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群雄紛起,占地為王,這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李淵一家了,父子四人齊心合力,配合默契,帶領(lǐng)軍隊最終反隋成功,建立了唐朝,至此歷史上最為強(qiáng)盛的國家由此誕生。 但建國之后的一系列潛在問題也暴露出來了,那就是李氏兄弟二人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原本父親只是一介官員,身為官員之子的他們還可以相親相愛,但如今面對的是人人渴望的皇位,一國之主,萬人之上,即使是兄弟倆,也會反目成仇。 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史稱唐高祖,而李建成則是作為太子管理宮中事務(wù),在宮中經(jīng)常出入,太子能夠結(jié)交的也就是文官了,所以他是文官集團(tuán)的領(lǐng)頭人。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在外常年征戰(zhàn),戰(zhàn)功累累,與武將自然是來往密切了,而且一般來說,保衛(wèi)家國的人更受百姓愛戴。這樣一來雙方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也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所以私下里雙方一直是明爭暗斗。 從史料記載來看,太子并非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成大事者睿智果斷,頭腦靈活,從各個角度考慮事情的利弊,但李建成并不具備這些優(yōu)點,他優(yōu)柔寡斷,事前不做好準(zhǔn)備,這也導(dǎo)致后來的皇帝懷疑他。 身為太子,招募私兵,這樣的事情傳到皇帝耳中,勢必是會引起懷疑的,當(dāng)李建成面臨軍備嚴(yán)重不足的情況時,因為這樣無法武裝新士兵,所以他情急之下派出爾朱煥和橋公山去外出采購軍備,也就是盔甲武器這些,又安排楊文干武裝招募的新士兵。 可這樣重大的事,他沒有讓自己的死忠去做,而是讓兩個更忠于皇帝的人去做,當(dāng)爾朱煥和橋公山猜到他是要招募私兵的時候,意識到此事非同小可,一旦泄露,那就是全家人掉腦袋的罪啊,所以他們將此事上報給了李淵。 做了皇帝的李淵疑心很重,生怕別人會造反,尤其是自己的兒子要造反,但他并沒有對太子直言此事,而是暗中視察,要找到明確的證據(jù)。果然在發(fā)現(xiàn)證據(jù)后,李淵立馬翻臉,即使是親兒子,也不能有覬覦皇位的野心,他直接質(zhì)問太子為什么要招募私兵。 李建成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因為他確實這樣做了,他只能跪地求饒,希望父親能夠饒他一命,但李淵哪會顧及父子情份,在他心中,在每一位皇帝心中,皇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李淵打算處死太子,以謀反的罪名,師出有名。 李建成在死亡邊緣的一剎那,想出了“苦肉計”的辦法,他生無可戀地說了一句“兒臣罪該萬死”,便撞到了殿柱上,立馬是流出了血,暈了過去。這一幕讓李淵看見后,有點心軟了,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如今他這般以死謝罪,他也不想再次處決,最終李建成死里逃生,皇帝也沒有治罪,但加強(qiáng)了宮中的防務(wù)。 可招募私兵的事情是確實存在的,既然主謀被放過了,那總要拉出一個替罪羊的,于是楊文干將會被治死罪。但楊文干哪里甘心,他并非主謀,只是聽命從事,如今李建成因為是皇帝的親兒子就被放過,可為什么要把罪責(zé)都擔(dān)在他的身上?他手上有招募的私兵,所以他破釜沉舟,帶著私兵造反。 處理這些事務(wù),李淵一般是派太子處理,他之前最喜歡的兒子就是建成了,可如今這些麻煩事又都是太子一手造成,沒有他招募私兵,也就不會有楊文干造反。所以這下李淵看太子不順眼了,只能是找了次子來解決這事,也就是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多年征戰(zhàn),府中也有無數(shù)能人,只是一個區(qū)區(qū)楊文干帶著些私兵并不是大問題,所以接受了皇帝的委任后,他當(dāng)即表示,一定會將楊文干緝拿歸案。李淵也對他說了一句話,“楊文干造反一事是太子引發(fā)的,你可以便宜行事,如果你能平定楊文干叛亂,那么朕將會改立你為太子,把建成封為蜀王?!闭沁@一句話,為后來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禍根。 李世民在玄武門那里殺死了自己的兩位兄弟,又逼宮讓皇帝讓位,從而自己成為太子,而后又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他在位做出的貢獻(xiàn)和成就是不可否認(rèn)的,但在這次政變中確實不是太光彩。成王敗寇,李世民是勝利者,況且也的確是有李淵“金口玉言“在前,可平定楊文干后,他并未實現(xiàn)諾言,那么李世民心中有氣也是應(yīng)該的。 或許李淵當(dāng)時是在生太子的氣,又或者是想鼓勵李世民的士氣,可他的那句話的確是埋下了禍根。李世民出去平定叛亂,在宮中的李淵卻是因為嬪妃和李元吉的游說,原諒了太子,讓太子執(zhí)掌東宮。等到李世民回來后,李淵已經(jīng)是忘記了之前的承諾,又或者是他有意不提。 后來的玄武門之變成為了李淵的一生遺憾,因為他的兩個兒子死在另一個兒子手中,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他最為疼愛的孩子了。一般人看待這次政變,都會直觀地去考慮太子和秦王之間的矛盾,但他們卻忽略了李淵,埋下禍根的恰恰就是李淵。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