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符:5503 閱讀時常:15min30s
卡森·麥卡勒斯,一名美國佐治亞州女作家,其多篇作品入選“20世紀最佳美文”。麥卡勒斯的文字會讓你很難相信這是出自女作家之手,風格大都悲涼,哀傷。麥卡勒斯的作品一直在宣揚一種絕望的無法脫身的孤獨。故事的結(jié)局往往也不盡人意。與其他經(jīng)典女性作家的作品諸如《簡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傲慢與偏見》相比,麥卡勒斯在其作品中仿佛立身于男女和愛情之上,筆下的角色仿佛處在瘋狂時期下的情感巔峰,而她仿佛上帝般看穿愛與孤獨,用可怕的神經(jīng)宣傳那僅存的悲劇美。 我是在書店里與麥卡勒斯相遇的,此前我全然不知這位女作家,也不知其相關(guān)成就。那時被特供在展示架上的是本《傷心咖啡館之歌》,腰封上寫著“奧巴馬給倆女兒的禮物”。出于對書名的藝術(shù)特色的喜好和腰封的推薦語,我翻開了這本書。讀完一遍大概十頁不到,我就迷糊了,因為故事的時間線結(jié)構(gòu)實在是混亂(是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的時間線),還穿插了許多描寫手法,以至于我都沒讀懂,但倒是讀到了一段對話部分,內(nèi)容說直白點就是討論愛,最后以一個完全讀不懂的突然的小故事結(jié)尾。我再看了一遍依然沒理清。 我回到目錄打算看看她還有沒有什么我想看的,發(fā)現(xiàn)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大概十幾頁,名字叫《一棵樹 一塊石 一片云》(點擊閱讀原文可以收聽此書)這篇文章講的故事很簡單,一個酒吧柜臺深處的男人,突然招呼一個報童男孩過去,然后對著他說:“我愛你。” 眾人哄笑之余,男人開始拿出一張女人的照片,說這個女人十年前和自己談了一年9個月的戀愛,他說自己給予了女人家庭應有的舒適和奢華,結(jié)果她居然離開了我(邊上的酒友起哄:又來了?。?原來是和一個男人走了。邊上的酒友說:“所以這個家伙追了那個女人十一年!”男人說,自己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會受一樣樣東西所感動,月光、女人啦一樣接一樣,但不管我多享受,之后總會有奇特的感覺,這感覺仿佛很松散的留在了我的體內(nèi),似乎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善終,或是可以和其他的東西融洽相處的。這種感覺就松松跨跨地留在我的體內(nèi),我這個人從來沒去愛過什么。后來我51歲遇到一個總說自己30歲的女人,在加油站認識他兩三天內(nèi)就結(jié)婚了,你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嗎,我所曾經(jīng)感受到的所有東西都集中到這個女人身上了,體內(nèi)再也沒有松散的東西了全都被她收拾妥當了....我解釋的不對,我體內(nèi)的所有小快樂,這個女人仿佛裝配線般連接起這些,之后我的體內(nèi)出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我。男孩問:“你再也沒見到過她?”“是的,我采取了一系列步驟去把她找回來,我去了每一個她曾經(jīng)提到過的城鎮(zhèn),找到了每一個她提到過的男人,為了找到她我走遍了全國各地。”男人又說,“后來我身上發(fā)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首先我要說愛情是件奇怪的事,剛開始我只是想要把她找回來,那只是一種狂熱,后來當我開始回憶她時,我的腦子里一片空白,我看不見她,我拿出她的照片,也覺得腦子里一片空白。我都無法控制什么時候會想起她,突然間,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不是在尋找他,而是她在尋找我,她在我的靈魂深處尋找我?!薄昂髞砦议_始研究愛情,終于發(fā)現(xiàn)了原因,男人愛上女人的時候究竟愛上的是什么?女人,他們愛上的是一個女人,他們從錯的一頭開始愛情,他們從最高潮的地方開始,你知道這有多么可悲嗎?你知道男人應該怎么去愛嗎?”男人抓住男孩的手,問他。男孩搖了搖頭,男人輕聲告訴他:“一棵樹 一塊石 一片云?!崩先苏f,自己從大街上拿到一個金魚,一塊石頭,然后拿回家研究。過去幾年我建立起了自己的科學體系,現(xiàn)在不論是什么東西我都能輕松地愛上了,不論是石頭、夕陽還是街道、還是任何一位陌生人。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男孩問,“你找到那個女人了嗎?你有沒有在愛那個女人?”老人說:“沒有,要知道那是我科學步驟中的最后一個步驟,我還沒準備好呢?!弊詈罄先艘x開了,說:“記住我是愛你的?!蹦泻⒆詈笳f,他肯定去過不少地方。 這個故事莫名讓我覺得很不錯,最后我想了想,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致愛一生的過程:愛上一個女人,男人自認為付出的滿足了女人,然后被綠,男人不理解,追逐女人,追逐不到,日夜思念,漸漸地只是思戀的感覺留下了,對象卻都記不得了,后來男人覺得自己即使快樂,也是些松散的小快樂,覺得自己無法完整,沒有一件事可以善終,男人開始對諸事持著不幸心理。后來男人遇到了加油站女人,迅速熱戀了,男人在空白期的小快樂迅速被石油女的到來而變得無比集中——男人把小快樂在女人身上無限放大,感到自身被補全。后來女人走了,男人去尋找,漸漸地只剩下尋找的行為,忘記了女人,后來男人搞懂了原來是自己內(nèi)心的女人在尋找自己,是男人自己在尋找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女人。男人開始研究愛情,得出結(jié)論是男人不應該一開始給予女人全部,而是從一些小事物開始,后來男人練得了能夠愛上萬物的本領(lǐng),為的是最終目標:愛上那個曾經(jīng)把他的快樂聯(lián)系起來的女人。 這個故事也算是一個執(zhí)著男子的生命線了。最后的最后,男人太愛石油女了,以至于他會想要愛上全世界來為石油女開脫自己的憎恨。 這背后又何嘗不是談愛與孤獨的聯(lián)系?愛情,乃至于任何感情,并不能任何地根本杜絕個人的孤獨,個人的孤獨則是終生的、無法逃避的一件事,在任何的情感關(guān)系中,最終都會回到施愛著自身身上。最后那個老頭的研究,其結(jié)論就是作者的暗語:愛是永不填滿的黑洞,是個人自身欲望的寄托,人們卻總是想用它來擺脫孤獨,反而不斷得到孤獨的絕對性結(jié)局,愛情永遠無法拯救孤獨,無法拯救男人心中的破碎情感。直到男人成了老頭,才從自己的研究中得出,原來我錯在先愛上了那個女人,那本應該是最后一步要做的事情,在那之前,我需要愛上整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以擺脫孤獨為目的的愛,最終仍不得完美,自始至終,孤獨是個人自身永恒的課題,在能夠真正愛上女人之前,深陷孤獨者不得不愛上世間萬物——也就是愛上他自身,方可達到超脫于孤獨之外的,由一個人愛到另一個人的愛。 書尾頁有一段譯者編語,有一小部分介紹了這個短篇,是說作者想借用此故事說,付出愛的人很容易受到傷害,除非他愛一個人而不求任何回報。to love some one ,but not ask for something, that's the true meaning of love. 很早以前我們也提到過這句話,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在達到一個足夠真切的愛之前,必然要走過一段“完我”的過程?;蛟S我們可以越過這一步,通過形成“我們不是需要從別人那里獲取什么”的意識?!侗币拔涞男【起^》里面有段話我就挺喜歡,北野武說,真正的友誼是不求回報的,不是說我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幫你,你也在我困難的時候幫幫我,這樣的不是友誼,而是單方面的給予。也就是說,單單從投資的角度去考慮,友誼本應該是個不斷單方面付出的虧本買賣。然而,太多太多人無法完成“完我”的過程,或者自己的情緒和埋怨無從釋放,這也就造成了《今日說法》上因愛生罪的案件中諸多都是因愛不得而引起殺意的。在付出與給予的成本考量上,本不會出現(xiàn)違背人類索取本能的單方面給予的過程。但并不是說人類無法完成這樣,相反,人的偉大和浪漫之處就在于這樣的人相反還有不少。所以回顧我們過往的文章,我們可以從百年前的麥卡勒斯甚至兩百年前的作家筆下就能悉知,不論友情愛情甚至親情皆好,本不存在“因為對方是我的xx,所以便有義務(wù)為我做點什么”的想法。不論是友人,戀人,家人皆好,單方面的索取是本不應存在的想法。我們也可以從中洞悉愛的行為本質(zhì),即是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單方面的不求回報的關(guān)懷。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去衡量我們的社會,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為何我們會覺得社會上的一些街頭的小人物,馬路上的陌生人會令你感到愛了,因為他們本不是求著你能夠為他們帶來什么的。因此,關(guān)系的問題,即是愛的邏輯上的問題。不論在什么關(guān)系中,底層邏輯都是一樣適用的。 麥卡勒斯的這個小故事,雖然結(jié)局非常悲催,甚至影射出那些忠貞不渝的男子女子最終的悲慘結(jié)局,但實際上是以自身的孤獨作為寫照,以寫作救贖自己,以凌駕于孤獨之上的姿態(tài)去對抗孤獨罷了。像類似的描繪孤獨與愛的故事,還穿插在麥卡勒斯的各種作品中。而且,麥卡勒斯筆下的孤獨人物還十分具有戲劇感和美學關(guān)懷,因此也有諸多戲劇作品等等各種不同形式的表達。令人震驚的是,像《傷心咖啡館之歌》居然是麥卡勒斯24歲的時間段的作品,其本人對人生哲學的理解可謂達到了過人的天才水準。盡管,我們可以從她的命運中洞悉其中的原因。 卡森·麥卡勒斯,1917年生于佐治亞州,29歲癱瘓,50歲死亡。 如果要具現(xiàn)化這位“女瘋子”的話,放在今日也不算太遠:不相信愛情的、凌駕于眾人的情感之上的面色冷漠的小姐,看透世間關(guān)系的本質(zhì)及其背后的悲慘,形同嚼蠟般目視人間愛恨與生死。然而卻在其文字深處留著一點溫暖柔軟。 不論是張愛玲,李銀河,還是琵琶女,三毛,又或是今日的林奕華,不論是作家、社會學家、藝人還是旅行家,劇作家,不論是埋怨愛和責怪男人,還是探索同性,追求真愛,還是寄情于人,又或是選擇簡單戀愛,女性對愛情的理解一直都可謂艱苦。實則,凡人皆有自己的選擇,凡人的時差決定苦難,凡人的孤獨又是如此不同。時至今日,即使任由社會吃人之所謂本我,何以實現(xiàn)人之真我? 《傷心咖啡館之歌》寄語有說:“世界上有愛者,也有被愛者,這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被愛者往往無法理解自己在愛者心中究竟激起多么強烈的波瀾,因此,她是理智的、平靜的,以旁觀者的洞察力疑惑地看著愛者。對愛者來說,倘若得不到理解與認可,他‘逐漸體會到一種新的、陌生的孤寂’?!币虼恕秱目Х瑞^之歌》這個花了大手筆描寫咖啡館前后的悲涼的故事,實則是在探討愛與被愛者之間的巨大鴻溝,不免又是一次扣人心靈的詢問愛與被愛的本質(zhì)的,關(guān)乎于人的孤獨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仿佛更加悲催,因為這是麥卡勒斯在訴說孤獨的無限,彼此之間徹底的不理解,除卻溝通的問題,甚至是愛與被愛者之間理解的問題,甚至是上帝造人時給每個人留下的內(nèi)心殘缺的問題。當然,《傷心咖啡館之歌》訴說的是個極限的真實情況下愛與被愛者溝通的問題,這個世界上當然不乏被愛,但她無法完全理解我的心情的戀愛(能完全理解幾乎不可能),她也能夠很好地對待我。然而,回歸本質(zhì),依然是個人與自己,個人與自己之外的世界之間的對抗孤獨的問題——或者說另一個哲學意識上的補完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絕對無法超脫的。(有佛學的書籍說過釋迦摩尼超脫了,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因為接觸佛學甚少,所以不作佛學上的評價,但需要注意的是,佛學意義上的宗教信仰上的孤獨是存在于人類體內(nèi)的,只是在中國和年輕一輩中似乎多數(shù)情況下都未曾被喚醒,而且孤獨并不與需求對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級,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一點,至少站在孤獨面前是極為渺茫的。孤獨有時甚至都不是一種需求。詳情見蔣勛《孤獨六講》) 因此,從矛盾的順序上來看,完我似乎是凌駕于愛他人之上的課題。因此才有了那句話,在能夠真正愛上另外一個人之前,必定是足夠愛自己的。愛自己,才能夠愛別人。因此即使是出現(xiàn)沖突,也是作為愛自己優(yōu)先于愛別人之上的。諸如此類,等等。 回歸分析下,就是麥卡勒斯之所謂理解的絕望,實際上是孤獨的一種極限,但孤獨本身存在并不妨礙我們的幸福,正如三毛的理解那樣,愛情本可以處在相對有限的環(huán)境下達到平衡。只是當麥卡勒斯告訴我們愛情無助于孤獨的時候,我們是時候需要想想,為了緩解孤獨而愛上某人,其目的是否會迎來理想的愛情。在我們無法理解的范疇內(nèi),愛自己依然不失為一個最好的選擇。以及,愛本應流淌,是基于單方面的給予,當我們將所謂親愛的人作為一顆結(jié)果子的樹的時候,是否會因為這顆樹時而結(jié)不出果子而生氣。我們甚至還能夠從麥卡勒斯那里理解我們?nèi)绾闻c孤獨共處,生活看似無解,但處處是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