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最后的戎狄(結束篇):一腳踏出的大墓寶庫和中山國的滅亡

 牧哥 2019-07-16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zhàn)國第八雄”中山國這朵奇葩,一直閃爍著神秘的色彩。

從“鮮虞”見諸史籍到徹底消失,逾時478年,它幾乎綿亙了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因此,中山并不是一個短命王國。

但對它的記載,卻非常零亂,也缺乏準確和正面的描述。

最大的原因,是正統(tǒng)觀念中,中山國是異族,是另類,是華夏的敵人,不馴服的孤狼。
史書上的中山國,首次出現(xiàn)在公元前506年,最后出現(xiàn)在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滅掉時,著名的《史記》、《左傳》、《竹書紀年》等重要典籍,不時跳出關于中山國的記載。

西漢末年劉向的《戰(zhàn)國策》,更是專門寫了篇《中山策》,把中山國和戰(zhàn)國七雄同等對待。

不過,所有這些記載都是零零星星的,而且用的是別樣的口氣,以至于中山國被披上了一層模糊而晦暗的外衣。

這個幾經(jīng)起落的國度,更未有任何考古發(fā)現(xiàn),能夠證實上述記載。

進入當代,文博大家郭沫若也曾苦苦尋覓過中山國的蹤跡,但直到他去世,這個22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依然毫無蹤跡。

難道這個國家永遠失落在了歷史深處?

直到1974年,一個寒冷的冬季。

這年冬天,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公社農(nóng)民大規(guī)模平整農(nóng)田,不斷到附近的一些大土丘上取土,結果在刨開的土堆里發(fā)現(xiàn)很多大瓦。

咦,這里面有什么古怪?

挖土農(nóng)民驚詫不已,當?shù)匚奈锕芾聿块T已聞訊趕來,發(fā)現(xiàn)挖出的大瓦是戰(zhàn)國時期的,而且——是宮殿建筑所用的大瓦!

環(huán)顧左右,此地是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的交壤處,西控太行要隘,東連齊、魯,北接云、代、榆林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可能有戰(zhàn)國遺址,考古人員作出判斷。
當?shù)匾晃晦r(nóng)民向考古隊講起了一件往事:

三十多年前,村里有個叫劉西梅的老人,夏天大雨把家里地頭沖垮了,他就在另一塊沒有種莊稼的地里起土填埂擋水,結果挖出一塊“大河光石”,石頭上面刻有文字,“可誰也不認得那是什么字”。

考古人員隨即來到劉西梅家,看到了這塊石頭。撫去石面上的塵土,人們驚訝地看到19個字次第露了出來。

雖然當時不能解讀這些文字,但他們隱隱約約意識到,這里面肯定隱藏著一個大秘密。
?監(jiān)囿守丘刻石
考古隊隊長陳應祺把石頭上的文字描摹下來,寄給了古文字專家李學勤。

經(jīng)過研究,李學勤肯定這塊石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遺物,并對文字進行了翻譯:“監(jiān)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后俶賢者”。

什么意思呢?

這是一個叫公乘得,一個叫舊將曼的人,專門留給后人的,意思是:告訴后來的君子們,我們兩個給國王看守園囿、給他捕魚,現(xiàn)在又給他看守陵墓。

石破天驚,2000多年前兩個守墓人留下的這句話,證明此處是戰(zhàn)國時代一個王陵的所在地。

這塊后來被稱為“監(jiān)囿守丘”的刻石,成為揭開戰(zhàn)國中山國之謎的第一把鑰匙。
?監(jiān)囿守丘刻石上的中山國文字
深入的田野調(diào)查和考古挖掘同時開始了。

在距古墓群不遠處,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多處制作陶器、銅器和玉器的手工業(yè)作坊遺址。在離古墓群不遠處,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古城墻的夯土地基……這個古城遺址,經(jīng)過隨后多年的持續(xù)勘察,范圍不斷擴大,面目不斷清晰,令考古人員興奮不已。

這座城,包括了古城城址、城外陵區(qū)以及居民區(qū),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
?中山國都城遺址全貌
?厚50多米的城墻夯土
古城城址北靠東、西林山,南臨滹沱河,形狀像一枚不規(guī)則的桃子,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約4.5公里。

城址由七條城垣組成,現(xiàn)城垣早已不存,只余城基。城內(nèi)分為東西二城,東城北部是宮殿區(qū),南部為大型夯土建筑區(qū)。西城北部為王陵區(qū)。中部為大型官方手工業(yè)作坊區(qū),有燒陶、鑄銅、冶鐵、制作骨、玉、石器的作坊遺址,南部為商業(yè)活動中心和居住遺址。

城外東部高坡上,則筑有軍事小城,來守衛(wèi)都邑。西部山腳下為中山貴族墓區(qū)。城外西北、東北部為平民墓區(qū)。

根據(jù)勘察情況和歷史記載,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這里很有可能是失落2200多年的中山國國都。

他們還找到一個更重要的物證---這里有一座小山,完全吻合史書中關于“中山俗以山在邑中”的記載,說明三汲公社就是戰(zhàn)國時代中山國都城的所在,而這里埋葬的,就是中山國國王。
因國中有山,故為“中山”
一個古國和古國城市的面貌,逐步顯現(xiàn)了出來。

最大的實證,當然寄希望于挖出大瓦的中山國君墓地——

如果從墓中發(fā)現(xiàn)中山國文字,千古之謎將解開,一切疑團將煙消云散。
王陵區(qū)分為兩部分:一處在中山靈壽故城以西兩公里的西靈山南坡高地上,1、2號大墓東西并列;另一處在靈壽故城內(nèi)西北部,3至6號大墓東西向錯列。

發(fā)掘前的調(diào)查,首先從編號為1號的大墓開始。

1號墓是古墓群中體形最大的一個,雖然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地上封土仍高達15米,東西底邊長92米,南北底邊長110米。封土由下到上構成三級臺階,第二級臺階以上還殘存著建筑的遺跡。

封土上的建筑被稱作“饗堂”,在古代喪葬制度中,是王侯級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該饗堂早已坍塌,但考察發(fā)現(xiàn),這個墓頂建筑共由一層饗堂、兩層回廊組成,氣派恢弘,顯示墓中主人地位顯赫。

經(jīng)鉆探發(fā)現(xiàn),這個墓是“中”字型墓道,有南北墓道,中間有一個墓室,按禮制應屬于國王級陵墓。
隨著勘探范圍的擴大,考古人員在1號墓的外圍,又先后發(fā)現(xiàn)6座陪葬墓,2個車馬坑,1個雜殉坑。陪葬人的頭部都朝向主墓,說明其與主墓中人物的關系十分密切,應該是主墓中人物的妻妾。

陪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從器型上分,有禮用的玉壁,有飾用的玉佩,有實用的玉梳、帶鉤、玉人和一些小玩具。它們都是玉器中的珍品佳作,反映出主人身前的奢華生活。
??玉梳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博物館藏
也有奇怪的發(fā)現(xiàn),距主墓稍遠一些的6號陪葬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大多是一些粗糙的灰陶和小玉石。

有人猜測,6號陪葬墓中的女主人或許是一個比妾的身份還要低下的奴婢。一個擁有成群妻妾的人,一定會擁有更多的奴婢,但為什么只有她可以葬在主人的身邊呢?

只能用她特別受主人寵愛來解釋了。
銀貝
中山王墓出土
青銅鳥
中山王墓出土
從1974年到1978年,考古人員發(fā)掘了1號大墓和6號大墓,僅這兩組墓,就出土文物19000余件,大量孤品珍品,震驚世界。

1975年秋,考古人員先對6號墓實施發(fā)掘,從外觀看,它比1號墓小一些。

遺憾的是,主墓室曾遭嚴重盜掘,已經(jīng)一無所有了。

就在人們不再對6號墓抱什么希望時,一個民工在主墓室側面平臺上意外踩空的一腳,竟踩出了一個寶庫。

陳應祺回憶說,我們挖到那一層,一個民工一踩,哧溜一聲,那只腳就下去了,一個大窟窿,嚇他一跳。把他拉起來,旁邊圍觀的老百姓一看說,好大的煙!

其實,窟窿里冒出的不是煙,而是因為墓里與墓外溫差大,冒出的熱氣。
?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
這個民工無意中的一腳,一個在以往考古發(fā)掘中,從未見過的墓葬格局出現(xiàn)在考古人員眼前。

在主墓室的兩側,竟然還有兩個與主墓室互不相連,用來放置陪葬物品的倉庫。

這種超常規(guī)的墓室結構設計,被以后的發(fā)掘證明,是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王陵墓所獨有的。在主墓室東西兩側的寶庫中,一次就出土了幾百件文物,其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品。

?銀首男俑銅燈
通高:66.4厘米
重:11.6公斤
河北博物館藏

男俑頭部用白銀精心制作,兩手持3盞燈盤。身穿長袍,廣袖低垂,長裙曳地,不僅顯得瀟灑自然,而且有利于器物平衡。左邊平地放置的燈盤中,一條蟒蛇盤踞其間,吻部高挺頂住男俑左手所握之蛇,保證了全燈重心穩(wěn)定。
最特別的是山字形青銅器,最高者143厘米,重50多公斤,一共出土了5件。

這種造型特別,氣勢雄偉的青銅禮器,可列于帳前和帳周圍,十分雄偉,象征王者權威,為中山國所特有,也是中國考古中前所未有的發(fā)現(xiàn)。

它是以山為崇拜的古代鮮虞人精神的凝練,是中山國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可看作是中山國的“國徽”。
??銅山字形器
出土文物中引人注目的還有9件三足銅鼎。

漢語中,常用“一言九鼎”來形容地位權威。當時,只有尊貴的周王有資格用九鼎,諸侯只能用七鼎,諸侯以下的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則不許用鼎。

在中山國王墓中出現(xiàn)九鼎,不僅說明當時已“禮崩樂壞”,還說明鮮虞人在禮制上已開始效法諸侯強國了。
?中山王6號大墓出土的列鼎
隨后,經(jīng)過兩年多的鋪墊,人們期待已久的1號墓的挖掘終于開始了。

這個神秘的古墓中會有什么呢?

勘探表明,1號墓在墓室構造上完全接近于6號墓,不同的是在主墓室的東北方向又多了一個寶庫。

就是說,6號墓有兩個寶庫,1號墓有3個寶庫。

接下來,人們又在高大的封土北側,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斜插進墓室的盜洞。

這是一個古老的盜洞。

戰(zhàn)國時代晚期的這次盜墓,使1號主墓中最大的槨室里除了幾個吊棺用的大銅環(huán)和一些文物殘片外,幾乎一無所有了。盜墓人在洗劫之后,還放火把整個墓室燒得面目全非。

不過,在主墓室一角,還留下了一個稀世珍寶,此刻,它就靜靜地被壓在一塊石頭下面。
?夔龍飾青玉環(huán)
長徑:7.5厘米
短徑:3.8厘米
內(nèi)徑:1.4厘米
厚:0.35厘米
雙夔耳環(huán),淺翠綠色,純凈無瑕
主墓室暫時沒大的發(fā)現(xiàn),但在1號墓的寶庫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令人瞠目結舌的精美文物。

首先是東邊的寶庫。

——錯金銀雙翼神獸,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風神“飛廉”,怒目圓睜,張口咆哮,似乎隨時都可能騰空躍起。
?錯金銀雙翼神獸
通長:40厘米
高:24厘米
重:11.45公斤
河北博物館的館徽采用該形象

神獸四肢弓曲,利爪怒張,前胸寬闊而低伏,圓頸挺立,昂首向左作咆哮狀。兩肋生翼,兇猛有力,身上云紋千變?nèi)f化,增強了雙翼神獸的神秘性。
——錯金銀青銅四龍四鳳方案座,造型以龍鳳為主體,4只神龍頭頸各自伸向一方,昂首挺立在由四只靜臥的小鹿承托的環(huán)形圓盤上,整體造型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古板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一件極其罕見的藝術瑰寶。
?錯金銀青銅四龍四鳳方案座
通高:36.2厘米
寬:47厘米
上框邊長:47.5厘米
環(huán)座徑:31.8厘米
重:18.65公斤

“錯”,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飾錯金銀花紋。下部有兩牡兩牝四只側臥的梅花鹿環(huán)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huán)形底座。中間部分于環(huán)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huán)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云紋。 此案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特殊的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案框一側沿口上刻有銘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車,嗇夫郭,工疥'。
——錯金銀虎噬鹿底座,是一座屏風底座,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正將一只小鹿送入口中,老虎的勇猛敏捷與小鹿的弱小無助形成鮮明對照,構成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動畫面。
——十五連盞燈,則堪稱是銅燈中的精品。

它的整體造型就像是一棵大樹,由燈座和七節(jié)燈架組成,主干豎立在猛虎托起的燈座上,叉出的樹枝上托起十五盞錯落有致的燈盤。每節(jié)樹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狀各不相同,便于安裝。樹枝上有游動的夔龍,有鳴叫的小鳥,還有一群頑皮戲耍的小猴,樹下還站著兩個嬉逗群猴的人。全燈各盞上下錯落有致,無一重疊,構思奇特造型新穎。

此前戰(zhàn)國時期墓葬中也有連枝型銅燈出土,但裝飾這么多動物與人物的,鳳毛麟角。

……
?十五連盞燈局部。主圖見文首。
東邊的寶庫清理完成,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中山國的文字。

考古人員隨后打開東北庫,咦?竟是一個空庫!

奇怪的是,這里既沒有被盜掘的痕跡,也沒有擺放過器物的痕跡。

最后打開的是西邊的寶庫,這里卻有著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除了琳瑯滿目的珍寶,終于看到了文字。

在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方壺上,四面刻滿了450個字的銘文。它告訴后人,這里埋葬著中山國一位最有作為的君王,他的名字叫“璺”(音“錯”)。
夔龍紋刻銘青銅方壺
銘文中還特別記載了征伐燕國的戰(zhàn)爭。

這場戰(zhàn)爭,就是本系列第二篇中,提到的“五國相王”后的中山國攻打燕國之戰(zhàn)。

公元前314年,中山國王“璺”乘燕國被齊國攻打之時,背棄與燕共同稱王的盟誓,占領了燕國方圓幾百里的疆土。這件巨大的青銅酒器,就是為了紀念討伐燕國取得勝利特別制造的,而制作這件酒器的材料還是從戰(zhàn)敗國拿來的,勝利者的驕傲溢于言表。

銘文追述了先祖及先王的業(yè)績,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文中還提到,“璺”之前還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

據(jù)考證,此前發(fā)掘的6號墓,埋葬的就是中山王世系的第四代君王———成公,1號墓中的“璺”是中山國第五代君王。
?中山王方壺刻銘及銘文
從1號墓中也出土了9只銅鼎,比6號墓成公墓出土的九鼎更加精美。

其中最大的鐵足銅鼎上,刻有469個字的銘文,是迄今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青銅器中字數(shù)最多的一件。另一件刻銘青銅圓壺上,也有182個字的銘文。

中山王鐵足銅鼎、中山王圓壺和中山王方壺,這三大青銅禮器不僅為研究中山國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也代表戰(zhàn)國時代工藝制作的最高水平,故被合稱為“中山三器”。
更加奇特的是,1977年,在發(fā)掘中山王墓的過程中,在東、西兩庫,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件扁銅壺和一件圓銅壺,壺口都用銅蓋密封,封閉緊密。有工作人員晃了晃,感覺里面有液體,打開那件圓壺后,頓時,一陣酒香飄出。

又一項震驚全國的重大發(fā)現(xiàn)問世。
?中山國青銅扁酒壺
為慎重起見,考古專家們把這兩壺酒液送去北京。

1978年10月,北京市發(fā)酵工業(yè)研究所對壺中的液體進行了鑒定。鑒定結果表明這兩種酒不含有酒石酸鹽,故不是水果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的,非蒸餾酒,只是深埋地下2300多年,盡管密封完好,酒精也已揮發(fā)得只剩下萬分之零點五。另外還含有乙醇、脂肪、醣等17種成分。此外,還含有銅、鉛、錫、銀、鎂、鋁、錳等多種金屬離子,這些可能是酒呈綠色的原因。

這兩壺出土于中山王墓中的古酒,屬世界上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實物酒。它不僅為研究中國釀酒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并與盛酒器相結合,為研究當時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寶貴材料。

如今,淡綠色和深綠色的兩種酒體封存在河北省博物館的庫房內(nèi)。
?中山王墓出土的五指形活動窗架
?依據(jù)中山王璺墓帳架復原的帷幄


這美酒,想必是中山王“璺”最喜歡喝的,但這位君王卻是個短命君王,伐燕勝利后的第二年,他便一病不起,不久就辭世了。

一直以來,“璺”是被作為中山國一位英明君主來看待的。他16歲即位,統(tǒng)治中山國20年,把這個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guī)蚍睒s與興盛。尤其是公元前323年,21歲的中山國國君璺與韓、趙、魏、燕等幾個“萬乘之國”一起稱王,成為戰(zhàn)國第八雄。

正當國力蒸蒸日上時,璺王卻以36歲的英年早逝了,這一年是公元前308年。

繼位的兒子,雖然仍以年老卻能干的司馬用為相邦,但國力已開始衰落。
卷龍黃玉佩
長:23.6厘米
再回到主墓室。

獨一無二的“銅版兆域圖”該露面了。
1977年秋,人們在這個巨大的墓坑中做著最后一點清理工作。這時,在墓坑西邊的一個角落里,一位工作人員隨意挪動一塊石頭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塊扭曲的大銅板。

這塊長方形銅板在盜墓人放的那把大火中,被燒得面目全非。清理之后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塊長96厘米、寬48厘米的銅板表面,是一幅由金銀線鑲成的圖案,旁邊還有文字注釋。

這是一份王陵建筑的設計圖,圖中標明的長度,換算成今天的比例尺,為1:500。在“兆域圖”上的文字詔令中,中山國王命令大臣嚴格按規(guī)定施工,如果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要追究責任。他還說,擅闖王陵者,格殺勿論,罪及子孫。

銅版兆域圖的出土,說明戰(zhàn)國時期已有專司王陵建設的部門和官員。
?銅版兆域圖
長:96厘米
寬:48厘米
厚:0.8厘米
重:32.1公斤

兆域圖板正面為金銀鑲嵌王陵布局平面圖,具有地圖的特點。
中山王陵中,件件器物是珍寶:

“中山三器”、中山侯鉞、山字形器等,為研究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及文字書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銅錯金銀龍鳳方案、十五連盞燈、銀首人俑燈、虎噬鹿器座、犀牛器座、雙翼銅神獸以及帶有壓劃紋的磨光黑陶鼎、石制六博棋盤、鷹柱大盆,大量的玉龍、玉虎、玉人等,則以精巧的做工,獨特的造型,反映了中山國手工業(yè)在鑄造冶煉及工藝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術。

反觀銅版兆域圖,這份王陵建筑設計圖看似貌不驚人,意義卻不同凡響——

它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建筑規(guī)劃圖,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早的建筑設計平面圖。此圖在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建筑學等方面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比國外最早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地圖還要早600年。
西
隨著中山王陵的發(fā)掘和都城的廓清,千古之謎頓解,絢爛的中山國,終于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1988年,中山古城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國夾居燕、趙、齊三大國之間,是個“方五百里”的小國,雖然疆域不大,但是武力強勁。

但這樣一個生于患難,幾度亡國又復國,在強敵包圍之中不屈不撓的“戰(zhàn)國第八雄”,為何在秦統(tǒng)一中國前七十多年,就亡國了呢?它給后人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訓?

從桓公開始,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自強自立,富國強兵。當時,列國以戰(zhàn)車數(shù)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于戰(zhàn)國七強的“千乘之國”。

這些史實足以證明,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爭,如果以桓公時期的勢頭發(fā)展下去,小國是可以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爭取時機謀得生存壯大的。
但歷史沒有“如果”,有專家是這樣分析的——

中山國所占的地利,雖不比秦國“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晉之咽喉,憑滹沱河之天塹,戰(zhàn)守遷之便利,優(yōu)于趙國之邯鄲,而不亞于燕國之幽薊。

而從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看,中山國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一個區(qū)區(qū)小國,承受燕趙等四面包圍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邊境戰(zhàn)爭不斷,但在短短幾十年之中,經(jīng)濟社會迅速發(fā)展,技術飛速進步,令人難以想像。

這足以說明,即使是小國,只要堅韌自立,勵精圖治,是能夠富國強兵、以弱勝強、弱而后強的。

中山國滅亡的深層原因,并不僅僅在于其小,中山國的滅亡,其實亡在自己。
中山國,亡在關鍵時刻統(tǒng)治者的昏聵,亡在治國、治軍、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更亡在思想的衰退和政治的腐敗。
桓公復國之后,主政近四十年,對外修和,對內(nèi)改革,一掃頹勢,把國家搞得風生水起。

但到了繼承者手里,將桓公的韜光養(yǎng)晦策略忘得一干二凈,忘乎所以,自我膨脹,好大喜功,參與到“五國相王”中,以大國領袖自居,圖虛名而招實禍。

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互相稱王,同時為了離間中山國與齊國的關系,鼓動中山稱王。中山成王頭腦發(fā)昏,稱了王,結果失去了齊國這個比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

公元前314年,中山國忘了趙國在后,竟然趁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nèi)亂之機,背信棄義大舉進攻燕國。中山在這場戰(zhàn)爭中,“辟啟封疆,方數(shù)百里,列城數(shù)十,克敵大邦”,甚至占領了燕下都。但實際“戰(zhàn)果”,首先把燕國推向?qū)α⒚妫黾恿艘粋€死敵。而且,這種有利的形勢并沒能維持多久,由于各大國出面干涉,齊軍很快撤出燕國,中山以傾國之力奪取的大片土地又為燕國收回。
?相互對視的錯銀鑲金青銅犧尊
更重要的,中山國面對強敵環(huán)繞的危局,毫無改革開放進取之心,反而自我封閉做起中山夢來。

當時,秦、趙、魏等國推行變法,改革弊政,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學習戎狄實行胡服騎射,而中山這樣一個曾經(jīng)風馳電掣的鐵血白狄鮮虞,反倒醉心起孔墨學說來了:列國都在獎勵耕戰(zhàn),它卻推行起了“貴儒學賤壯士”政策,致使“戰(zhàn)士怠于行陣”、“農(nóng)夫惰于田”,很快出現(xiàn)“兵弱于敵,國貧于內(nèi)”的局面。。

一個事例可說明問題,“中山狼”的故事中,東郭先生這個不通世務、不知機變的腐儒,就是慕名到中山國去求個一官半職的。
中山王的不思進取,還表現(xiàn)在追求奢侈享樂的生活。

從對中山墓葬的發(fā)掘情況看,都設有墓道、積石、積炭、多層棺槨,內(nèi)葬珍寶、美酒,外葬車馬,并仿效趙、魏、燕大國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君王貪圖享受,必然親近重用阿諛奉承之輩,造成政治腐敗。
中山國青銅
三犼足桶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刮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妒酚洝氛f中山國“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yōu)。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富貴,入后宮,遍諸侯?!?

又如《呂氏春秋·先識》中說:“中山之俗,以晝?yōu)橐?,以夜繼日,男女切依,固無休息,康樂歌謠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

能歌善舞,喜好聚會娛樂,不能說是不好的民風。但是與農(nóng)夫“惰于田”、“戰(zhàn)士怠于行陣”聯(lián)系起來,可見好逸惡勞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磨光壓劃紋黑陶鼎
通高:41.2厘米
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時機成熟,發(fā)動了吞兼中山的戰(zhàn)役。

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茍延殘喘。兩年后,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陷落。

趙國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并遷到膚施(今陜西省榆林之南)。

另一種說法是,中山末代王名“妾子”,逃到齊國,最后死在齊國。

除了融入其他民族,白狄鮮虞后來有改姓為“易”的,最后被秦人遷放到太原一帶去了。

不管如何,崛起于今山西五臺山清水河畔的中山國,這次是徹底滅亡了。
清水河.鮮虞白狄.中山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jīng)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昭示后人——

一個國家不論大小,統(tǒng)治者不能自大膨脹,發(fā)昏弄權,一味做夢,否則只有亡國一途。

有分教:

有族稱狄,若狂風起。
叫囂南北,隳突東西。
百年輾轉,幾興幾滅。
本能圖存,何問難易。

血浸山河,馬蹄的的。
攪擾華夏,環(huán)敵不懼。
夾縫求戰(zhàn),荷我利戟。
刀兵過處,切鼎如泥。

天似穹廬,尖峰若聚。
圍而長號,或生或息。
此山高焉,彼水流焉。
晉陜輪轉,一終歸冀。

死而復生,生又復死。
王朝湮沒,定數(shù)不欺。
后世握權,未饜足兮。
王陵草長,唯中山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