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有一種人,他們每天都要發(fā)一些雞湯文,鼓勵我們要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挫折,告訴我們失敗了摔倒了再爬起來繼續(xù)前行。 然而他們這樣的行為卻遭到很多人的反感。 究竟反感人群是抱著何種想法呢?今天小志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之所以討厭每天發(fā)正能量的人,其實不是討厭正能量,而是討厭“發(fā)”這個行為。 首先,我們想一下,什么樣的人,喜歡每天“發(fā)”正能量? 就像空氣一樣,我們會時刻告訴別人,我還在呼吸空氣么?不會的。 同理,一個人如果自身都是正能量,那他干嘛要發(fā)呢? 大音希聲??! 一個自身都是正能量的人,他沒必要到處宣揚自己是一個正能量的人(坦白的說這種炫耀的心態(tài)就不怎么正能量),而且如果是為了感化周圍的人和他一起正能量,最好的做法是身體力行,通過實際的行為和結(jié)果讓周圍人感受到正能量的好處。 這叫感染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 正能量永遠是對自身有益的,之所以現(xiàn)今部分人對正能量無感或者開始慢慢討厭,是因為身邊人說過發(fā)過太多“貌似正能量”的話。 大家一直對正能量有誤解,正能量不是一兩句空洞的話,而是實實在在做過的事! 孔子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前我看人是聽這個人說什么,我就信他什么;現(xiàn)在我看人是聽他說什么,還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真的和他所說的一樣) 網(wǎng)上有一段話挺讓人有共鳴感的:“誰不知道明天有太陽,誰不知道應該快樂一點,可是現(xiàn)實不允許??!我們勸別人的時候,都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哭的時候,遞給你紙巾的人,不需要那個陪你打雞血讓你戰(zhàn)斗到天亮的人。” 因此,我們討厭的也不是每天“發(fā)”正能量的人,而是每天發(fā)正能量,但是自己卻與所發(fā)的內(nèi)容行為不符的人。 正因為看穿了正能量背后的虛偽和言易行難,我們才會這么反感發(fā)正能量文的人。 因為我們更真實地了解到,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如果一個人是一個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人,他能夠感染我們,那么他發(fā)的正能量,是對他這個人的行為的最好總結(jié),我們認為“實至名歸”。 如果一個人自己做不到,卻天天發(fā)正能量,大概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缺啥喊啥。這些人大概也有一個潛意識:發(fā)了正能量,等同于自己就是正能量;第二,自己并不希望實際付出來達成正能量,但是希望看到的人付出之后做出正能量的行為。 但不論哪種,我們給其的標簽大概都是——“名不副實”。 這是一種潛意識。 我們的內(nèi)心是有一桿稱的,一個人的行為展現(xiàn)出是什么樣,和他的言談,我們內(nèi)心會默認對方這兩種行為應該一致。 一旦不一致,我們就會非常不舒服,甚至會有一種不安全感(認知錯位),這樣會讓我們困惑,到底該相信哪一個他? 久而久之,即便對此人不會遠離,但也對這樣的行為不認同了。 這大概是我們不喜歡每天“發(fā)”正能量的人的原因吧。 生活中確實需要正能量,負能量于自己有害,正能量能激勵自己,短期看似無用,實際已經(jīng)不知不覺悄然無息的在影響你的生活。 只是對于正能量,還是要有正確的認知,雖然存在很多雞湯文,雖然話無用,但實際上別人道理是沒錯的。 我們不是討厭正能量,而是討厭那些天天發(fā)雞湯文,然而行為作風實在不是正能量做派。 如果你真的討厭正能量,只能說明你這個人有些陰暗。需要多看看正能量事跡,不要再聽雞湯文,多反思自己。 |
|
|
來自: 靈石水華 > 《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