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序》臨習體會/蔣華平 我在兩年的書法篆刻專業(yè)學習期間,對《蘭亭序》情有獨鐘,臨過數(shù)十遍、不得要領,經(jīng)張羽翔老師的理論分析和親自范寫后,有所領悟。認為初臨《蘭亭序》首先擇最善本即馮承素雙鉤填本,了解其梗概;然后臨習與讀古代書論相結合,尤其是王羲之的書論;最后注重用筆和貫氣。這樣以免走彎路,具體體現(xiàn)在: 一、明《蘭亭序》意 王羲之,西晉惠帝太安三年一東晉穆帝升平五年(303-361)。字逸少,瑯琊人。因好友殷浩敦勸,拜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平生對于仕途雖無興趣,然于國家安危之際,頗有器識。渡江之初,見會稽有佳山水便有終焉之志,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與諸友宴集于山陰之蘭亭,作《蘭亭序》。后來馮承素以王羲之《蘭亭序》雙鉤填本最善,凡28行,24,5×69.9cm,此卷原題為“唐楷蘭亭”,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小印,故曰“神龍本'。 《蘭亭序》作為公認的書法神品,不僅在于它的流傳有緒而不斷提高它的知名度,更在于它被認作魏晉風度的代表,骨力寓于姿媚之中,自然中又蘊極匠心,內的筆勢,遒麗爽健的線條,圓融中和的體態(tài),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它正是以這一特定的書法形象及其造就的意境影響著無數(shù)的古往今來的崇拜者,并且作為中國書法主流的典型象征升成永不可追攀的書法高峰一一“天下第一行書”。 二、會古人心 晉衛(wèi)鑠《筆陣圖》:“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在校期間有幸目睹張羽翝老師臨《蘭亭序》情景后,對衛(wèi)鑠的用筆之法便會心領神會,他起筆時迅速回旋運筆如飛的筆勢正暗合古人。 在臨習過程中,常會感到用筆簡單,領悟古人“三折筆”論,問題便迎刃而解。三折筆:其一,用筆須沉著;其二,雖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研讀王羲之本人對書法的見解更能迅速切入《蘭亭序》。“為一字,數(shù)體俱入。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睘⒙洹短m亭序》的21個“之”便是典型的范例,有的平穩(wěn),有的險峻,有的舒展,有的收斂等?!懊繒t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書法中的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關系顯而易見。如何臨習《創(chuàng)臨章第一》明了指出:“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chuàng)臨唯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shù)也。 三、走捷徑路 1、注重用筆 《蘭亭序》用筆極其豐富,臨習時,側重用筆技巧的把握。臨寫既要注意內獲筆法,又要正側兼?zhèn)洌h取勁,側鋒取妍,不必拘泥于形似,切忌線形做作,否則會產(chǎn)生呆、軟、薄,缺乏生動的的味。運筆時提接頓挫,不可平拖筆鋒,尤其注意細微處,細微處見精神。如捺在《蘭亭序》中極具活力,收筆的藏露有不同特征,富于靈性,筆畫有斜捺、平捺、反捺,還有獨具特色的雉尾捺等。同是雉尾捺,又方向求異:如帖中“當其欣”的“歐”與“不知老之將至”的“不"即是一例。 2.重視貫氣。 朱和羹《臨池心解》:“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shù)字、數(shù)行、數(shù)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臨習熟練后,要留心上下左右的呼應關系,可作大膽夸張練習,用牽絲連成一片,然后回到原帖逐漸做到字與字之間絕少牽絲連帶,卻講究字的上下承接,上一字的空態(tài)影響到下一字的取勢,每字靠氣貫注于行、篇之勢。
|
|
|
來自: 靜里乾坤f1k68u > 《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