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對于人體,就相當于經(jīng)濟對于國家。國家的經(jīng)濟弱了,就搞不好建設(shè),搞不好國防,留不住人才。 人體的氣虛了,就不能行血,不能生血,不能固攝血液、津液,不能抵御外邪...... 黃芪就是一味十分常用的補氣藥,他不像大黃將軍一樣威猛,也不如附子一樣熱烈,不也似地黃那樣柔潤,而是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財政部部長。 黃部長是個搞經(jīng)濟的高手,人體的經(jīng)濟(氣)垮了,黃長老可以很快讓經(jīng)濟搞起來。 經(jīng)濟好了,有錢了,就可以干各種事情了??梢越o身體里各部門發(fā)工資了,推動身體順暢運行(氣的推動作用);還可以固攝津液、血液等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氣的固攝作用);可以搞國防建設(shè),防止外敵入侵,御敵于國門之外(防御作用)… 嘗藥 黃芪煎湯后顏色微黃,有一股豆腥味。喝了之后,覺得味道甘甜,有點像豆?jié){的味道,還有點好喝呢!難能可貴的是黃芪沒有什么難聞難喝的藥味。 以前我跟老師上門診,主要負責問診與記錄病歷,一下午要問大約25個病人。 我問診的時候很詳細,就會說很多話,“多言則氣乏”,有一段時間總是感覺提不起來氣,要深呼吸一下才舒服,說話也中氣不足,不想說話,說話都覺得累。 也就是中醫(yī)說的“懶言少氣,聲低氣短”,就是氣虛的典型癥狀。 我就單用黃芪50g左右煎湯,連喝兩三天后,懶言少氣,聲低氣短的癥狀就沒有了,精神也變好了。不愧為“補氣之長”! 但我平時腸胃就有點小問題,舌苔根部常是白膩的,有時候也容易腹脹。喝黃芪水那幾天,雖然氣虛的癥狀沒有了,但卻出現(xiàn)了腹脹。 當然,這個腹脹不一定是黃芪導致的,也可能是我飲食不節(jié)所致。 《本草害利》說:“黃芪極滯胃口,胸胃不寬,腸胃有積滯者勿用。” 確實是,如果氣虛明顯,腸胃又有積滯的人,就不適合單獨用黃芪,應該加少許行氣消積的藥,可以配伍木香、陳皮之類的,比如張錫純喜歡用黃芪配伍莪術(shù)。 我在南中醫(yī)讀研究生的時候,就曾經(jīng)試過大劑量的黃芪配伍小劑量的莪術(shù),喝了之后,確實胃口大開。 應用指針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p> 其中“癰疽、久敗瘡、大風痢疾、小兒百病”是主治疾病,“排膿止痛、補虛”是其功效。后世醫(yī)家又增加了許多黃芪所主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難產(chǎn)”、“痹癥”、“過敏性疾病”等。 其實無論是什么病,都是用的黃芪補氣的功效,自然就能治療氣虛導致的各種病癥。 黃芪的應用指針就是氣虛。主要表現(xiàn)在脈的波幅減小--脈弱。氣虛癥狀比較明顯的,可能會出現(xiàn)神疲乏力,懶言少氣,聲低氣短,容易感冒等癥狀。 也可以參考黃煌的藥證理論,黃芪體質(zhì)的人表現(xiàn)為:肌肉松軟,腹壁軟弱無力,舌質(zhì)淡胖,體型肥胖等。 配伍 黃芪主要是補氣,配伍人參、白術(shù)可以增強補氣功效; 配伍當歸可補氣生血; 配伍玄參、麥冬、生地、知母可補氣滋陰; 配白芷、皂角刺、乳香、沒藥、金銀花可以托毒排膿斂瘡; 配伍紅花、桃仁可以補氣活血; 配伍牡蠣、浮小麥可以補氣斂汗; 配伍生地榆、三七還可以止崩漏出血....... 注意 黃芪部長雖然擅長補氣,擅長搞活經(jīng)濟,但使用的時候也要謹慎,黃芪容易導致腹脹就不用說了;黃芪還可能會導致腹瀉,我老師就遇到過服用黃芪導致腹瀉的;也有的人會對黃芪過敏,服用含有黃芪的藥后,會皮膚瘙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