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國皇太子朱標病逝,時年三十七歲,這個從封吳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長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絕。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后,朱元璋面臨一個迫切問題,當選何人為新的帝國儲君? 根據(jù)封建禮法的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先死時,若長子有孫則必當立孫,無論其孫是嫡是庶。 而從此時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后改立其他皇子的兩例,即使是孫權(quán)和蕭衍這兩個堪稱一時人杰的開國之君,亦皆以失敗告終,一個導(dǎo)致“二宮之亂”,幼主即位大權(quán)落于權(quán)臣;另一個更直接讓侯景之亂時,諸王擁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長敗死,國家因此滅亡。前車之鑒如此,怎能不加慎重?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不論改立哪個皇子,其他皇子都必然心懷不滿:原本大家都無份大位,平起平坐,憑什么讓你僅僅因為太子去世就登龍門? 此時大明有秦王、晉王、燕王、周王等多個年富力強、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無論選立他們其中何人,已經(jīng)暮年的朱元璋都不得不考慮自己身后,是否會發(fā)生骨肉人倫慘變的可能。而這正是重視兒孫親情的朱元璋所最不愿意的。 既然立其他皇子,對此時的大明帝國并不可行,那么就只能立先太子朱標一系的皇孫了。朱元璋擇儲時,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早夭,最后選定朱允炆為皇太孫,其實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禮制, 因為尚有更明正言順的嫡孫朱允熥在。
畢竟朱允炆生母呂妃是側(cè)室扶正的繼室,無論身前死后,對朱允熥的生母常妃都要敬以正嫡之禮,而自居側(cè)位。 當時的儒家嫡庶禮制,繼室雖然也是正室夫人,但是地位低于原配。如明清時地方大族的規(guī)定:
就連繼立皇后在祭奠原配皇后時,也是要行側(cè)室對正室的禮節(jié)的。如清代宮廷文件顯示:乾隆元后富察氏死后,每到其生辰和忌日,繼后那拉氏都要帶子女嬪妃去她的牌位前祭拜,并且執(zhí)妾室禮。慈安太后鈕鈷祿氏祭祀咸豐帝時,也要空出左邊為尊的位置,留給咸豐元配皇后薩達克氏,而慈禧太后更只能和其他妃嬪一樣跪在后面。 因此嚴格地說,朱允熥的繼承次序高于作為兄長的朱允炆。兩個孩子年紀相仿,也無論賢愚。 朱元璋的最后選擇,應(yīng)當更多是基于常氏外戚勢大,各家軍事勛貴連根錯節(jié)的隱憂, 畢竟朱允熥的外祖父便是一代名將開平王常遇春,兩個舅父是鄭國公常茂和開國公常升。而涼國公藍玉則是他母親的舅舅,俗稱“舅姥爺”。這樣強大的外戚勢力,絕不是一個年紀幼小的朱允熥能駕馭的。 相比之下, 呂妃為原吏部尚書呂本之女,并無血親兄弟, 朱允炆可謂外家全無勢力,才更來得放心。所以,為了給朱允炆消除隱患,朱元璋不久便興起了“藍玉大獄”,先后誅殺了藍玉、馮勝、傅友德等三位戰(zhàn)功赫赫的名將兼國公, 開國公常升同樣死于連坐,同批被殺的侯爵和軍隊中高層將領(lǐng),更不計其數(shù)。 常家和藍玉一黨,原本是朱元璋為朱標精心安排的帝國第二代軍隊中堅,如今為了孫子能夠坐穩(wěn)江山,竟不惜將他們興大獄誅滅殆盡,牽連甚廣,亦可說是造化弄人。 同時,為了補償不但失去皇位,而且母家盡數(shù)被誅殺的朱允熥,朱元璋去世后,他被封為吳王, 藩地是浙江首府杭州。需知朱元璋建立大明前,當了8年吳國公,4年吳王,這個封號實非人臣所當有。而江南財賦重地,本來亦無封建藩王之理。 老祖父臨終前一片良苦用心,是希望二孫子能夠坐穩(wěn)江山,三孫子也能在風景如畫的人間天堂當個富貴閑王:留得西湖明月在,何愁無處下金鉤?
然而,這一切安排,都被燕王朱棣發(fā)動的靖難之變所毀。朱棣攻克南京,自立為帝后, 朱允炆失蹤或者自焚。 朱棣更下令收繳焚毀建文帝時期的相關(guān)奏書、政府公告、私人筆記,并為了否定朱標一脈的繼位合法性,信口雌黃捏造所謂《奉天靖難記》,為永樂一朝官方史書,而該書著重污蔑的三人,即已去世的朱標,再加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甚至胡扯出「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對著朱元璋棺木仗劍大罵」的奇聞。
因該書種種光怪陸離之處,連滿清修《明史》的史官都看不下去,沒有跟著照錄。平心而論,幸虧如此,否則不止是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不止是立朱允炆為儲君的朱元璋,恐怕就連朱棣自己的聲譽,也要因之被累及了。 朱標本有五個兒子,虞懷王朱雄英早夭,惠帝朱允炆并其長子朱文奎,于南京城破時不知所蹤。 朱允熥先是被降封郡王,再加諸“弗知省躬,自生疑懟”之罪,被廢為庶人,囚禁于鳳陽高墻之內(nèi)。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亦被降封郡王,后相繼被朱棣禁錮。 永樂四年二月,東陵一場詭異大火,奪去被禁錮守陵的朱標繼妻呂后和幼子朱允熙性命?!赣罉匪哪甓论≈泻龌鹌穑ㄔ饰酰@仆地,卒年十六?!?/p> 永樂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陽王朱悅燇合謀,欲以建文帝為名起兵,被朱棣查辦。此事后不久,未滿四十的朱允熥即暴卒,不排除是朱棣為杜絕可能隱患,而暗下毒手的可能。 朱允熞同樣被廢為庶人,禁錮若干年后死,無子嗣。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被禁錮鳳陽五十余年,即所謂“建庶人”,于明英宗天順年間被放出,不久即死。其實同時放出的還有所謂“吳庶人”,即朱允熥之后。明英宗派了幾個內(nèi)使照料他們起居,每月支給米柴。但只許與其親戚往來,出入購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來往,仍等同變相軟禁。 按《萬歷野獲編》的說法,到了明憲宗成化三年,朱文圭和朱允熥后裔相關(guān)人口,所謂的建庶人和吳庶人親族,已只剩十三人,而且衣物敝盡,生活困苦。 明孝宗弘治年間,有官員上書,請封文圭后裔為王,奉朱標祀,被通政司大怒囚禁,明孝宗不以為罪而釋放。其后若干年,朱允熥一脈先絕,朱文圭一脈亦絕。雖英宗、憲宗兩朝“優(yōu)恤”,朱標終究就此絕嗣。
讀史至此,不得不掩卷長嘆,朱棣開創(chuàng)“永樂盛世”,文治武功甚為可觀,堪為千古一帝,然而他生平最可非議之處,就是絕了其父朱元璋最心愛的長兄朱標一脈的后嗣。朱元璋岢于功臣,而厚于親族;朱棣岢于親族,而厚于功臣。 兩父子在這點上恰好是個鮮明對比。 一直到京師城陷,明毅宗崇禎帝殉國,南明安宗弘光帝繼位后,國難思忠良,才開始對有明二百余年累積的冤案統(tǒng)一做了平反。 包括追復(fù)懿文太子朱標為興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為惠宗讓皇帝,朱祁鈺為代宗景皇帝,連其皇后常氏、馬氏、汪氏并上尊號和十三字謚號齊全。同時給洪武朝被冤殺的開國功臣馮勝、傅友德、廖永忠等諸公侯;靖難時被屈殺的建文忠臣長興侯耿炳文、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景清、卓敬;正德朝被杖殺的蔣欽、陸震;天啟朝被閹黨害死的左光斗、顧大章等,一起平反昭雪、追加謚號。 除了朱標和朱允炆父子恢復(fù)了應(yīng)有的帝位尊榮,朱允熥被追封吳悼王,朱允被追封徐簡王,朱允熞被追封衡愍王。 而清修《明史》雖不承認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合法地位,由乾隆帝另外給朱允炆追封了“ 恭閔惠皇帝”的謚號。但朱標的“興宗康皇帝”因為是建文一朝就已追封,因此還是寫在史書中,作為正式稱號被后世史家一致認可。對這位天性仁慈、厚德載物的開國皇太子,也算是不幸中的小小欣慰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