 多見于產(chǎn)后、更年期婦女,為陰陽失調或血虛神不守舍所致,多伴乏力心煩、呵欠連連、郁郁不樂等癥狀。可用炙甘草、百合、白芍、棗仁各15克,紅棗10枚,浮小麥、生地各30克,天冬、龍骨各10克,水煎服,日服1劑,每日2次。若夜間抽搐加吳茱萸6克,蟬蛻10克。平時多吃魚類、雞、蔬菜等。 ●夢與鬼交、帶下自濁 多見于夫妻不睦、兩地分居者,為心腎陰陽不能交通所致,多伴有思念綿綿、情欲不暢、陽具易舉、夢后自帶或遺精自濁等癥狀??捎冒咨?、龍骨、牡蠣各15克,黃芩、白薇、知母、桂枝、遠志各10克,大棗6枚,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1劑,每日2次。若久病陰莖脹痛、帶下自濁乃瘀精敗濁阻滯精竅所致,加川萆薢、茯苓、虎杖各30克,木通、路路通、黃柏各10克,牽牛子6克,土牛膝15克。 ●夢亡靈死鬼、刀劍火光、血腥欲吐、胸悶腹脹 多見于體質壯實、氣火旺盛之人,為痰氣交阻、陽盛挾瘀、肝氣挾火所致。可用桃仁、大黃、梔子各10克,茯苓、夏枯草各15克,山楂30克,桂枝、半夏6克,水煎服,日服1劑,每日2次。并服用中成藥龍膽瀉肝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夢中追逐、氣喘連連 多為氣滯挾食挾熱證??捎貌窈?、山楂各15克,白芍、枳殼、連翹各10克,桔梗3克,檳榔、厚樸各6克,水煎服,日服1劑,每日2次。 如能參照以上方法,結合調理情志、飲食,治好多夢是不難的。 副主任醫(yī)師 張園 治療失眠的土方法1. 丹參30克,生地黃20克,酸棗仁20克,百合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遠志6克,五味子1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主治心陰虧虛、心神失養(yǎng)之治療失眠的土方法。 2. 陳皮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半夏10克,茯神15克,黃連10克,生地黃10克,炙甘草6克,酸棗仁2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主治虛熱內擾之治療失眠的土方法。 3. 當歸20克,人參6克,柴胡10克,生地黃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牛膝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酸棗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主治陰血不足、血行不暢之頑固性失眠。 4. 太子參10克,遠志6克,白術10克,黃芪30克,當歸20克,龍眼肉15克,茯神15克,夜交藤15克,酸棗仁20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主治心脾兩虛、心神失養(yǎng)之治療失眠的土方法。 5. 酸棗仁20克,甘草10克,大棗8枚,浮小麥15克,百合12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10克,竹茹10克,生地黃10克,麥冬10克,桑葚10克、黑芝麻15克。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主治陰血虧虛、心神失養(yǎng)之治療失眠的土方法。 解少陽兼鎮(zhèn)靜安神治失眠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源于《傷寒論》:“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斌w現(xiàn)了和解少陽兼鎮(zhèn)靜安神的治法。 失眠,亦稱不寐,不得臥、目不瞑,多因情志所傷、勞逸失度、久病體虛、飲食不當?shù)?,造成陰陽失調,陽不入陰,輕者入寐不酣,重者整夜不寐。曾治袁某,女,43歲,2007年4月診。因家事紛擾難以入眠近一年,近半年來失眠逐漸加重,每晚輾轉反側,伴頭痛、心悸、易怒、便干,服鎮(zhèn)靜藥方能入睡片劑,舌紅脈弦數(shù)。證屬肝膽郁熱、心腎不交,取柴胡加龍牡湯去人參加郁金、茯神、合歡皮、炒棗仁等。每日一劑,連服7劑,已能睡眠近5小時,再加赤芍,服7劑,睡眠6~7小時,繼用丹梔逍遙散調理收功。隨訪一年未發(fā)。 焦慮癥屬中醫(yī)學郁癥范疇,多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痰瘀膠結而致。以情緒不寧、脅脹欲哭為主癥。曾治李某,女,36歲,2004年10月初診。月經(jīng)紊亂、善悲欲哭、失眠多夢達一年多,近4個月加重,煩燥不安,如有人追捕,焦慮頭痛,入眠困難,少睡易醒,月經(jīng)推遲,色暗有塊,脅痛食少,大便不暢。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去人參、桂枝加熟地黃、制首烏、黃精、柏子仁。每日一劑,服5劑諸癥皆減,再服15劑,緊張焦慮基本消失,囑其加強自身飲食起居,隨訪一年未發(fā)。 活血化瘀法在失眠中的應用中醫(yī)學認為,失眠以七情內傷為主要病因,常涉及心、脾、肝、膽、腎諸臟腑,在反復發(fā)作過程中,正氣損傷,久病多虛而致瘀血產(chǎn)生。瘀血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一種致病因素,對失眠的治療具有重要影響。 理氣化瘀:肝藏血,心主血脈,肝疏泄正常,心血運行通暢。失眠者每以情志變化為主因,又以失眠而加重五志逆亂、氣血失衡,心腦失于濡養(yǎng),神不安則眠不穩(wěn)。證見失眠多夢,睡易驚醒,胸脅脹滿,頭痛心煩,急躁易怒,神疲納少,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方選柴胡疏肝散合桃仁四物湯加減:柴胡、郁金、香附、川芎、桃仁、紅花、白芍、熟地黃、夜交藤、合歡皮、珍珠母、甘草等。 涼血化瘀:情志抑郁,肝郁化火,火盛傷津,灼血動血,離經(jīng)之血為瘀。證見失眠多夢,心煩易怒,面赤頭痛,耳鳴耳聾,或見齒衄,口渴不欲飲,舌紅少苔,舌質暗,或舌下靜脈曲張,脈弦或弦數(shù)。方選犀角地黃湯合二至丸加減:生地黃、生白芍、牡丹皮、女貞子、旱蓮草、白茅根、三七、側柏葉、合歡皮、炒棗仁、荷葉、黃精、赤芍、桃仁等。 清化痰瘀:思慮氣結,痰濁內生,久郁化熱,痰火郁滯,血行不暢,痰瘀交阻,擾亂心神。證見心悸失眠,口苦而干,嘔惡痰涎,神倦乏力,頭痛頭暈,大便不爽,腹脹納差,煩亂易驚,舌薄膩或黃膩,舌質暗,脈弦滑。選溫膽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黃芩、梔子、黃連、牡丹皮、膽南星、瓜蔞仁、丹參、制乳沒、桃仁、當歸等。 滋陰化瘀:素體陰虛,或嗜食肥甘厚味,加上臨時誘因,或憂愁不解,或生氣郁悶,或因大欲不達,導致君相火旺,火為陽邪,血受煎灼而致瘀,心神失養(yǎng),擾動心神而致失眠。證見失眠多夢,伴口燥干渴,手足心熱,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無定期,舌薄質紅,或舌前半部無苔或裂紋,脈細或細數(shù)或微芤。方選沙參麥冬湯、知柏地黃丸、血府逐瘀湯加減:北沙參、麥冬、白芍、生地黃、花粉、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萸肉、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合歡皮、夜交藤、枳殼、珍珠母等。 溫經(jīng)化瘀: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溫煦鼓動無力,導致氣血失于溫煦,血運不暢,形成瘀血,不能宣通經(jīng)絡,心腦失其濡養(yǎng),神不安則眠不穩(wěn)。證見失眠心悸,多夢易醒,四肢不溫,頭目眩暈,脘腹冷痛,食少便溏,手足麻木,舌苔薄白或膩,脈沉細或沉弦。方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藥用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干姜、制附子、補骨脂、細辛、川芎、五靈脂、丹參、烏藥、蒲黃、甘草等。(吳沛田) 主治神經(jīng)官能癥 失眠多夢驗方組成 黨參15克,白術15克,陳皮15克,半夏10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茯神15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炒棗仁20克,柏子仁2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 健脾祛痰,安神定志。 主治 神經(jīng)官能癥。癥見失眠,煩躁,多夢,伴頭痛,眩暈,多愁善感,疑慮妄想,驚悸夜游,哭笑喜怒無常等,舌質紅,苔薄,脈弦細。 用法 水煎服,日1劑。 方解 失眠多夢一癥多為神魂不安所致,主要責之脾虛,心肝火盛,蒸濕成痰,痰火交阻而心煩不寐,噩夢紛紜,大腦得不到休息則變生他癥。此方健脾祛痰,安神定志,鏟除病因,則病得愈。方中黨參、白術補氣健脾;半夏健脾燥濕化痰,降逆和中;竹茹清熱和胃化痰;陳皮理氣消痰,溫胃止嘔;枳實降逆破氣,消脹;石菖蒲芳香,開心氣利九竅而逐痰;遠志、炒棗仁、柏子仁化痰寧心安神;合歡皮解郁安神;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龍骨、牡蠣、珍珠母平肝潛陽,安神鎮(zhèn)驚,諸藥合用,共奏鎮(zhèn)驚化痰,安神定志之功。 加減 痰盛者加天竺黃祛痰;肝郁氣滯者,女性患者加香附、烏藥,男性患者加香附、黃連;熱盛者加黃芩、黃連清熱;躁擾不安者加琥珀、朱砂鎮(zhèn)驚安神;頭痛者加天麻、鉤藤、白蒺藜緩急止痛;大便干結者加大黃、瓜蔞仁潤腸通便。 田維柱,男,1942年生于遼寧省沈陽市,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三、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yī)、針灸教學、醫(yī)療和科研工作多年,擅長用針灸和中藥治療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特別是對中風、疼痛、眩暈、不寐、郁證、癲癇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有較深研究,對眼針治療更有專長。 著有《中華眼針》等3部專著;在省級以上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有4篇在國外雜志發(fā)表;已完成科研課題3項,分別榮獲沈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遼寧省科技創(chuàng)新三等獎。 主治失眠肝氣不舒 心神失養(yǎng)方藥: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參各 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棗仁各 20克,夜交藤、生龍骨、牡蠣各30克。 加減: 心煩口苦加梔子、黃芩各8克;痰多胸悶者 加陳皮、膽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口干便秘加生地、玄參各12克;易驚醒加琥珀粉4克沖服。 水煎服,每日1劑,7天為1個 療程。 主治:失眠肝氣不舒,心神失養(yǎng)型。 療 效:治療42例,顯效33例,好轉7例,無效2 例。 呂超然 主治失眠心腎不交型治失眠藥:甘草、麥冬、知母各10克,朱茯神、小麥各30克,酸棗仁、大棗各 20克,丹參、玄參、柏子仁各15克,遠志、五味子各8克,合歡花6克。 加減:盜汗加煅牡蠣30克;心煩加百合、淡竹葉各10克,夜交藤15克;耳鳴加蟬蛻10克,牛膝15克;便秘加生地15 克,火麻仁20克;腰膝酸軟加桑寄生、杜仲各15克;五心煩熱加鱉甲(先煎) 30克,地骨皮10克;因情緒波動而起加柴胡、竹葉、合歡花各10克。 每日1 劑,水煎2次,混合,分4次服。10天為 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主治:失眠心腎不交型。療效:治療32例,治愈6例,顯效13例,好轉12例,無效1 例??傆行?6.8%。 關海山 中醫(yī)漢方幫助入眠的食材中醫(yī)漢方里有許多可以幫助入眠的食材,可以幫你應付各種惱人的睡眠困擾,只要睡得好,就能維持迷人的體態(tài)與好氣色。 玫瑰花解壓力 玫瑰花屬寒性,可紓解因壓力引起的肝臟不適,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小妙方——將五六朵玫瑰花拿來泡茶,在白天有壓力時飲用效果最好。 蓮子清心 蓮子味甘澀屬于平性,任何體質都適合飲用,可以解決心脾的問題,當天氣悶熱晚上入眠不易,蓮子有清熱解煩悶的功效。 小妙方——可以使用約15~20g的蓮子做成甜湯,非常適合夏天飲用。 百合除煩悶 百合味甘微苦,屬微寒性,有潤肺的效果,當你常常憂郁、躁郁煩悶時,可以幫助你清心安神容易入睡。 小妙方——燉煮湯品時,可加入15~20克的百合,幫助解憂。新鮮百合也可用中火清炒,加少許鹽,非常鮮甜美味。 小麥安神、恢復元氣 小麥味甘屬于涼性,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B,可以修復肝臟,也有收斂盜汗、安定神經(jīng)的功效。 小妙方——特別推薦小麥1兩、甘草1~2錢、紅棗2~3錢所制成的甘麥大棗湯,很適合在心煩無法入睡、有點小恍惚的時候飲用。 龍眼干舒緩緊張恐懼 龍眼干味甘屬于溫性,有幫助神經(jīng)傳導的效果,對失眠、健忘、受驚嚇也有很好的安神功效。 小妙方——使用約10~15克的龍眼干,搭配木耳、蓮子或紅棗煮成甜湯來飲用,或直接單吃。(明沙) 兩種安神藥治失眠秋冬季天氣干燥。中醫(yī)認為,火為燥之漸,燥邪侵人人體后,若是過盛則會轉化成火熱,燥熱擾亂心神則會出現(xiàn)失眠,常會伴有多夢、心悸、煩熱等癥狀??捎弥谐伤巵戆采駶櫾?。 天王補心丸 主要由生地、天門冬、麥冬、五味子、茯苓、柏子仁、酸棗仁、當歸、丹參、遠志等組成。具有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適用于素體陰虛加之外感燥邪產(chǎn)生的虛煩心悸、失眠、精神衰疲、多夢健忘、大便干燥、舌紅少苔者。口服,溫開水送下,每日服1—2次,每次1丸(大蜜丸,6—9克)。 酸棗仁口服液主要由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等組成。具有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的功效。適用于體內燥邪太盛所致煩躁不得眠、心悸、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者??诜?,每次1—2支,每日2—3次。 菖蒲茶治失眠多夢 茉莉菖蒲茶 功效 用于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癥。 做法茉莉花、菖蒲各60克,青茶100克,研成粗末。每用20-30克,放暖水杯中,沖入沸水,蓋悶10分鐘后,代茶隨意飲用。 菖蒲豬腎粥 功效 滋陰補腎,用于腎虛腰痛等癥。 做法菖蒲9克,五味子12克,豬腰1付,蔥白7根,大米100克。菖蒲、五味子先煎,去渣留汁,再將蔥白、大米、豬腰同煮熟,加作料食之。 菖根百合飲 功效 清熱和中。用于大便干結、小便赤短等。 做法菖蒲根、鮮百合各30克。菖蒲根洗凈,切成小段,鮮百合洗凈,同置鍋中,加清水700毫升,大火煮開5分鐘,改小火煮30分鐘,濾渣取汁,分次食用。李明峻 失眠多夢治療方處方:柴胡12克,當歸、白芍各15克,白術、炙甘草各10克,薄荷3克,生姜3片,茯神30克。 加減:心脾兩虛型加遠志5克,黃芪30克;肝郁化火加龍膽草5克,梔子10克;痰熱內擾型加竹茹10克;陰虛火旺型加酸棗仁15克,知母5克;氣滯血瘀型加益母草、丹參各15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7天為1療程。 主治:失眠。 療效:治療3l例,痊愈15例,有效14例,無效2例。 治失眠癥二偏方1.陳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竹茹15克,枳實15克,生龍牡各25克,黃芩10克,熟軍5克。主治因憤怒,心情不暢或驚恐等引起的夜不能寐或夜睡多夢。用法:水煎做湯劑或做成散劑,每劑50克,開水泡飲或做成丸、片均可,每服5克。 2.當歸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炒棗仁15克,香附15克,陳皮15克,菖蒲15克,遠志15克,茯神15克,黃連7.5克,龍齒15克,甘草5克。主治神經(jīng)衰弱或因勞思過度或憂郁不舒引起的疲乏無力,精神倦怠,夜間失眠日久不愈。用法:水煎服,日1劑,或做蜜丸,每服10克。 不寐治驗葉某,女,35歲。2001年7月初診。主訴:上腹部食后脹痛發(fā)冷已5年。近因感冒引動胃腸功能紊亂而徹夜不寐2月余。每晚服安眠藥方能入睡1~2小時,且睡不安穩(wěn)。易急躁、易悲哭,上午神萎不振,下午寒熱如瘧,晚上反覺興奮。納呆,每餐僅食少量米飯,仍感脘腹阻脹不舒,有壓痛感,惡心。曾經(jīng)市醫(yī)院確診為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胃鏡檢查為淺表性胃炎。先后服中藥2月余,均未效驗。既往有胸悶、氣短、心悸史,體質虛弱。診見:自覺脘部發(fā)冷,痛脹徹背,拒按,納呆嘔惡,形寒肢冷,全身無力。舌暗,苔白厚膩,脈弦滑,兩寸沉細無力。 本病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始因心腎脾胃虛寒,升降失司,阻礙心腎相交,為病之本。濕濁中阻,則脘腹發(fā)冷,痛脹徹背,食入不舒,為病之標。正如《素問·逆調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薄鹅`樞·經(jīng)脈》曰:“胃中寒則脹滿?!庇帧蹲C者匯補》曰:“五臟之精,悉運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凡土虛脾病而心腎不交,陰陽不歸,可見驚悸,不得臥,臥不得寧。”此案本虛不甚,邪勢鴟張之際,“急則治其標”,仿《金匱》胸痹立法,用瓜簍薤白半夏湯加味,通陽散結、調氣暢中以祛邪治標為先;再遵《脾胃論》調和脾胃恢復升降功能,溝通上下道路,達到心腎交通,以扶正治本。處方:全瓜簍12克,薤白、夜交藤、合歡花各15克,制半夏、丹參各18克,陳皮、藿香、木香各5克。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服3劑藥后,大便數(shù)次,脹痛冷減輕,知饑思食,可食100克米飯無不適感,白厚膩苔前端漸化,夜寐未安,脈如前。以上方化裁,去藿香、木香、夜交藤、合歡花,加入炒蒼術12克,鹿茸粉、琥珀粉各2克(分2次另服),以溫陽燥濕,化濕濁之邪。囑服5劑。 三診:脘腹脹痛發(fā)冷消失,苔白厚膩全化,脈小滑,眠食均佳,精神漸振。改用成藥人參歸脾丸,每日3次,每次1粒,開水送下,連服2周,以鞏固療效。 四診:近2周夜寐又欠酣,并引動心悸脈結,胸悶氣短舊恙,此為久病心脾兩虛及本元素虧,再加上工作勞累所致。治擬甘麥大棗湯輔以補脾理氣之品。處方:炙甘草、炒白術各12克,黨參、丹參、黃芪、青龍齒(先煎)各20克,淮小麥100克,大棗50克,廣木香5克。日1劑,水煎服。連服月余,諸癥消失,勞累亦不覺心動悸,納香寐安,遂將上方制成丸藥常服,迄今未復發(fā)。 按 本案初診即以腹部發(fā)冷之寒象為特征作治療依據(jù),確立先祛邪后扶正之治則,投以溫通之品以滌濁揚清,疏通上下。爾后調和脾胃,力謀自強,恢復升降功能,達到心腎交通之目的。本病后期用藥,適當轉換治法,故心悸脈結亦能逐步奏效??傊?,用藥之道,要根據(jù)不同階段抓主癥、立大法、選主方的同時,力求藥證相符,適至其所,方可收桴鼓之效。 治失眠方用吳茱萸湯加味陽某,女,45歲,村民。2004年7月26日初診。 患者素體虛弱,一個月前失眠,甚則徹夜難眠,近日尤甚,初服安定、利眠寧等尚能睡1~3小時,其后服3~5片亦無濟于事,反而昏沉無力,不能勞作。伴有頭痛,干嘔,吐涎沫,頭頂有冷風感,手足寒,納少,舌淡、苔白滑,脈沉弦。 審證求因,為中焦虛寒,寒飲上逆,心神受擾而不藏所致。擬暖肝溫胃,降逆止嘔。 方用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人參(先煎)各9克,桂枝、陳皮各10克,生姜18克,大棗12枚。每日1劑,水煎服。忌生冷,停服西藥。 3劑藥盡,能入睡3~4小時;續(xù)服6劑后,睡眠正常,余癥悉除,囑其服補中益氣丸緩補中陽。 按 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一為陽明食谷欲嘔;一為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一為厥陰干嘔,吐涎沫,頭痛。病機為陰寒內盛,濁陰上逆。雖未言及不寐,然本例病機與之相同。故以吳茱萸湯暖肝溫胃,散寒降逆,配以生姜散寒止嘔,人參大棗補虛和中,佐加陳皮理氣祛痰飲,桂枝助陽化氣,增強吳茱萸之功,故奏效迅速。 補腎安神治失眠失眠,又稱“不寐”,是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甚則徹夜不眠為主癥的一類疾病,并常伴有多夢,晨起疲乏無力,頭暈頭脹,記憶力減退等。引起失眠的病機很多,如心腎不交、心脾兩虛、心腎兩虛、脾腎兩虛、肝郁化火、心膽氣虛等。 陰陽的相互交感決定或寐或寤?!鹅`樞·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薄稖夭l辨》所言“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則說明各種原因所致陽氣不能入于陰、陰陽不交實乃失眠之病機。正如《景岳全書·卷十八·不寐》所云:“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無邪者皆虛證……則凡思慮勞倦驚恐猶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也耳……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以致終夜不寐?!?/p> 陳寶貴教授門診時經(jīng)常有一些失眠伴焦慮癥的患者就診。他認為,大多數(shù)失眠不是由于人體臟腑有病變,而是由于功能失調所造成,其主要病機為臟腑功能陰陽失調,氣血失和,致心神不安或心神失養(yǎng)。他通過運用補腎安神、調理臟腑的治法,從整體出發(fā),用藥講究動靜結合,療效顯著。 典型病例 凌某,女,43歲。主訴:失眠2月余。現(xiàn)病史:患者訴2月來因家事煩勞,幾乎整宿不得入眠,曾于天津市多處診治,未見明顯好轉。望其面色晦暗,精神萎靡,沉默寡言,飲食尚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辨證:心腎不交。治法:交通心腎,疏肝解郁。處方: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菖蒲30克,遠志10克,生地15克,仙靈脾15克,五味子5克,天麻10克,鉤藤10克,砂仁10克,炒棗仁10克,合歡皮15克,佛手10克,沉香10克,郁金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睡眠較前好轉,每天平均睡眠5~6小時,仍多夢,易驚醒,納食差。上方加焦三仙各10克,枸杞子20克,繼服14劑。 三診:患者訴自服藥以來睡眠時間、質量均有很大改善,精神較前好轉,口角爛,舌紅苔黃,脈弦滑。原方去枸杞子,加玄參10克,繼服14劑,癥狀基本痊愈。 按:陳寶貴教授首診經(jīng)望、聞、問、切分析患者病因為勞心過度,承受能力差,有抑郁傾向,故先予以心理開導。后辨證用藥,組方以女貞子、旱蓮草補腎陰,仙靈脾補腎陽,炒棗仁、合歡皮寧心安神,菖蒲、遠志交通心腎,佛手、沉香、郁金疏肝解郁,天麻、鉤藤平肝潛陽對癥治療,半夏辛開,砂仁醒脾,諸藥配伍,共奏交通心腎,疏肝解郁之效。此方配伍用藥的特點就是動靜結合。方中女貞子、旱蓮草、五味子、菖蒲、遠志、生地、玄參、棗仁均具有滋陰、收斂特性,屬靜藥;半夏、仙靈脾、天麻、鉤藤、砂仁、合歡皮、佛手、沉香、郁金諸藥特點為辛開助陽,疏肝解郁,屬動藥。如此配伍,動靜結合共同激發(fā)機體的生理機能,調整陰陽失衡狀態(tài),使心腎交通,肝氣得疏,脾升胃降,五臟生理功能協(xié)調,自然藥到病除。 另外,陳寶貴教授常囑失眠患者應做到心情舒暢,精神放松;居住環(huán)境盡量設法避開噪音;注意生活規(guī)律,按時作息,養(yǎng)成睡前少語、少思、少飲、少食,禁煙、酒、濃茶、咖啡的良好習慣;鍛煉身體,每日堅持適當?shù)捏w力勞動,增強體質。 治頑固性失眠 路志正經(jīng)驗方失眠中醫(yī)學稱“不寐”,又稱“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等,中醫(yī)對此病認識較早,《靈樞·大惑論》論述“目不瞑”的病機,認為是“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后代諸醫(yī)家有所發(fā)揮,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方藥中等主編的《實用中醫(yī)內科學》問世,把不寐分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等七型,以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滋陰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腎等十一法治之,可謂全矣! 失眠為臨床上所常見,失眠重癥,頑固性失眠亦不少見,中西藥頻投,反復不愈,頗為難療,痛苦萬分,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國醫(yī)大師路志正教授臨證70余年,經(jīng)驗宏富,診治失眠,尤其是頑固性失眠,療效頗佳,侍診于側,獲益良多,不揣愚陋,管窺如下: 法自心出重圓機 近一年來,隨路老特診數(shù)十次,診治頑固性失眠或原有其他疾病但以失眠為主癥的病人共73人次,其中男47例次﹑女26例次,年齡以40~60歲患者最多,為52人次,占總數(shù)的71.1%,所伴疾病以高血壓病、高脂血癥、胃腸病、肝膽病、糖尿病、腫瘤、冠心病等為多見。在診治這73人次中,路老親擬治法30余法,處方主方73張。所擬之治法,常用的依次為:益氣養(yǎng)血(陰)法、疏肝和胃法、調理心脾法、調理肝脾法、調理脾腎法、和解樞機(少陽)法、交通心腎(瀉南補北)法、運(醒)脾和胃法、溫膽安(育)神、和胃降濁(逆)法、清心寧神法、疏肝解郁法、益氣固衛(wèi)法、養(yǎng)血柔肝法等15法。 從臟論治,重視脾、肝兩臟,從脾論治為主的有:調理心脾、調理肝脾、運(醒)脾和胃、調理脾腎(健脾益腎)、柔肝理脾等法共47次。從肝論治為主的有:疏肝和胃、調理肝脾、養(yǎng)血柔肝、疏肝解郁、柔肝理脾、清肝益腎等法共42次。而涉及心(神)的23次,腎20次,最少是肺1次;從腑論治,重視胃、膽兩腑,涉及胃論治的有:疏肝和胃、運(醒)脾和胃、和胃降濁(逆)、溫膽和胃等法共28次。涉及膽論治的有:和解樞機(少陽)、溫膽安(育)神、溫膽和胃等法共25次。無明確涉及大、小腸及膀胱者。 綜上述治法出現(xiàn)的頻次分析,路老治療失眠,首先,重視五臟功能的調理。在臟腑方面,更重視臟,依次是脾、肝、心、腎,最少是肺,在腑方面,主要為胃、膽,基本不涉及大、小腸及膀胱。從臟腑相連表里考慮,首先重視脾胃,其次是肝膽,再其次是心腎,這與路老治療疑難雜病,重視調理脾胃的學術思想是相一致的。其次,重視氣、陰、血精微物質的顧護,長期的失眠會耗傷氣陰血,導致氣陰血虛衰,氣陰血虛損可致陽不入陰、陰陽失和而導致失眠或使失眠加重,所以益氣養(yǎng)血(陰)為單次出現(xiàn)最多的治法。其三,路老所列30余法,是因所治之病例,絕大多數(shù)是長期的、頑固性失眠并都伴有一種或幾種疾病,病情復雜,病機多出,一種治法難以控制病情,往往是兩三種治法并用而取效,所以辨證論治,法自心出,圓機活法是關鍵。 用藥如兵貴靈活 在路老所開73張主方處方中,用中藥184味,應用頻率在25次以上的由多到少依次為:生牡蠣42次,薏苡仁38次(炒苡仁36次,生苡仁2次),炒蒼術37次,白芍36次(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白術35次(炒白術31次、生白術4次),生龍骨34次,半夏33次(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黃連32次,茯苓32次,厚樸31次(厚樸花19次,厚樸12次),炒杏仁30次,棗仁28(炒棗仁27次、生棗仁1次),西洋參28次,五爪龍27次,太子參25次,共15味。184味藥中只用一次的中藥為44味,二次藥20味,三次藥16味,既廣泛,又靈活,用藥如用兵。 特點之一是注重調理脾胃,用藥以調理脾胃藥頻次最高,如薏苡仁、炒蒼術、白術、半夏、茯苓、厚樸,其次為鎮(zhèn)靜安神藥,如生牡蠣、生龍骨。清心瀉火藥中的黃連和理氣化濕藥中的炒杏仁亦常選用;特點之二注意調理氣血,益氣藥占十五味藥中的后三位,益氣藥頻次最高的為西洋參,其次為五爪龍、太子參,西洋參與太子參功效均為益氣養(yǎng)陰,特性是補而不燥,養(yǎng)而不膩,而五爪龍味甘﹑微苦﹑性平,不單是補氣強壯藥,具祛風除濕、散瘀消腫之功,并有黃芪補氣之功而無黃芪壅滯之弊。柔肝養(yǎng)血藥中的白芍和養(yǎng)血安神藥中的棗仁亦為常用之品;特點之三是選藥精細,注意炮制,如應用白芍,根據(jù)不同病情分別選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應用半夏根據(jù)不同病情分別選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以及白術、厚樸、薏苡仁等藥炮制的應用等;特點之四是注重配伍,常用對藥,如炒杏仁與炒苡仁、生牡蠣與生龍骨、蒼術與白術、黃連與肉桂、茯苓與澤瀉、知母與黃柏、藿梗與蘇梗等;特點之五是藥物內服外用相結合,應用茶飲及浴足藥,提高療效。 典型病例 劉某某,女,56歲,2009年12月6日初診。 主因10余年前因感冒后出現(xiàn)怕冷惡風失眠,加重6年就診,入眠難,易醒,每晚只能睡3~4小時,有時徹夜難眠,經(jīng)服多種中西安眠藥物,未見好轉,易患感冒,稍遇冷即感咽啞,咳嗽,發(fā)憋,畏寒惡風,頭部昏沉,神疲乏力,雙目干澀,納差,胃脘脹滿隱痛,噯氣噪雜,大便溏薄,每日1~2次,小便頻數(shù),夜間起夜4~5次。 既往患慢乙肝,脂肪肝,高脂血癥,糖尿病,近日查ALT55u/l,AST86u/l,TG3.1mmol/l,GLU7mmol/l。形體偏胖,面色晦黯,口唇黯,舌體胖,質暗紅,滿布裂紋,苔黃膩花剝,脈沉弦細。 中醫(yī)診斷:不寐,胃脘痛,消渴?。ㄗC屬氣陰兩虛、濕濁中阻、氣滯血瘀)。西醫(yī)診斷:失眠,慢乙肝,脂肪肝,高脂血癥,糖尿病。 治法:益氣固表,和胃降濁。 處方:五爪龍30克,生黃芪12克,炒杏仁9克,炒苡仁30克,厚樸花12克,石斛12克,炒山藥15克,炒防風12克,內金12克,黃連10克,炒蒼術15克,桂白芍15克,合歡皮15克,醋香附12克,炒棗仁20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娑羅子10克,竹瀝汁30毫升為引,24劑,每日1劑。 茶飲方:小麥30克,百合15克,炒山藥15克,生炒苡仁各30克,竹節(jié)參15克,合歡皮15克,綠萼梅12克,紫石英30克(先煎),7劑。2日1劑,水煎代茶,頻飲。痹消散浴足每晚一次。 二診:2010年1月9日,睡眠稍好轉,易醒,頭部昏沉及神疲乏力減輕,怕冷,脘腹稍脹滿,大便軟,每日1~2次,舌暗紅多裂紋,邊有齒痕,苔淡黃膩花剝,脈弦細滑。處方:既見效機,上方去山藥、香附、竹瀝汁,加竹半夏10克,炒枳實15克,生姜2片,14劑,痹消散浴足每晚1次。 三診:2010年1月23日,入睡好轉,晚上可入睡5~6小時,夜尿2~3次,有尿不盡感,精神轉佳,面色轉潤,神疲乏力均減輕,口唇黯減輕,納可,大便稍稀,有時腹脹腸鳴,感冒咳嗽今冬未再發(fā)作,仍有背冷畏寒,舌淡暗,邊有齒痕,有裂紋,苔白稍膩花剝,脈弦小滑,雙寸略大。 治法:益氣固衛(wèi),養(yǎng)血柔肝,理脾滋腎。 處方:生黃芪20克,炒防風12克,炒杏仁9克,炒苡仁30克,厚樸花12克,葛根15克,蔓荊子10克,炒柏子仁30克,茯苓30克,炒蒼術15克,炒白芍15克,夜交藤15克,丹參15克,川芎10克,知母12克,枸杞12克,山萸肉15克,炒枳殼12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生姜1片,21劑,煎服法同前。 四診:2010年3月20日,經(jīng)治療今冬至春感冒咳嗽未再發(fā)作,稍有畏寒乏力,偶有心悸胸悶,睡眠好轉,晚上可睡6小時,夜尿1~2次,精神轉佳,面色轉潤,口唇黯好轉,雙目稍干澀,納食可,舌暗淡,邊淺齒痕,有裂紋,舌苔薄白稍膩,花剝,脈弦小滑。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和胃消痞,溫膽寧心。 處方:南沙參15克,太子參12克,炒杏仁9克,炒苡仁30克,藿蘇梗各12克(后下),玉竹12克,黃連10克,炒黃芩12克,炮姜8克,竹半夏10克,茵陳12克,枇杷葉12克,黛蛤散12克,娑羅子12克,甘松6克,炒枳殼12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炙甘草8克,竹瀝水30毫升,14劑,煎服法同前。五月后回訪睡眠如常。 按 本案患者患有多種疾病,久治不愈,導致氣陰兩虛、濕濁中阻、氣滯血瘀、脾腎不足而失眠兼諸癥,久病及腎,證情復雜,久治不愈。一二診路老先以益氣固表、和胃降濁法兩法合用,方用玉屏風散和三仁湯加炒棗仁、黃連、生龍牡等藥,以扶正固表,化濕降濁,和胃安神,扭轉病勢,達到益氣固表,和胃化濕以安神?!端貑枴つ嬲{論篇》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覆缓蛣t臥不安。此之謂也?!?/p> 三診繼以益氣固衛(wèi)、養(yǎng)血柔肝、理脾滋腎三法并施,方用玉屏風散和三仁湯及杞菊地黃湯化裁顧其本,終又以益氣養(yǎng)陰、和胃消痞、溫膽寧心三法合璧,方選養(yǎng)胃湯、黃連溫膽湯和三仁湯加減善其后,治療4個月,十年頑疾向愈。縱觀本案治療,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前后呼應。所以治病求本、標本兼顧、辨證論治、圓機活法、用藥精細、內服外用結合,是路老治療失眠的寶貴經(jīng)驗。 本方治頑固性失眠患者85例經(jīng)驗方:炒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磁石(另包先煎)各30克,知母、天竺黃、琥珀(研末,另包)中服)各6 克,柏子仁、石斛、仙靈脾各12克,百合20克,合歡皮、夜交藤、枸杞子各15克,朱砂1.5克(分2次;中服)。 血虛失眠酸棗仁治酸棗仁能抑制巾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恒定的鎮(zhèn)靜作用,對于氣血小足所引起的心煩不眠、心悸不安有良效。 方法:圾酸棗仁12克,搗碎水煎,每晚睡前一小時服用。 汪涵 治失眠肝郁神傷證 歡天達郁安神飲劉永年,男,1934年出生,江蘇省南京市人?,F(xiàn)任南京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帖。 劉永年1963年畢業(yè)于南京中醫(yī)專科學校,后又師從杏林耆宿張簡齋先生之弟子傅宗翰先生研習內科疑難雜病之診治,至今仍堅持醫(y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擅治內科疑難病,思路新穎,治法靈活,方藥平正,形成了自己的診治思路和實踐經(jīng)驗。如對于失眠的治療,依據(jù)“五神藏”理論,認為主要與肝藏魂關系密切,從郁立論,創(chuàng)立“歡天達郁安神飲”,臨床多有效驗。主編《干燥綜合征的中醫(yī)診治與研究》、《中醫(yī)疑難病方藥手冊》等專著5部,發(fā)表論文50余篇。 組成 合歡皮15克,景天三七15克,丹參10克,郁金10克,酸棗仁10克,夜交藤10克,龍齒15克,甘草3克。 功效 疏肝達郁,和血安神。 主治 失眠肝郁神傷證,癥見入睡困難,或多夢不實易驚,或早醒難以復寐;情志不舒,悶悶不樂,善太息,脅肋脹痛,胸悶噯氣,脘痞納差,心煩不安,急躁易怒;舌質紅或暗紅,苔薄白,脈弦或細弦。 用法 上藥以清水1000毫升浸泡40分鐘,武火燒開,文火20分鐘,濾出藥汁;再加清水500毫升,復煎20分鐘,兩煎合一,分別于午后和睡前服用。睡前務必要做到身心放松,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不要看情節(jié)緊張的影視書籍以及長時間的上網(wǎng)聊天或娛樂活動,不要喝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 方解 睡眠是陰陽之氣運動轉化的結果,《靈樞·口問篇》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毙牟厣?,對睡眠起主導作用,《血證論》云:“肝藏魂,人寤則魂游于目,寐則返于肝”,強調了肝對睡眠的調控作用。隨著社會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學習負擔加重,競爭日益加劇,人際關系復雜,使人們更容易受到來自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由此而引發(fā)的失眠更為常見。 經(jīng)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本乎此,宗“木郁達之”之旨,爰立疏肝達郁、和血安神之法,經(jīng)過多年反復臨床驗證,擬定 “歡天達郁安神飲”。 方中,合歡皮,味甘性平,歸心、脾、肺經(jīng),具有解郁安神活血的作用;景天三七,又名費菜、養(yǎng)心草,作為地方藥物被江蘇省中藥材標準所收載,味甘微酸,性平,歸心、肝經(jīng),有散瘀寧心安神等功效,二者共為君藥。丹參既可涼血活血,又可養(yǎng)血安神;酸棗仁養(yǎng)心陰,益肝血而寧心神,二者為臣藥。郁金行氣解郁,化瘀清心;夜交藤補益陰血,養(yǎng)心安神;龍齒甘平,歸心、肝經(jīng),震懾浮陽,以安心神,三藥共為佐藥。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諸藥配伍,達解肝郁,抑肝陽,養(yǎng)肝體,而奏和血寧神之功。 加減運用 兼口苦目赤、溲黃便結、脈象弦數(shù)等肝郁化火、上擾心神者,加桑葉、黑山梔、丹皮;兼口干津少、耳鳴健忘、五心煩熱等火炎傷陰、心神失養(yǎng)者,加玄參、女貞子、龜板;兼心煩不寧、心悸不安等心火上炎、心陽浮動者,加百合、蓮子心、牡蠣。 (吳同啟 整理) 陰虛失眠飲參麥茶方法:取麥冬5克,西洋參片 2克,大棗2枚,放人茶杯巾,加沸水泡10分鐘,即可飲服。服完加水再泡。每天l劑。 治療失眠 中醫(yī)滋養(yǎng)有道中醫(yī)將失眠歸因于五臟,不同癥狀的失眠是因為五臟受了損傷。找到失眠原因,中醫(yī)就可以幫您找到有效治療失眠的方法。 治療失眠的最佳選擇某男,68歲,失眠十多年。曾在礦山工作,因爆破驚嚇而導致失眠,常常入睡不易,睡不踏實,夜晚醒來后不能再入睡。查體時發(fā)現(xiàn)患者舌質暗紅,脈象寸弦細、關脈沉弱。屬于氣陰兩虛、神失所養(yǎng)引起的癥狀。 中醫(yī)治療失眠藥方張某,女,50歲。2011年11月8日初診。自訴失眠1年余,入夜則心煩,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甚則不能平臥,坐起方能忍受,時輕時重。近日因服侍病人,癥狀又加重??淘\:面色發(fā)紅,口干,胃脘時覺不舒,納食尚佳,月經(jīng)規(guī)律,舌質嫩紅,苔薄黃膩,脈細數(shù)。處方:黃連4克,黃芩9克,阿膠9克(烊沖),生白芍12克,生龍齒15克,竹茹6克,半夏9克,陳皮6克,丹參10克,合歡花9克,生地12克,炒棗仁12克,夜交藤9克,麥冬9克,百合12克,茯神9克,雞子黃2枚。3劑,水煎400毫升,湯成去滓,納阿膠入,稍冷入雞子黃,分2次早晚飯后服。3月后告知,諸癥皆失,未再發(fā)作。 按:黃連阿膠湯見于《傷寒論》317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敝髦文I陰虧損,心火上炎,心腎不交之不寐。方中黃連、黃芩苦瀉心火,使心火下降,阿膠、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以補心腎之陰,芍藥酸甘斂陰,又平肝,加龍齒重鎮(zhèn)安神,丹參、炒棗仁、夜交藤、茯神、合歡花養(yǎng)血安神,生地、麥冬、百合養(yǎng)陰清熱,竹茹、半夏、陳皮清熱化痰護脾胃,共奏瀉心火、資腎陰、安神和胃之功效。藥證相合,諸癥皆愈。 失眠的中醫(yī)治療方法處方:小麥、甘草各10克,大棗5枚。 治療晚上失眠的方法 中醫(yī)辨治郁熱失眠:癥見失眠,心情煩躁,口苦口干,眼目紅赤,惡心嘔吐,噯氣,吐痰色黃等。多由于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使脾的運化功能減弱,釀成痰濁,蘊久化火,痰火互結,內擾心神。治宜清心瀉火,健脾化濁,應用清心化濁湯:黃芩12克,黃連12克,柴胡15克,郁金15克,佛手15克,香附15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桔梗15克,膽南星12克,竹葉15克,天竺黃12克,遠志15克,合歡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取牛黃清心丸、蛇膽液口服。 氣滯失眠:癥見失眠多夢,胸脅脹痛且走竄不定,胸悶,善嘆息,口苦口干,食欲不振等。多是由于肝氣不舒,抑郁或思慮使得情志不得疏泄,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肝氣郁結。治宜疏肝理氣,解郁安神,應用疏肝解郁湯:柴胡15克,黃芩12克,杭芍20克,郁金15克,香附15克,木香12克,佛手15克,萊菔子15克,夜交藤30克,遠志12克,珍珠母30克,牡丹皮12克,梔子12克,龍骨3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取舒肝丸、朱砂丸口服。 脾虛失眠:癥見長期不易入睡,多夢,睡中易醒,醒后再難入睡,可見心悸健忘,肢體倦怠,食欲不振,面色無華等。多由于勞累過度,耗心傷脾,或氣血衰少,導致氣血不足,無以濡養(yǎng)心神而致失眠。治宜補益氣血,養(yǎng)血安神,應用益氣安神湯:黨參30克,云苓15克,白術15克,杭芍20克,熟地黃20克,當歸15克,山萸肉20克,枸杞30克,五味子15克,珍珠母30克,棗仁30克,柏子仁12克,合歡花12克,鱉甲20克,龜板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取參烏丸、參松丸口服。 陰虛失眠:癥見失眠,不能入睡,睡后多夢,易醒,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等。多由于素體陰虛,使腎陰虧耗,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濟火,因而神志不寧導致失眠。治宜滋補肝腎,養(yǎng)血安神,應用補腎湯:熟地黃30克,山藥20克,山萸肉20克,牡丹皮15克,云苓15克,澤瀉12克,枸杞30克,玉竹15克,黃精15克,鱉甲15克,龜板15克,鹿角膠10克,棗仁30克,五味子15克,夜交藤30克,合歡花12克,遠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取益腎丸、養(yǎng)心丸口服。 瘀血失眠:癥見失眠,入睡困難,易于驚醒,常做噩夢,肌膚甲錯,舌質紫暗等。多由于頭部外傷,或失眠日久,反復發(fā)作,久病入絡入血,氣機阻滯而致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養(yǎng)血安神,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15克,川芎12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丹參30克,熟地黃20克,黨參15克,云苓15克,坤草20克,黃精15克,棗仁30克,遠志15克,珍珠母30克,五味子15克,夜交藤3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取血府逐瘀丸、珠珀散口服。 邱明義失眠案臨床經(jīng)驗編者按: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邱明義,臨證40余年,經(jīng)驗豐富,療效顯著。其學生總結其驗案4則,今起本版將分4部分刊出?!?/p> 黃某,女,21歲。2011年4月11日初診。自述入睡困難10余年。難入睡,睡眠淺,夜夢多,煩躁,口微苦而干,月經(jīng)提前7~10天,經(jīng)量少,色淺,苔薄白,脈弦。邱明義辨為肝血虧虛,郁而化火,擾亂心神之證,治當清肝疏木,養(yǎng)血安神,方以丹梔逍遙散合黃連阿膠湯加減。處方:丹皮10克,梔子10克,柴胡10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茯神20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阿膠10克(烊化),夜交藤30克,炒棗仁15克(打),合歡皮15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服。 二診:自述睡眠好轉,入睡不困難,月經(jīng)未提前,惟夢多無變化,苔薄白,脈弦。于上方加石菖蒲10克以開心竅。7劑,服法同上。 三診:已能輕松入睡,夢亦不多,于二診方去真珠母。7劑,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入睡困難10余年,又煩躁,口干微苦,夜夢多,月經(jīng)提前,經(jīng)量少,色淺,脈弦,由肝血虧虛,郁而化火,上擾心神所致。以丹梔逍遙散合黃連阿膠湯清肝疏肝,滋陰降火,養(yǎng)血安神,更加夜交藤、炒棗仁、合歡皮、茯神養(yǎng)血,解郁,寧心安神?;颊咚卟缓瞄L達10年之久,故又加珍珠母重鎮(zhèn)安神。失眠一病,邱明義尤喜用丹梔逍遙散治療,他認為現(xiàn)代人之所以睡眠不好,多因生活、工作、學習之壓力所致,故投此方而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于一爐,深合中醫(yī)之特色。當然,也不乏用黃連溫膽湯、龍膽瀉肝湯、安神定志丸、甘麥大棗湯等,此皆隨證施方。另外,他于辨證之余,常酌加夜交藤、炒棗仁、合歡皮、合歡花、茯神、遠志、石菖蒲以加強安神之力,而求標本兩全之功,常獲良效。 治失眠的簡單方法 高枕無憂散高枕無憂散出自明代龔信著的《古今醫(yī)鑒》,藥物由人參、陳皮、茯苓、麥冬、半夏、龍眼肉、竹茹、枳實、酸棗仁、石膏、甘草、生姜組成。即溫膽湯加人參、麥冬、龍眼肉、酸棗仁、石膏,主治心膽虛怯,痰擾不眠。筆者近年來用高枕無憂散治療頑固性失眠證療效較佳。 林某,女,56歲。長期失眠,夜間一般僅能淺睡2~3小時,甚時整夜不寐,白天神倦乏力,頭暈目眩,煩躁易驚,兩便尚調,舌質微紅,苔薄黃而少津,脈弦滑無力。證屬氣陰兩虛,痰滯化熱。治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除痰,寧心安神。處方:黨參15克,麥冬15克,陳皮10克,龍眼肉1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竹茹10克,枳實8克,生石膏15克,炒酸棗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同時囑其加強鍛煉,適當運動。上方連服5劑后,睡眠轉安。繼以上方加夜交藤30克,再服6劑,晚上能睡5~6小時,白天精神轉好。 按:《景岳全書·不寐》篇曰:“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钡L期失眠患者臨證表現(xiàn)往往虛實夾雜,純虛純實者少見,若單純用歸脾湯一類補益方,往往因甘味補氣之品過多,而致壅塞;若單純用滌痰清熱之品,又易犯虛虛之誤。故治療應祛邪扶正兼顧。高枕無憂散方中人參(現(xiàn)多用黨參)、麥冬、龍眼肉益氣養(yǎng)陰;陳皮、茯苓、半夏、甘草、生姜、枳實理氣除痰;酸棗仁寧心安神;竹茹、石膏清熱除煩。臨證可酌情加減,如驚悸惡夢加龍骨、牡蠣;頭痛加川芎、丹參;眩暈加天麻;頑固失眠者加夜交藤30~60克。本方之妙在于石膏,可緩解失眠常見的煩燥不安。石膏為清熱瀉火之良品,用于失眠,醫(yī)家大多慮其寒涼傷脾,實際上控制好石膏的用量完全不必擔心。清代名醫(yī)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指出:“石膏清心肺,治煩躁?!惫湃嗽凇妒セ莘健分杏檬嗯渚?、蔥白治療癇證,表明石膏有鎮(zhèn)靜安神作用。綜合全方,扶正祛邪兼顧,益氣而不滯,養(yǎng)陰而不壅,祛痰而不燥,對于長期失眠少陽樞機不利,津氣失調,心虛膽怯者用之,每獲佳效,謂其“高枕無憂”實非過譽也。 失眠煩躁 芹菜根治不少老人在冬季容易失眠、煩躁,用香芹根煎水可有效地緩解這些癥狀。 愈梗通瘀湯治胸痹合并失眠案愈梗通瘀湯由陳可冀院士研制。方藥看似平淡,而精義深在,由生曬人參、生黃芪、丹參、赤芍、延胡索、川芎、藿香、佩蘭、陳皮、半夏、酒大黃組成,功在益氣行氣化痰濕、通瘀絡而止痛,常用于冠心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若對證的話,治療失眠療效頗佳,今擇一典型驗案舉例如下: 患者王某,女,81歲。主因“陣發(fā)性胸痛7年余,加重7天。”以“急性冠脈綜合征”于2012年1月6日收入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CCU科。入院癥見:陣發(fā)性胸悶,胸痛,納差,眠差,偶有咳嗽,白痰,無劇烈胸痛,無大汗出,無惡心嘔吐,小便可,大便干。舌暗淡有瘀斑,苔白膩,脈弦滑。2010年11月在該院行冠脈造影示:LM中段斑塊;LAD全程鈣化伴狹窄,近段95%狹窄,D1開口95%,中段管狀狹窄90%;LCX近段彌漫90%狹窄;RCA近段重度鈣化,管狀狹窄90%,PDA彌漫90%狹窄。未行支架及搭橋手術。入院后經(jīng)查心梗三項等。中醫(yī)診斷:真心痛,證屬氣虛血瘀痰阻。西醫(yī)診斷: 1.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竇性心律,心臟擴大,心功能II級(killip分級)。 2.高血壓3級(極高危) 3.陳舊性腦梗塞。4.慢性支氣管炎。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仍陣發(fā)性胸悶,胸痛,每日2~3次,含服硝酸甘油片約10分鐘后緩解。每日睡眠約2小時,且口服艾司唑侖1片,無大便。2012年1月9日,馬曉昌副主任醫(yī)師查房后,指示予愈梗通瘀湯治療:生曬人參10克,生黃芪15克,丹參15克,赤芍10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酒大黃10克。日1劑,水煎分2次服。并予芪蓉潤腸口服液扶正通腑。10日凌晨4時突發(fā)后背疼痛,自服速效救心丸,約5分鐘后緩解,患者當夜未要鎮(zhèn)靜藥物,睡眠好轉。此后無陣發(fā)性胸悶,胸痛發(fā)作,無須服用鎮(zhèn)靜藥物,睡眠正常,大便正常。 按:愈梗通瘀湯,其中生曬人參、生黃芪健脾益氣,合藿香、佩蘭、陳皮則利于化濕陰濁、升陽舉陷,三焦氣化向復;合半夏、陳皮則利于化痰濁,使陽氣于胸中通達;合丹參、赤芍、延胡索、川芎、酒大黃則益氣通絡。川芎合藿香、佩蘭、陳皮化濕行濁而芳香溫通;合丹參、赤芍、延胡索、酒大黃則通瘀止痛而氣機行。本方不但可以治療胸痹合并失眠,對于單純氣虛血瘀痰阻型失眠亦有良效。 中醫(yī)治療失眠 調和臟腑陰陽專家指出,中醫(yī)治療失眠癥有多種方法,臨床用藥強調辨證論治,有些失眠癥與中醫(yī)所講的臟腑功能失調有關,重在調和臟腑陰陽。 半夏治失眠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作用,外用可消腫止痛。臨證加減可用于多種痰證,對于胃氣上逆之嘔吐亦甚為常用,可治療心下痞、結胸、梅核氣、癭瘤痰核、癰疽腫毒等。 半夏用于治療失眠可追溯至《內經(jīng)》之半夏秫米湯,梅國強對于痰濁(熱)內阻所致之失眠喜用法半夏,且用量多由一般的10克加至15克。 單方也可治失眠地黃 取15克,睡前水煎服。用于慢性胃炎、神經(jīng)衰弱者,癥見骨蒸潮熱,咽干,失眠。 調治失眠 中醫(yī)有方失眠在中醫(yī)認為是能量亢進,也就是俗稱的“火氣大”導致,會引起這種狀況要考慮情緒與體質兩方面。 不寐失眠5年余 大劑苦參治苦參是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諸經(jīng),具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水退黃,明目止喘等諸多功效,可單味或入復方中煎服,亦可外用,運用得當,療效明顯。 苦參治不寐,古之文獻記載不多,惟《別錄》云其能“安五臟,定志益精”,《本草經(jīng)百種錄》謂其可“去心腑小腸之火”,雖未直言治不寐,然從本病之病性分析,卻不難知曉。蓋不寐一證,不外虛實二端,虛證多系心失所養(yǎng),實證多為邪實擾心,故無論虛實,皆與心有關聯(lián),由苦參之功以推之,其理亦明?,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本品所含之苦參堿有麻痹或抑制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此亦為本品治不寐提供了可靠的藥理學基礎。余師石恩駿教授通過多年之臨床觀察,別有體會,認為本品味苦卻無堅陰之效(前人經(jīng)驗,苦可堅陰),名參卻無補益之功,實為異數(shù)也,臨證選用,不可不曉。同時,石氏還強調,本品用于不寐證之治療,取效之關鍵在劑量。小劑量(6~10克)療效不顯,大劑量(15~30克)可見奇效,惟本品系苦寒之藥,易傷中陽,故凡脾胃虛寒者忌用。 [病案舉例] 雷某某,女,51歲,商人。患不寐5年余,自服安神補腦液,刺五加片等藥,療效不著而來診??淘\:不寐多夢,頭暈心悸,耳鳴健忘,腰膝酸軟,發(fā)熱口渴,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此陰虛火旺之證也,宜滋陰降火,養(yǎng)心安神。處方:黃連9克,黃芩6克,白芍10克,生地黃15g,柏子仁15克,炒棗仁15克,阿膠9克(烊化),雞子黃2枚(自備),朱砂3克(沖服),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進5劑,療效不著。繼在原方基礎上加苦參10克,復進3劑,上癥略減。遂將上方之苦參加至20克續(xù)服,2劑后上癥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囑繼服3劑善后。 蝗蟲粉偏方 補虛治失眠肝腎陰虛,腦髓空虛是失眠發(fā)生的基本病理變化,腎氣腎精虧虛是其基本病機。 民間一些土偏方對治療失眠有很不錯的療效。 1、半夏薏苡仁治失眠。 【組成】 法半夏、薏苡仁各60克。 【加減】 心脾虧虛加黨參,心陰不足加麥冬,痰熱擾心加黃連,胃中不和加神曲。 【用法】 濃煎,臨睡服下。 2、核桃芝麻丸溫補肝腎虛 【組成】 核桃仁、黑芝麻、枸杞子、五味子、杭菊花各等份,蜂蜜適量。 【用法】 共搗爛,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次1丸,每日3次,空腹服。 【用主治】 滋陰,清熱。治療頭暈、眼花、失眠。 3、蝗蟲粉補虛治失眠 【組成】 蝗蟲。 【用法】 蝗蟲去足、翅,焙燥研粉。每日服10克,分2或3次飯后服。 【主治】 用治神經(jīng)衰弱、肺結核、咳喘等。 4、大蔥治失眠 【組成】 大蔥(取白)150克。 【用法】 將大蔥白切碎放在小盤內,臨前把小盤擺在枕頭邊,便可安然入夢。 【主治】 用治神經(jīng)衰弱之失眠。 5、食醋鎮(zhèn)靜安神治失眠 【組成】 醋(陳醋或香醋)。 【用法】 用10毫升食醋,調一杯溫開水中喝下。每日睡前1小時飲用。 【主治】 食醋能誘發(fā)機體產(chǎn)生一種5-羥胺的物質,有良好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 治療失眠痰盛的偏方失眠多夢一癥多為神魂不安所致,主要責之脾虛,心肝火盛,蒸濕成痰,痰火交阻而心煩不寐,噩夢紛紜,大腦得不到休息則變生他癥。不妨來試試下面治療失眠痰盛者的小秘方。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5克,陳皮15克,半夏10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茯神15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炒棗仁20克,柏子仁2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健脾祛痰,安神定志。 主治:神經(jīng)官能癥。癥見失眠,煩躁,多夢,伴頭痛,眩暈,多愁善感,疑慮妄想,驚悸夜游,哭笑喜怒無常等,舌質紅,苔薄,脈弦細。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解:此方健脾祛痰,安神定志,鏟除病因,則病得愈。方中黨參、白術補氣健脾;半夏健脾燥濕化痰,降逆和中;竹茹清熱和胃化痰;陳皮理氣消痰,溫胃止嘔;枳實降逆破氣,消脹;石菖蒲芳香,開心氣利九竅而逐痰;遠志、炒棗仁、柏子仁化痰寧心安神;合歡皮解郁安神;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龍骨、牡蠣、珍珠母平肝潛陽,安神鎮(zhèn)驚,諸藥合用,共奏鎮(zhèn)驚化痰,安神定志之功。 加減:痰盛者加天竺黃祛痰;肝郁氣滯者,女性患者加香附、烏藥,男性患者加香附、黃連;熱盛者加黃芩、黃連清熱;躁擾不安者加琥珀、朱砂鎮(zhèn)驚安神;頭痛者加天麻、鉤藤、白蒺藜緩急止痛;大便干結者加大黃、瓜蔞仁潤腸通便。 大棗山楂核 治療失眠氣血不足的失眠患者,可取山楂核40 克洗凈、晾干,搗成碎末,加撕碎的大棗7 個,放少許白糖,加水400克,用沙鍋以小火煎20分鐘,倒出的湯汁分3份服用。每晚睡覺前半小時溫服。 晚上嚴重失眠怎么辦 王氏安神湯晚上嚴重失眠怎么辦方藥組成:柴胡15克,五味子10克,延胡索15克,川芎10克,法半夏20克,白芷10克,細辛6克,藁本10克,炒棗仁20克,陳皮10克,合歡皮10克,玄參15克,黃芩10克,炒白術15克,山茱萸10克 ,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3次服,睡前一小時當服一次。 本方為貴州名醫(yī)王希仲所撰,為筆者業(yè)師石恩駿治療失眠之常用基礎方。上世紀80年代石氏初得此方時,見其16味藥品中,安神者數(shù)量較少,而興奮強壯之藥反較多,頗為不解,故久置不用,后偶然用之,發(fā)現(xiàn)其安神功效甚好。近20年來凡遇失眠之證,石氏多以此方為基礎方取良效。 失眠病理并非一端,然陰陽偏頗,失卻平衡,兩相不能互濟,以致心腎不交者最為常見,王氏安神湯立方之意即針對于此。石氏認為凡神經(jīng)衰弱者所致失眠者多有肝腎氣血之虛損,復有肝氣之郁滯,又有痰濁瘀血阻滯經(jīng)絡,腦部血運最為豐富,稍有阻格,即難安眠,此亦心腎不交之別論。 方中柴胡、藁本、川芎、陳皮、法半夏、延胡索、白芷、細辛諸藥多有疏肝解郁、流動氣血之力,可以清除臟腑中郁滯之結氣客熱,自能使陷于陰分之清氣上行;夜交藤、山茱萸、五味子、合歡皮、炒棗仁補肝腎,養(yǎng)氣血而強陰,五臟上浮之余氣自然潛藏;黃芩清頭目之余熱;白術固中焦之脾胃。如此則元神與臟腑之氣血相結無隙,陰陽之氣機自然升降有序,流行無礙,自可心安神定,睡眠趨于正常。 但石氏也認為,本方所用藥物表面視之,多種皆有興奮作用,細審之則有安神鎮(zhèn)靜之效力。如延胡索性味辛溫,活血化瘀,止痛作用明顯,是常用止痛藥,然其止痛作用正來自其安神鎮(zhèn)靜之藥理,故服用其以止痛者,多有昏昏欲眠之感受,川芎、藁本、細辛、白芷也具辛溫之性,均可以活血化瘀,祛風止痛,頭痛證多用之,也有安神鎮(zhèn)靜之作用。此五味藥物若與炒棗仁、五味子、夜交藤、合歡皮等同用,則直接鎮(zhèn)靜作用大為增強。 石氏用本方法半夏常用至30克,謂其可以除膈上痰,和胃氣,安元陽之神,若苔明顯厚膩者可用至60克,并加薏苡仁60克,謂其也可清痰和胃,安眠作用因之明顯增強。若煩躁頭痛,內有郁熱,加知母、百合養(yǎng)陰鎮(zhèn)靜;肝陽上亢者加天麻、珍珠母、生石膏平肝清熱;若舌有瘀及脈澀,加桃仁、丹參、紅花發(fā)其血分之郁;若思慮勞倦太過,食少納呆者,加山藥、砂仁補脾胃而養(yǎng)心血。一般情況下,石氏用本方,常加廣梔仁15克,此藥為貴州植物矮樹茶之種子,系安眠鎮(zhèn)靜、交通心腎之良藥。惜今之醫(yī)者少有識得并運用此藥者。 治療失眠的最好方法 珍珠母治不寐不寐在《黃帝內經(jīng)》中被稱為“目不瞑”或“不得臥”,是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治療失眠的最好方法 不寐的原因很多,病機錯綜復雜,但其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其中肝性不寐為多見。早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就有“肝藏魂”,關于“肝藏魂”的論述,《靈樞·本神》中說:“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類經(jīng)·臟象類》中如此解釋:“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备沃魇栊?,主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疏泄藏血功能正常,則魂隨神往;如果肝失疏泄,或者肝血不足,魂神不符,則夜寐不安,多夢易驚。故治療肝性不寐應以著重調治肝的功能為基礎,以“補其不足,瀉其有余,鎮(zhèn)靜安神”為原則??偨Y歷代醫(yī)家臨床用藥經(jīng)驗得出,珍珠母為安神鎮(zhèn)靜之效藥,被眾醫(yī)家廣泛用于治療肝性不寐,且療效顯著。治療失眠的最好方法 珍珠母藥性及功效 《本草圖經(jīng)》記載,珍珠母為貝類動物貝殼的珍珠層。在全國的江河湖沼中及海南、廣東和廣西均有產(chǎn)。其氣微腥,味咸、寒,歸肝、心經(jīng)?!侗静菥V目》曰:“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療毒?!薄讹嬈聟ⅰ吩唬骸捌礁螡撽枺采窕?,定驚癇,消熱痞,眼翳。”故臨床用珍珠母治療肝陽上亢、頭暈目眩,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目赤翳障、視物昏花等。 珍珠母在治療不寐中的應用 現(xiàn)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壓力增大,導致心理、精神異常,日久必耗傷精血,累及諸臟。憂思郁怒總屬于肝,肝失疏泄條達,損及五臟六腑,氣血生化失常,陰陽失交則不寐。故治療不寐,重在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心,安神定志。珍珠母性咸寒,主入肝、心二經(jīng),為純降之品,可潛上浮之肝心之陽?!堆C論·臥寐》篇有云:“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寐則魂反于肝。若陽浮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其證并不煩躁,清睡而不得寐,宜斂其陽魂,使入于肝?!惫逝R床上治療肝性不寐多予珍珠母入煎劑,以增強鎮(zhèn)靜安神之功效。 肝郁化火型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療上予疏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之法。藥用珍珠母、酸棗仁、生地、白芍、郁金、丹參、桅子、天麻、黃連、五味子、甘草等。 陰虛火旺型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不寐,五心煩熱,多伴有胸脘脅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結,尿黃而短,舌紅少津,脈弦細。治以滋陰清熱,寧心安神。藥用珍珠母、靈磁石、生地、枸杞子、南北沙參、柴胡、枳殼、五味子。 陽亢血虛型 主要表現(xiàn)為入夜少寐,時而驚悸,頭目眩暈,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弦。治以鎮(zhèn)心安神,平肝潛陽,滋陰養(yǎng)血。黃文東運用珍珠母丸加減治療本證。方中珍珠母為主藥,用量30克,以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佐以玄參、麥冬、生地、石斛等養(yǎng)陰生津之品,用量15~20克,祛邪而不傷正。 晚上失眠怎么辦 中醫(yī)核心方藥隨證方藥失眠,古稱“不寐”,又名“不得臥”“不得眠”“不能眠”等。失眠可僅僅是某種疾病的一個癥狀而表現(xiàn)于疾病的過程之中,筆者認為此種失眠可稱為“繼發(fā)失眠”。本文所述之“失眠”指一個獨立的疾病,即“原發(fā)失眠”。失眠病機十分復雜,“原發(fā)失眠”的病機及其形成的證候,常以陰虛為主,精虛次之,陽虛又次之,而氣機不暢、虛實寒熱夾雜則系常見病機和由此形成各種虛實寒熱夾雜證候。失眠可涉及五臟六腑、諸多經(jīng)絡,但是,多形成以肝、心病變?yōu)橹鞯牟∽C,腎、脾、肺病變?yōu)橹鞯牟∽C也較常見,當然涉及奇恒之腑“腦”。 核心方藥 安眠湯:酸棗仁,五味子,延胡索,當歸(或丹參),僵蠶,琥珀粉(分沖)。按:瘀血寒證時用當歸,氣虛、陽虛、血虛時用當歸。瘀血熱證時用丹參,陰虛時用丹參。方中酸棗仁甘平為君藥,五味子酸溫為臣藥,功能養(yǎng)肝寧心,安眠。延胡索辛苦溫、為臣藥,功能活血行氣,止痛安神。當歸甘辛苦溫、為佐藥,功能活血調經(jīng)、止痛安神。以上四藥既能縮短入眠時間,又能延長睡眠時間。丹參苦微寒佐藥,功能活血調經(jīng)、止痛安神,可使人思睡。僵蠶辛咸平為佐藥,功能化痰息風、止痙安神,縮短入眠時間。琥珀粉甘平為佐藥,功能鎮(zhèn)驚安神、散瘀止血、利水明目。全方總體性平,安眠作用明顯,切中失眠患者的核心病機。 隨證方藥 1.肝陰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頭面烘熱,頭痛眩暈,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耳鳴,舌紅瘦,脈弦細數(shù)。治以滋陰養(yǎng)肝安魂。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肝陰催眠方”(生牡蠣、枸杞子、夜交藤)。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肝陰安眠方”(生牡蠣、天麻、女貞子)。 2.肝火郁熱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頭面烘熱,頭痛眩暈,焦急、坐臥不安,易驚,耳鳴,舌紅,脈弦數(shù)。治以清肝瀉火散郁。入眠難者:“安眠湯”加“養(yǎng)肝陰潛陽催眠方”(石決明、白菊花、白芍、牡丹皮),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養(yǎng)肝陰潛陽安眠方”(生牡蠣、天麻、生梔子、淡豆豉、三顆針、銀柴胡)。 3.肝血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疲勞,失眠,多夢,易驚,身熱,煩躁,肢體麻木,舌粉紅,脈細或細弱。治以養(yǎng)血清熱,安神除煩。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肝血催眠方”(生牡蠣、枸杞子、生地黃)。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肝血安眠方”(生牡蠣、女貞子、阿膠)。 4.肝氣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失眠,多夢,容易悲傷、恐懼,目昏,兩脅拘急,面色青,爪甲枯,舌淡黯、苔白,脈弦細。治以補肝氣,安神魂。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肝氣催眠方”(龍骨、枸杞子、天麻)。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肝氣安眠方”(天麻、柏子仁、細辛)。 5.肝郁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精神恍惚,悲憂善哭,時時欠伸,神倦食少,心悸不寐,舌淡無華,脈虛軟。治以解郁安神。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解郁催眠方”(生牡蠣、制鱉甲、佛手、石菖蒲)。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解郁安眠方”(牡蠣,紫貝齒,天麻,牡丹皮)。 6.心陰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煩躁,失眠,盜汗,舌碎或潰瘍,舌紅干而少苔,脈細數(shù)或濡數(shù)。治以滋陰養(yǎng)心。入眠難者:“安眠湯”加“養(yǎng)心陰催眠方”(柏子仁、白芍、牡丹皮)。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養(yǎng)心陰安眠方”(天麻,女貞子,夜交藤,黃連,側柏葉)。 7.心陰虛心陽亢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疲勞,健忘,失眠多夢,不得眠臥,白晝如常,夜間發(fā)熱,舌尖紅、苔少,脈細數(shù)、或浮細數(shù)等。治以滋陰降火,安眠。入眠難者:“安眠湯”加“養(yǎng)心陰、潛陽催眠方”(珍珠母、生牡蠣、白芍、丹皮、穿心蓮)。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養(yǎng)心陰、潛陽安眠方”(生牡蠣、黃連、沒食子)。 8.心肝陰虛火旺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低熱,脅痛,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手足頭面腫起感,舌質紅,脈弦數(shù)。治以滋陰清熱,養(yǎng)血柔肝,安眠。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潛陽養(yǎng)陰、斂神催眠方”(石決明、制鱉甲、生牡蠣、珍珠母、枸杞、生地黃、白芍、沒藥)。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潛陽養(yǎng)陰、斂神安眠方”(生牡蠣、龍骨、天麻、女貞子、黃連、三顆針)。 9.心肝腎陰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腰痠乏力,舌質紅,脈弦細數(shù)。治以滋陰壯水,安眠。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陰、催眠方”(石決明、制龜板、生牡蠣、生地黃、枸杞、炒梔子、淡豆豉、黃連)。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陰、安眠方”(生牡蠣、白菊花、黃連、沒食子)。 10.心血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疲勞,健忘,失眠多夢,不得眠臥,心悸,面色不華,舌淡,脈細或結、代等。治以養(yǎng)心血,安神。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心血催眠方”(枸杞子、熟地黃、桂圓、沒藥)。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心血安眠方”(枸杞、熟地黃、白芍、夜交藤)。 11.心氣不足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疲勞,狂言多悲,夢中驚跳,舌淡、苔白,脈浮細或虛細。治以補心氣,安神。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心氣催眠方”(生黃芪、白茯苓、石菖蒲)。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心氣安眠方”(黨參,生黃芪,山海螺)。 12.脾氣不足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食欲減退,失眠,舌淡胖、苔白薄,脈虛或細等。治以補益脾氣,安神。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脾氣催眠方”(黃芪、白術、干姜、甘松)。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脾氣安眠方”(黨參、干姜、甘松、山海螺)。 13.心脾兩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飲食減小,面色少華,舌淡黯、苔薄,脈細或虛細等。治以補益心脾,安神。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益心脾催眠方”(生曬參或西洋參、白茯苓、石菖蒲)。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益心脾安眠方”(黨參、生黃芪、水菖蒲)。 14.肺陰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疲勞,氣短,咽燥干咳,多汗,不寐,煩熱,舌光少津,脈細數(shù)。治以養(yǎng)陰補肺,安神。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肺陰催眠方”(枸杞子、沙參、阿膠)。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肺陰安眠方”(枸杞、山海螺,麥冬)。 15.肺氣陰兩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兼見上述肺氣虛和肺陰虛的臨床表現(xiàn)。治以益氣養(yǎng)陰,除虛熱,安眠。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肺催眠方”(枸杞、牡丹皮、百合、西洋參、阿膠)。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肺安眠方”(黨參、絲瓜絡、沒食子)。 16.腎陰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疲勞,腰酸足軟,遺精,咽干咽痛,顴紅,潮熱,耳鳴或聾,頭暈,舌光紅少津,脈沉細弦或數(shù)。治以補益腎精,滋陰潛陽。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腎陰催眠方”(制龜板、生牡蠣、枸杞、牡丹皮)。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腎陰安眠方”(生牡蠣、枸杞、女貞子、夜交藤)。 17.腎氣不足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腰酸腿軟,食少,髮白,尿等待,夜尿頻,陽萎或舉而不堅,舌淡,脈沉細或尺脈沉細等。治以補腎氣,強腰膝。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腎氣催眠方”(蛇床子、西洋參,杜仲,桑螵蛸)。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腎氣安眠方”(仙茅、蛇床子、肉豆蔻、鹿茸)。 18.腎氣陰兩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兼見上述腎氣虛和腎陰虛的臨床表現(xiàn)。治以氣陰兩補。入眠難者:“安眠湯”加“補腎催眠方”(牡丹皮、枸杞、生地黃、仙茅)。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補腎安眠方”(枸杞、女貞子、仙茅、蛇床子)。 19.肝熱夾痰證 治以清肝化痰。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清肝化痰催眠方”(天南星、絲瓜絡、山慈菇)。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清肝化痰安眠方”(水菖蒲、天麻、生梔子、淡豆豉)。 20.膽虛痰濁內阻證 治以化痰安眠。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清膽化痰催眠方”(炒蕤仁、石菖蒲、白茯苓、竹茹)。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清膽化痰安眠方”(水菖蒲、天麻、佛手、枇杷葉)。 21.膽火乘脾證 治以瀉膽化濕安眠。入眠難者:“安眠湯”加“清膽健脾催眠方”(炒蕤仁、白茯苓)。睡眠時間過短者:“安眠湯”加“清膽健脾催眠方”(炒梔子、淡豆豉、生薏苡仁、佛手)。 治失眠中醫(yī)從胃辨論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高社光,以善治疑難雜癥和外感熱病而著稱。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受益匪淺,現(xiàn)將跟師所見4則病例介紹如下。 案1 食滯中脘,胃失和降不得臥 劉某某,女,56歲,于2009年12月3日初診。患失眠年余,曾服養(yǎng)心安神中成藥罔效,靠服西醫(yī)安眠藥每晚勉強入睡兩三個小時,刻診:晚上入睡困難,白天精神困頓,伴有胸脘脹悶,頭暈欲嘔,呃逆酸腐,納食欠馨,晚餐多食更是輾轉不安,甚則徹夜難免,大便黏滯不爽,舌暗紅,苔白厚膩,脈弦滑。證屬食滯中脘,胃失和降,濁氣上逆,陽不入陰。治宜越鞠保和丸加減:炒蒼術10克,焦三仙各15克,香附10克,炒梔子6克,茯苓15克,炒枳實15克,半夏12克,陳皮10克,炒萊菔子12克,蓮子心10克,大黃炭3克。5劑,水煎服,晚飯后服第一煎,早飯后服第二煎。 二診時停服西藥安眠藥已能入睡,但睡不踏實,胸脘脹悶已減,納食有增,大便通暢,舌偏暗紅,苔白厚膩,脈弦細滑。原方去蓮子心、大黃,加丹參15克,生薏仁30克,再進10劑,諸癥消失,納眠俱香。用越鞠保和丸6克,日3次,以善其后。半年后隨訪,病未復發(fā)。 案2 痰濕中阻,胃失和降不得臥 譚某某,男,54歲,于2009年03月12日初診。患失眠3年余,曾服西藥及歸脾丸、朱砂安神丸、七葉安神片等中成藥不效,近一個月來,因應酬喝酒較多,漸至徹夜達旦,不能入寐,伴有頭暈耳鳴,精神恍惚,身困乏力,惡心欲嘔,胸脘痞悶,形體肥胖,舌微紅暗,苔白膩,脈沉弦滑。證屬痰濕中阻,胃失和降,陰陽不交而致不寐。治宜豁痰理氣,和胃安神。方用導痰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法半夏15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枳實12克,膽南星6克,全瓜蔞20克,薤白10克,菖蒲10克,郁金12克,遠志10克,炒棗仁15克,佛手10克,枳椇子15克,炙甘草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藥后每晚能睡三四個小時,但易醒,嘔惡已減,精神較前明顯好轉,胸脘漸暢,舌苔白膩,脈沉弦滑。原方去佛手,加炒谷芽、炒麥芽各15克,再服14劑,水煎服。 三診:藥后睡眠佳,納食香,精神爽,諸癥若失。繼以香砂養(yǎng)胃丸以善其后,調理月余,臨床痊愈。 案3 寒熱錯雜,中焦痞塞不得臥 張某,男,52歲,于2010年5月6日就診?;际咦C半年,每晚僅睡二三小時,伴見頭暈神疲,惡夢紛紜,雖服多種養(yǎng)心安神之品,未收寸效。刻診:癥如前述,兼見脘腹脹悶不舒,納食不香,呃逆噯氣,口干不欲飲,大便稀,日二三次,矢氣頻仍,舌苔厚膩,脈弦滑小數(shù)。辨證為寒熱錯雜,中焦痞塞,胃氣失和,心神被擾。即張景岳曰:“今人有過于飽食,或病滿者,臥必不安,此皆為胃氣不和之故?!敝我诵灵_苦降,寒熱并施,和胃安神。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法半夏15克,黃芩10克,干姜10克,黃連6克,人參10克,炒枳殼12克,遠志10克,茯苓15克,焦三仙各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5枚。進3劑,諸癥有減,每夜能睡四五個小時;又進7劑,諸癥消失,夜寐正常。 案4 中焦?jié)釤?,胃失和降不得臥 金某某,女,48歲,于2010年4月12日初診。患失眠約一年,伴見頭暈、健忘、身疲乏力,曾服健脾養(yǎng)心、鎮(zhèn)靜安神之品百余劑,非但不效,且病情日漸加重??淘\:癥如前述,兼有精神恍惚,心悸易驚,脘腹脹滿,納欠馨,矢氣多而味重,大便干結難解,口中濁氣熏人,舌紅苔黃厚,脈沉弦有力。此乃中焦?jié)釤?,腑氣不通,胃失和降,濁熱上擾,心神不寧之證。治宜泄熱通腑,和胃安神。方用小承氣湯合小陷胸湯加減:大黃10克(后下),枳實10克,厚樸10克,瓜蔞15克,半夏12克,黃連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炒谷、麥芽各15克。水煎服,日1劑。藥后排稀便日2~3次,共服10余劑,納眠俱佳。后以保和丸調理月余諸癥未復發(fā)。 按:《素問·逆調論》:“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指出陽明胃氣本應下行為順,今胃氣不得下行而上逆,可導致不得安臥。因胃絡通于心,脾胃又為升降之樞紐,為心腎相交,水火交濟之處,胃失和降,陽不得入于陰,而臥不安寐。 “胃不和則臥不安”,對臨床治療失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引起“胃不和”的病因多端,不可執(zhí)半夏秫米湯治而不變。高社光認為,任何臟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功能失調都可致不寐,“胃不和則臥不安”可引申為“五臟不和則臥不安”。臨證應守其法而不拘其藥,權衡達變,圓機活法。上述四案,雖均有胃不和之證,但病機各異,故治法遣方用藥有別,且均收佳效。 中醫(yī)巧治重癥失眠病我是一名重癥失眠病患者,失眠的痛苦,使我不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究其原因,可能與我近30年伏案寫作有關。長期的腦力勞動,以及伏案的姿勢,最終落了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重癥失眠癥”。對我困擾最大的是失眠癥,三天三夜不能睡眠是經(jīng)常的事,就算服用安眠藥有時也無濟于事。求醫(yī)之辛和一次次地服用西藥、中藥,包括各種驗方等,苦不堪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想起貴報,望借一角述之,敬請編輯幫助我能否找到解除失眠之苦的良藥,不勝感激! 趙敬科 甘肅省平?jīng)鍪星f浪縣D4 專家支招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教授王今覺把失眠分為原發(fā)性失眠和繼發(fā)性失眠兩種。原發(fā)性失眠以治療其原發(fā)病為主,酌情選用治療失眠方藥;繼發(fā)性失眠分為肝陰虛、肝血虛、肝氣虛、肝郁等多種證型,自擬“安眠湯”加減辨證施治。 中醫(yī)解讀失眠 失眠是指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睡眠狀態(tài),導致睡眠不足,又稱入睡難或睡眠障礙,為各種原因引起入睡困難、睡眠深度過淺、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或質量差等。常見導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環(huán)境原因、個體因素、軀體原因、精神因素、情緒因素等。 王今覺教授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員、研究生導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在采訪中說,根據(jù)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失眠主要病機為臟腑機能紊亂,尤其是肝、心與腎的溫陽功能和滋陰功能失和、氣血虧虛、陰陽失調等。王今覺介紹,失眠可以是一個獨立疾病,也可以僅是某種疾病的一個癥狀而表現(xiàn)于疾病全過程之中。失眠常伴有頭暈、頭痛、心悸、健忘、情緒異常等。從中醫(yī)學角度看,失眠有虛證,有實證,而虛實夾雜證較為多見。而思慮勞倦、久病暗傷、內邪擾動、外感實邪是導致氣血陰陽不足或失調,以致神魂不安而失眠的主要病因。 辨病證治失眠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研究中,王今覺提出了用辨病證思想治療失眠的方法,即辨識疾病“核心特征”以及與其密切聯(lián)屬的“個性情狀特征”而診斷疾病和證候,采用核心方藥和隨證方藥“辨病證論治”。 他說,當失眠是某些疾病的一個癥狀時,治療其原發(fā)疾病,失眠即獲愈。此時,失眠多為實證,也有虛證或虛實夾雜證;當失眠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時,則以虛證以及虛實夾雜證多見。臨證時應辨清臟腑虛實、陰陽氣血虛實、是否有兼夾病邪等。 在用藥方面,王今覺既嚴格遵循中醫(yī)辨證理論,也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適當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選用藥物,運用辨病證思想治療。 治療繼發(fā)失眠 當失眠是某些疾病的一個癥狀時,以治療其原發(fā)疾病為主,酌用治療失眠方藥。例如,表熱失眠按表熱證論治,里熱失眠按里熱證論治,可酌情配伍相關藥物。 治療原發(fā)失眠 1.核心方 王今覺自擬《安眠湯》。方藥組成:酸棗仁,五味子,僵蠶,延胡索,當歸或丹參,琥珀粉(分沖)。其中,瘀血熱證時用丹參,陰虛時用丹參;瘀血寒證時用當歸,氣虛、陽虛、血虛時用當歸。 2.隨證方藥 ?。?)肝陰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頭面烘熱,頭痛眩暈,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耳鳴,舌紅干,脈弦細數(shù)。 治則:滋陰養(yǎng)肝。 方藥:“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陰安神方”(石決明、制鱉甲、制龜板、生牡蠣,紫貝齒,女貞子,白菊花,夜交藤)。 (2)肝血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疲勞,失眠,多夢,易驚,身熱,煩躁,肢體麻木,舌粉紅,脈細或細弱。 治則:養(yǎng)血清熱,安神除煩。 方藥:“安眠湯”加“潛鎮(zhèn)養(yǎng)血安神方”(煅磁石、制龜板、枸杞、生地黃、阿膠)。 ?。?)肝氣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失眠,多夢,驚恐,舌淡黯,苔白,脈弦細。 治則:補肝氣。 方藥:“安眠湯”加“補肝氣安神方”(枸杞、天麻、柏子仁、細辛、制蒼術)。 (4)肝郁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精神恍惚,悲憂善哭,時時欠伸,神倦食少,心悸不寐,舌淡無華,脈虛軟。 治則:解郁安神。 方藥:“安眠湯”加“潛鎮(zhèn)疏肝安神方”(制鱉甲、生牡蠣、紫貝齒、煅磁石、石菖蒲、佛手、梔子、淡豆豉、遠志、茯苓、夜交藤)。 ?。?)心陰虛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煩躁,失眠,盜汗,舌碎或有潰瘍,舌紅干而少苔,脈細數(shù)或濡數(shù)。 治則:滋陰養(yǎng)心。 方藥:“安眠湯”加“養(yǎng)心陰安神方”(煅磁石、制龜板、牡丹皮、天麻、夜交藤、柏子仁)。 ?。?)心肝陰虛火旺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低熱,脅痛,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舌質紅,脈弦數(shù)。 治則:滋陰清熱,養(yǎng)血疏肝。 方藥:“安眠湯”加“潛陽養(yǎng)陰、疏肝安神方”(石決明、制鱉甲、制龜板、生牡蠣、珍珠母、紫貝齒、煅磁石、生地黃、白芍、牡丹皮、夏枯草、白菊花、炒梔子、淡豆豉)。 王今覺說,除藥物治療外,在日常生活中,應可從心理、運動、飲食等各方面積極防治,如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早睡早起,勞逸適度;根據(jù)個人情況適當鍛煉;做針灸和按摩治療;飲食以清淡為主,戒除煙酒等。 失眠難以入睡 溫陽經(jīng)驗方當今社會,失眠是一種常見病癥,病家往往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或睡后易醒且醒后難以再入睡,導致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影響工作和生活。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yī)院李恩寬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許多病人,包括亞健康患者,多屬于陽虛致病,其原因有多方面,一則因當今社會生活壓力過大,導致人們處于過度興奮的狀態(tài),加上飲酒、生冷飲食等,過度消耗人體的陽氣,且夜晚加班,甚則通宵達旦,中醫(yī)認為“晝屬陽,夜屬陰”,白天過度消耗陽氣,夜晚又沒有充分休息,使陰難以養(yǎng)陽,如此則循環(huán)往復,進一步加劇了陽氣的不足;二則現(xiàn)今醫(yī)療體系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亦加重了陽氣的損耗。所以此類病人脈多沉細而無力,舌淡體胖有齒痕質滑潤苔薄。所以,李恩寬運用溫陽經(jīng)驗方治愈許多包括失眠在內的病患,效果顯著。 藥物組成:九制附片、干姜、炙甘草、淫羊藿、柏子仁、磁石、生龍牡、砂仁、肉桂、桂枝等。 方解:方中九制附片、干姜、炙甘草配伍源于《傷寒論》中回陽救逆名方四逆湯,其方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組成。附子生用,辛溫大熱,驅寒回陽;干姜辛溫,助附子溫陽,即“附子無姜不熱之說”;炙甘草既可溫陽,又可制約附子的毒性。仲景以之治療陽虛陰盛的神疲乏力、惡寒肢厥、嘔逆下利、舌淡苔白、脈微沉細等病癥,驗之臨床,附子多熟用,熟附子以溫陽為用,走而不守,實為宣統(tǒng)氣血之良將。此處附片經(jīng)充分炮制,毒性大減,溫陽為主。用之因一則腎中真陽乃人體陽氣之根本,“龍雷之火易息而不易起”,二則“五臟所傷,窮必及腎”,所以李教授用此方溫補先天之陽,陽氣得實,則五臟安和,陰陽調和,病自當愈。淫羊藿、桂枝、肉桂助四逆湯溫陽,引火歸源。柏子仁安神;磁石、龍骨、牡蠣為重鎮(zhèn)安神之品,用之可收斂元氣,維系陰陽,潛陽入陰,防止溫陽太過而使陽氣上亢,此為陰陽平衡之道。砂仁護胃,且可引諸臟之陽氣回歸于先天。李恩寬強調,用量宜大,否則效果不佳。 加減:在應用此方時,要注意患者血糖情況,若為糖尿病患者,則減少炙甘草的用量,甚至不用,因炙甘草有類固醇樣作用,可升高患者的血糖。此時,可加用生姜,以制約附子的毒性與燥性,同時生姜也可溫中利水,一舉兩得。在溫陽的同時,也可加入黨參、黃芪等益氣之品,加強療效。若陰虛之體出現(xiàn)陽虛或陽虛者出現(xiàn)熱象,可加用熟地或知母、黃柏等,使助陽不傷陰,溫陽不助熱。若是見頸項強,活動不利者,加葛根、當歸以舒經(jīng)活絡。若患者煩躁,則加郁金、柴胡解郁安神。若以表證為主,則遵仲景法則“急當救表”。若病情穩(wěn)定后,則改為附子理中湯加仙靈脾、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等平補陰陽之品以圖鞏固。 病案舉例 吳某,男,36歲。失眠1年,曾在多處就診,效果有限?,F(xiàn)仍每日睡4~5小時,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四肢發(fā)涼,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差,大便偏稀,每日1次,有結腸炎病史,舌嫩紅苔薄黃,脈沉細而無力。證屬陽氣不足,心神失養(yǎng)。處方:九制附片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淫羊藿20克,生白術60克,柏子仁60克,磁石30克,生龍牡各30克,砂仁30克,肉桂10克,赤石脂30克。7劑,水煎服。 二診時,患者大便正常,失眠減輕,每日可睡6~7小時,舌淡有齒痕,苔薄,脈細。守上方去赤石脂,加遠志30克,九制附子、干姜、炙甘草改量為60克,7劑。失眠減輕,大便正常,藥已中的,故去赤石脂,陽虛水泛則見齒痕舌,故加大溫陽力度,同時加用遠志以交通心腎??v觀全方,用量均較大,力量較集中,如此則效專力宏,其效果往往立竿見影。 按:“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陽氣不足則見失眠?!靶伪居陉?,而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今陽虛故見四肢發(fā)涼。脾胃虛弱則納差,升清降濁失調則大便稀,氣血乏源則神疲乏力,脾色外泛?;騿栐唬骸坝^其舌嫩紅苔薄黃,乃為有熱之象,何以用溫陽之法?”答曰:“豈不聞,嫩舌多主虛證,且其舌為浮胖之舌,其苔為黃滑苔,苔淡黃而滑潤多津,與實熱之舌紅干苔黃燥者大有區(qū)別,此黃苔乃為陽虛所致。”且沉脈主里,細脈主虛,陽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關鍵在于重按無力。李恩寬強調,觀舌辨苔,不可直觀了解,應細察潤燥之別;察色按脈,亦要先別陰陽。 方中生白術補養(yǎng)脾胃,且可排除體內痰濁水濕,此乃通因通用之活用。如此則先后天兼顧。另肉桂、赤石脂為相畏藥,因其有結腸炎病史,用之可澀腸止瀉。山西名醫(yī)李可謂:“此二者相配,肉桂補命火,益陽消陰,引火歸源;赤石脂甘溫酸澀收斂,為固下止瀉要藥。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內服本品能吸附消化道內之有毒物質及食物異常發(fā)酵的產(chǎn)物等,可保護胃腸黏膜,消除瘀血水腫,二藥相合,對脾腎陽虛之久痢、久帶、各型結腸炎有效。” 民間治失眠驗方丹參15克,當歸20克, 生地15 克,遠志12克,柏子仁12克,九節(jié)菖蒲10克,五味子7 克,白薇10克,龍齒12克,琥珀10 克,肉桂6克,炒棗仁12克,桔梗12 克,玉竹12克,茯神12克,夜交藤12 克,益智仁7克,水煎服。 每天1劑,早晚服用,用時加蜂蜜15~20克。 一般1 個星期之內可取得顯著效果。 (丹霞) 失眠半年余 臨床經(jīng)方辨治失眠為臨床常見癥,屬于中醫(yī)不寐范疇,《傷寒雜病論》對不寐論述頗多,記載的多個方證至今為臨床常用,如酸棗仁湯證、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證等。筆者在跟隨經(jīng)方名家馮世綸教授學習中,深刻體會了臨床經(jīng)方辨證的重要性。今總結一例馮世綸用大青龍湯加味治療不寐,不拘泥于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之法,而是重在據(jù)證處方用藥的病案如下。 劉某,男,36歲。2010年11月7日初診。失眠半年余,西醫(yī)診為失眠、抑郁癥,給服多種藥物而療效不顯。求治于他處中醫(yī),療效亦不佳?,F(xiàn)入睡困難,服舒樂安定2片僅睡2~3小時,且睡眠不深,第二天昏昏沉沉,周身乏力,身重,常有頭痛,胸悶煩躁,神情郁悶;鼻塞,喉中有痰,鼻塞重則頭痛重,身重乏力,舌苔白膩根厚,脈弦滑而左寸浮。觀其既往所服中藥,多是棗仁口服液、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湯劑皆是養(yǎng)血安神、補心滋腎再加鎮(zhèn)靜之品。辨六經(jīng)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夾濕,辨方證屬大青龍湯加桔梗薏苡敗醬蒼術方證。處方:麻黃18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生姜15克,生石膏45克,生苡仁18克,敗醬草18克,桔梗10克,蒼術18克。1劑,水煎服。囑其明日上午9時服頭煎,午后4點服二煎。 11月9日復診,藥后安眠一宿,詳問已無頭痛,身體自感有勁,精神好轉,因尚有鼻塞及喉中有痰,考慮雖然癥減,但證尚未變,故原方減麻黃為10克,續(xù)服一周。三診時,睡眠基本正常,再據(jù)證加減調理半月,諸癥消而眠如常。 按:大青龍湯出自《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馮世綸在《傷寒論傳真》中認為:“大青龍湯是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其證表實而不得汗出,內熱不能外越,因而煩且躁也,故以麻黃湯與越婢湯合之的本方主之”。本案患者鼻塞、身重、頭痛為太陽表證不解夾濕,胸悶煩躁、入睡難為陽明里熱,同時身重、苔白膩根厚、喉中有痰為里飲、痰濕阻滯。辨六經(jīng)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為大青龍加桔梗、薏苡仁、敗醬草、蒼術湯證,方證相應,故能夠效如浮鼓。前醫(yī)不考慮解表而單純給予養(yǎng)陰清熱安神治療而不效,原因就在于方證不符。 老年人失眠怎么辦 驗方治療失眠是老年人一個常見癥狀,以下給老年人介紹幾個應對失眠的驗方,僅供參考: 1.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參各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棗仁各20克,夜交藤、生龍骨、牡蠣各30克。心煩口苦加梔子、黃芩各8克;痰多胸悶者加陳皮、膽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口干便秘加生地黃、玄參各12克;易驚醒加琥珀粉4克沖服。水煎服,每日一劑,7天為一療程。主治肝氣不舒、心神失養(yǎng)所致失眠。 2.生地黃12克,百合30克,棗仁20克,炙遠志10克,五味子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20克,龍齒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每日兩次。主治心陰虧虛、神魂失養(yǎng)之失眠。 3.竹茹10克,枳實1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5克,茯神15克,黃連6克,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每日兩次。主治虛熱內擾之失眠。 4.當歸12克,柴胡10克,生地黃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黃連5克,法半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每日兩次。主治陰血不足、血行不暢之頑固性失眠。 5.太子參10克,炙遠志10克,炙黃芪20克,當歸12克,炒白術10克,茯神15克,棗仁30克,龍眼肉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兩次。主治心脾虧損、心血失養(yǎng)之失眠。 6.甘草15克,大棗8個,小麥30克,百合30克,竹茹10克,生地黃10克,麥冬12克,桑椹20克,黑芝麻20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每日兩次。主治陰虛血少、神失血養(yǎng)之失眠。(宋麗華) 治療失眠我有妙方方法:用桂圓3個,大棗3枚,蓮子10顆,黨參20克,放進砂鍋加水煮半小時左右,煮成一小碗水。每天晚上睡覺前喝,桂圓、蓮子、黨參、大棗也一起吃掉。 長期服用此方,不僅可改善睡眠,而且還可以調養(yǎng)氣血,使面色變得紅潤而有光澤。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暑病、失眠經(jīng)驗陳瑞春,全國名老中醫(yī),擅長運用經(jīng)方治療各種疑難雜病。本期介紹其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暑病夾濕及失眠經(jīng)驗。 治暑病夾濕——小柴胡湯加蒼術厚樸。 治郁熱失眠——小柴胡湯合溫膽湯。 治失眠方處方:白芍、生地、生龍骨、生牡蠣、酸棗仁、鉤藤各20克。加減:伴有心悸乏力、不思飲食者加用當歸、茯神、陳皮各9克;伴有焦慮煩躁、胸悶者加用梔子9克,黃連6克;伴有憂郁、神疲者加柴胡15克,香附10克;伴頭暈健忘者加黨參、川芎各10克,1個月為1個療程。每日1劑,水煎分3次飯后溫服。 主治:失眠陰虛陽亢型。療效:治療64例,治愈36例(每日睡眠時間達7.5小時,伴隨癥狀消失);好轉22例(每日睡眠時間增加2-3小時,伴隨癥狀明顯改善);無效6例(每日睡眠無改善或略有增加,伴隨癥狀無改善)??傆行?0.6%。 黑龍江名醫(yī)治失眠方黑龍江名醫(yī)治失眠(熱擾神明)方: 處方:大黃、甘草、薄荷各3克,樸硝6克,梔子、淡竹葉各10克,黃芩9克,連翹15克,蜂蜜少許。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通腑,清腦安神。用于治療失眠,中醫(yī)辨證屬熱擾神明型。臨床癥見患者面紅目赤,夜 難人寐,心煩意亂,身熱口渴,胸悶脹滿,頭昏頭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沉數(shù)。 黑龍江名醫(yī)治失眠(肝郁化火)方: 處方:澤瀉12克,黃芩、梔子、車前子、生地各9克,當歸3克,通草、龍膽草各5克,柴胡、生甘草各6克。 加減: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肝瀉火,清腦安神。用于治療失眠,中醫(yī)辨證屬肝郁化火型。癥見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 黑龍江名醫(yī)治失眠(痰熱內擾)方: 處方:丹參、菊花各15克,橘紅、膽南星、僵蠶、杏仁、麥冬、柏子仁、浙貝母各10克,茯神12克,竹·瀝半杯,姜汁1滴。 加減:若痰食阻滯、胃中不和者,加半夏、神曲、山楂、萊菔子以消導和中;若心悸不安者,加珍珠母、朱砂以鎮(zhèn)驚定志;若痰熱重而大便不通者,可加服礞石滾痰丸,降火瀉熱、逐痰安神。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化痰醒腦,清熱安神。用于治療失眠,中醫(yī)辨證屬痰熱內擾型。癥見失眠頭重,痰多胸I:司,惡食噯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目眩,舌質紅,苔膩而黃,脈滑數(shù)。 黑龍江名醫(yī)治失眠(瘀血內阻)方: 處方:當歸、生地、紅花各9克,桃仁、珍珠母各12克,枳殼、赤芍、甘草各6克,桔梗、川芎各5克,酸棗仁、生龍齒各15克,柴胡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理氣化瘀,通竅安神。用于治療失眠,中醫(yī)辨證屬瘀血內阻型。癥見煩擾不安,頭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成寐;或合目而夢,且易驚醒,甚則數(shù)日毫無睡意,神情緊張,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脈多弦細而澀。 失眠重癥中藥方失眠患者宋某,男性,41歲,就診于2005年9月,系住院病人。主因失眠、焦慮1年余入院。發(fā)病前有驚嚇和顱腦外傷史(無腦出血及硬膜下血腫)?;颊?年來,失眠嚴重,每日睡眠一般2~3小時,最多4~5個小時,多夢易醒。經(jīng)常思慮不斷,食欲時好時差。在不少醫(yī)院做過多項檢查,均未見異常。 1月前在某醫(yī)院診為神經(jīng)衰弱,口服西藥治療,療效不顯。舌質暗,有瘀斑,左脈有力,右脈弦滑數(shù)。予柴胡10克,枳實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郁金15克,五加皮15克,桃仁10克,地龍10克,板藍根20克,合歡皮30克,珍珠母30克。 日1劑,水煎服,并囑患者放松心情。住院后患者連續(xù)3天能睡4個小時以上,思慮減少。一周后一天能睡6小時以上,思慮能夠得到控制,精神好轉。共住院16天,出院時諸癥消失。 中醫(yī)對失眠癥的治療治療失眠,除了放松身心、適當鍛煉、調節(jié)飲食之外,辨證服用中藥也是不錯的選擇。 中醫(yī)學認為,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山機體內在情志變化引起的。情志過極,損傷正氣,傷及臟腑,耗損精氣,令神魂不安,發(fā)為失眠多夢;此外,陰血虧虛,不能奉養(yǎng)心神,潛涵肝魂,制約相火,而使神魂浮游,發(fā)為失眠多夢;若因痰熱內擾肝膽,魂不得寧而發(fā)失眠多夢;勞欲過度,水火不濟,心腎不交,則心神不寧而發(fā)生失眠多夢;飲食失節(jié),使土虛木郁,神魂不寧而失眠多夢。 中醫(yī)對失眠癥的治療常采用方法: 心氣不足:多夢易驚,失眠,神疲困倦,短氣,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養(yǎng)血益氣,寧心安神。選方:參香散加減。藥物:人參9克,黃芪、茯苓、白術、山藥各12克,蓮肉、砂仁、沉香、檀香、甘草各6克,水煎服,日1劑。中成藥可選用養(yǎng)心丸、歸脾湯等。 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心煩失眠,多夢易驚,健忘頭昏,面色蒼白,舌淡,脈細。治法:養(yǎng)血安神。選方:四物湯合茸砂丹加減。藥物: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12克,鹿茸、朱砂各6克,炒棗仁18克,水煎服,日1劑。中成藥用四物丸、當歸養(yǎng)血湯等。 心陰不足:心悸,旺忡,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治法:養(yǎng)陰補心安神。選方:益氣安神湯加減。藥物:當歸、茯神、麥冬、生地各12克,黃連、遠志、竹葉、人參、黃芪、膽星、蓮子心各6克,酸棗仁8克,朱砂3克,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用參麥飲口服液、天王補心丹、枕中丹等。 心腎不交: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腰酸腿軟,潮熱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治法:交通心腎。選方:黃連阿膠湯加減。藥物:黃連、黃芩、白芍、阿膠各10克,雞子黃1枚,龍骨12克,水煎服,日1劑。中成藥用烏雞白鳳丸、腎氣丸等。 心膽氣虛:驚悸不寧,膽怯善恐,夜寐多夢,胸悶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無力。治法:養(yǎng)心益氣,壯膽鎮(zhèn)驚。選方:平補鎮(zhèn)心丹。藥物:酸棗仁、龍齒各12克,車前子、茯苓、麥冬、茯神、天冬、熟地、山藥各10克,五味子,遠志、人參各6克,肉桂、朱砂、甘草各3克,水煎服,日1劑。中成藥可選用磁朱丸等。 痰火內擾:夢擾紛紜,頭暈心悸,急躁易怒,痰多胸悶,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法:清熱化痰。選方: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物:黃連6克,半夏、陳皮、茯神、竹茹、枳實各10克,甘草、生姜各3克,大棗5枚,珍珠母12克,水煎服,日1劑。中成藥用歸參丸、二妙丸等。 張云鵬治失眠病案張云鵬,全國名老中醫(yī),在50多年臨床生涯中,張老遵循”發(fā)皇古義,融會新知”的精神,擅用《傷寒論》經(jīng)方治療內科雜癥?,F(xiàn)將張老用四逆散治療內科雜病的臨床經(jīng)驗介紹如下。 治失眠病案:張某某,女,42歲。失眠多年,平日工作緊張,壓力較大,夜間難以入睡,入睡后常于夢中驚醒,醒后不能再寐,伴心慌,白天困倦,記憶力減退,自服棗仁安神膠囊、養(yǎng)血安神膠囊等藥無效,遂用舒樂安定片維持。近日失眠時間延長,舒樂安定片1次口服3毫克仍無睡意,伴頭昏,胸悶,煩躁易怒,納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西醫(yī)診斷:神經(jīng)衰弱,失眠。中醫(yī)診斷:不寐,證屬肝氣郁結。 方用四逆散加減,藥用柴胡、蓮子心各9克,白芍、枳殼各12克,甘草、玫瑰花各6克,柏子仁20克,茯神15克,琥珀末3克(分吞)。服28劑后,睡眠時間延長,每夜可睡4小時,夢少,白天精神好轉。遂原方加炒棗仁、夜交藤,繼服28劑后,患者每夜入睡可達6小時。 按:本案患者因工作壓力導致失眠,又因失眠而導致煩躁不安,周而復始,肝氣郁結,郁而化火,火灼肝陰,肝失濡養(yǎng),神魂不安。說明肝郁氣機不暢,魂不歸肝可致不寐。用疏肝解郁寧心法,取四逆散或逍遙散加減,疏肝理氣,解郁緩急,郁散生火無源,熱去神寧而寐。 龍眼益氣補血療失眠 龍眼是一種藥食兩用的佳品。中醫(yī)認為,龍眼肉性溫、味甘,歸心、脾經(jīng),具養(yǎng)血安神、補益心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虛勞瘦弱、慢性出血、失眠健忘、氣血不足、心悸怔忡等癥。李時珍在《本萆綱目》中指出:“食品以荔枝為貴,而滋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并補充說,龍眼能“開胃益脾,補虛長智”。下面介紹幾款龍眼肉治病的驗方,供參考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