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天眷堂特約撰稿人洛陽秀才 整理改編。部分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歡迎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青蚨”一詞最早見于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篡《淮南萬畢術(shù)》,傳說在南方有一種蟲,叫青蚨,它的形狀似蟬、蝶且稍微大一些,翅膀像蝴蝶那樣寬大,顏色美麗,食之味道鮮美。據(jù)說取青蚨的血涂在銅錢上,到市場上去買東西,用掉的錢都會飛回來,錢永遠用不完,就是所說的“青蚨飛去復(fù)飛來”。后來青蚨作為錢的別名,己成為典故。 后世常用青蚨代指錢幣,唐宋的詩文中常常引用它。唐代高僧寒山的詩中說到:“囊里無青蚨,篋中有黃絹”,南宋華岳的詩提到:“木耳有才持紫橐,楮皮無計換青蚨”。 青蚨的傳說,反映了人們對金錢的占有欲。也由于青蚨和錢的緊密關(guān)系,在錢幣上往往能發(fā)現(xiàn)青蚨的影子。 清代花錢青蚨云集背八卦花錢,青蚨云集寓意會有更多的錢。 青蚨廣至,壹佰文正 商家代用幣性質(zhì),寓意財源滾滾 康熙通寶寶源七分錢,打制“國寶源流,青蚨復(fù)飛” 青蚨的形象不僅在古代錢幣上表現(xiàn),在近代機制幣上也能看到它美麗的身影。 四川馬蘭錢五文“青蚨飛去復(fù)飛來”白銅樣幣一枚,背牡丹花,鋼模深打,圖紋深峻,馬蘭錢樣幣極其少見 民國萬載仙源青蚨至壹佰文,紙幣上也有“青蚨至”的字樣。 除了錢幣外,古代的錢袋上也繡有“青蚨來”,大概是盼望花出去錢再飛回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