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許多讀書人一樣,我對圖書館有著持久而濃厚的熱愛和向往?;叵肫饋?,和圖書館結(jié)緣,最早還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時圖書的種類不多,大多數(shù)家庭經(jīng)濟條件也不太好,維持日常生活開支之外,沒有多少富余的錢用來購置圖書,同學們的課外閱讀活動受到很大限制。但大伙兒的求知欲卻與日俱增,彼此之間常常傳閱著一本圖書,有時候傳著傳著,書弄丟了或破損了,也就免不了鬧出些影響團結(jié)的別扭。班主任李老師便與我們幾個班干部商量,建議我們把自己的藏書——其實也就是一些連環(huán)畫和革命回憶錄、英模人物事跡匯編等集中到一起,辦個“小小圖書館”,讓書能夠有序地“流動”起來,方便大家的閱讀。 我們一致贊成李老師的建議,踴躍地將自己積攢零花錢所購買的書籍拿了幾本出來,林林總總,大約湊齊了三四十本。李老師幫我們找了只小木箱,在箱蓋上貼上一張寫著“小小圖書館”幾個字的字條,商定了借閱規(guī)則,圖書館就算是開張了。幾個班干部輪流值日,掌管這個微型的“圖書館”,為大家提供服務。從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兩節(jié)課后和下午放學前的空閑時間“營業(yè)”,同學們都排著隊的來借閱。這些書雖然新舊程度不一,版本大小各異,但繪制精細,內(nèi)容又涉及古今中外、文史科技,也算是給大家打開了一扇知識的窗口。在小木箱里的圖書被傳看了幾遍之后,我們又通過班級集體勤工儉學掙的錢,添置了十幾新書豐富了“館藏”,滿足了大家的閱讀需求。這個創(chuàng)意在校園里受到稱贊,在我們的示范作用下,其他班級也都開辦了這樣的“小小圖書館”,各班的圖書館之間還定期交換書籍,同學們的閱讀熱情空前高漲。 受這件事的啟發(fā),我和幾個同齡的鄰居伙伴在寒、暑假里合作開辦了“假期圖書館”,發(fā)動大伙兒拿出自己的書放到一起,輪流借閱。圖書館吸引了街坊中許多同齡人,一些調(diào)皮鬧事的孩子們也常來找我們借書看,不再整天舞棍弄棒,“打游擊”、“抓特務”、“藏貓貓”的滿街亂竄了,能夠靜下心來借本書看看,還能給弟弟、妹妹們講故事,大人們省了不少心,小伙伴們也獲得了知識?!凹倨趫D書館”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也更讓我們認識到了它的價值。 再以后,馬克思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苦讀、寫作的故事成為了我們最經(jīng)典的勵志教材?!癉行第2號座位、座位下深深的腳印”,仿佛讓我們看到了馬克思刻苦研讀的身影,更讓圖書館在我們心中增添了一份神圣的色彩,盼望著自己也能坐進那樣的環(huán)境里,去苦讀、去寫作。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對于少年時的我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那個時候,縣里只有一個圖書館,設在縣工會大樓的一層,也就一百多平米的樣子,幾組高大的書柜將其隔成了內(nèi)外兩間,里面是書庫,占了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還多點,外面的一間約30平米,為讀者辦理借閱并兼作閱覽室,放有一張長條桌、兩條長凳、一只報架。書柜面向讀者的一面是透明的玻璃,能看見柜子里一層層整齊碼放著的圖書的書脊,借閱者選中一本書后,工作人員便會按他的指點從中抽出來。從圖書館借書是要有借閱證的,而證件的辦理只針對縣直機關干部,我們這樣的普通工人子弟不在此列,只能是到閱覽室看看不多的那幾份報紙,或者趴在書柜外面,透過玻璃,欣賞欣賞那些書脊,默默地念一念書名,內(nèi)心不止一次地想:要是能有張借書證多好啊。 沒法從圖書館借書,父親便托幾個朋友幫忙,帶著我去他們單位的內(nèi)部“圖書館”——資料室找些書來看。這些資料室藏書實在是太有限,很少能找到我所能看的書,所以常常滿懷希望而去,帶著失望而歸。恰好有個同學的父親通過關系辦了張縣圖書館的借閱證,而我和這個同學平時關系又很要好,于是,我就常常跟著他一起去圖書館借書看,彼此的友誼也在圖書的借閱過程中越加深厚起來。 領略到正規(guī)圖書館的尊容,還是在我考進了大學以后。第一次走進當時號稱西南地區(qū)第一的校圖書館,我真的是有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般。寬敞明亮的閱覽室、經(jīng)典薈萃的藏書樓讓我有了一種遨游書海、倘徉書山的快感!自習溫課、考前復習、瀏覽報刊、閱讀經(jīng)典,在“三點一線”的四年大學時光中,圖書館成為了最重要的一“點”。同學們都喜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思考,每天去圖書館搶占座位就成為校園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項目,大伙兒都樂此不疲。圖書館在方便大家學習的同時,也給不同系別、年級同學之間的接觸、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的同學以書為媒,牽手學兄、學妹,“知識就是力量,閱讀升華情感”,圖書館既是讀書的佳境,又成為愛情的溫床。 校圖書館的大樓后面,有一棟建造于民國初年間的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小樓,據(jù)說是學校最早的圖書館,后來作為了新圖書館的補充。那里集中珍藏著一些早年的報刊,只對高年級準備作論文的同學開放。門面不大,一進門就能看到一只高高的書目卡片抽屜柜,右手邊是一個像是車站售票處一樣的小窗口,為閱讀者辦理借閱手續(xù),左手邊則是一道很窄的木制扶梯,因為年代久了,走在上面它似乎有些不堪重負,會發(fā)出吱吱呀呀的聲響,像是在提醒你要放輕腳步。上到二樓,有一間閱覽室,閱覽室外還有一長條類似陽臺的空間,放有幾把帶扶手的藤椅,平常日子,去了總能有幾張空閑,而到了臨考或是論文寫作的關鍵階段,這里的座位就相當緊張。坐在那兒翻看一摞摞早已發(fā)黃的老報紙,尋覓那些成為歷史的新聞,看累了就把目光投向不遠處的樹林,聽聽樹林中的鳥鳴,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歷史與當下融為一體的穿越感,很是愜意。 大學畢業(yè),我到了一所高校的宣傳部任職,上班第一天,知道部里有個資料室,收藏有好幾百冊圖書,還訂有省內(nèi)外的十多種報刊,其中有不少是文學藝術類,和我所學的專業(yè)合拍,一時很是開心,便主動申請在工作之余幫助做做資料室的日常管理。部領導很信任我,也覺得一個年輕人愛讀書是件值得鼓勵的事,并把資料室的鑰匙給了我一把,方便我隨時出入。每年部里有一些購置圖書資料的經(jīng)費,領導也往往征求我的意見,買來一些新書充實到所藏中。部里當時就我一個年輕人,單身一人,沒多少生活瑣事要勞神費心,所以,基本上是以辦公室為家,而這資料室也就成了工余時我的“專屬圖書館”,經(jīng)常在那兒待到深夜,看書,寫些工作所要的材料,當然也做些自己專業(yè)的研究和寫作。無數(shù)個安靜的夜晚,這一方小小的空間讓我的精神和心靈有了寄托和安放,感覺如同回到了學生時代。部里分工讓我管理校廣播室并擔任校刊的編輯,一些熱愛文學的學生通訊員、編輯也常來資料室和我交流、研討,商量校刊的報道選題和校廣播臺的節(jié)目編排,趁這一工作之便,他們也時常從這里借閱一些圖書。直至今天,當年的不少同學還常常念叨那段時光,對從那個資料室獲得的充實和收獲感懷不已。 如今,“知識改變命運”早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全民閱讀”的氛圍日益濃厚,圖書館成為了各地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薈萃天下好書,益智中華兒女”,圖書館的社會公益服務性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體現(xiàn)。從城市到農(nóng)村,不同格局、不同規(guī)模的圖書館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即便是偏遠的鄉(xiāng)村,也建起了“農(nóng)村書屋”。在北京,國家圖書館的雄偉大氣、館藏圖書的豐富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在這一片繁榮之下,我竟感覺到時下的圖書館有些儀式重于內(nèi)容。閱讀本應是件輕松愉快的事,可這些圖書館卻有種種的限制,如不讓帶包、不讓帶水等等,把閱讀弄得像是朝圣。還有,讓數(shù)百人同時集中在一個空間里正襟危坐,連翻閱書刊、記錄摘抄都得小心翼翼,避免弄出響聲影響他人,一切場景、人物都在監(jiān)控之下,凡斯種種,無形中給閱讀者增添了心理上的負擔。如果馬克思生在今天他是斷然不可能讀到興奮之處,雙腳在地上磨蹭以釋放閱讀的喜悅了。閱讀的樂趣遭遇折扣,圖書館似有被當作觀光游覽景點的趨勢,也不乏有少數(shù)的“圖書館(室)”成為形象工程之嫌。因此,我覺得,在當今,是不是可以對圖書館的布局、管理作一些調(diào)整,給閱讀者更大的自由和空間,讓更多的人愿意去圖書館閱讀,去享受書香給心靈和思想帶來的愉悅。 書籍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人類的老師。我相信愛書的人終生會對圖書館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打小萌發(fā)的那種對圖書館的熱愛,也讓我時常想,等到自己花甲之年,遠離了整日忙碌、喧囂的職場,如果能找一家或是辦一個圖書館——不需要豪華的排場,哪怕是草廬茅舍,只要能遮風擋雨、書盈四壁,既可盡公益之心,為閱讀者提供服務,又能讓自己的余生晚年享受書香的浸潤,豈不是一件很美的事? 作者 / 查理森 總監(jiān)制 / 海云 執(zhí)行主編 / 張燕 副主編 / 躍升 責編 / 張燕 制作 / 蘭宇 躍升 光明日報 · 閱讀公社工作室 微信:yuedugongshe01 QQ:222348825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