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旦期間,表妹帶4歲的兒子來西安進貨,在我家暫住了兩天。 早上七點多,表妹就像做賊一樣鉆出被窩,躡手躡腳地洗漱過后偷偷出門了。 中午表妹回來后,我隨口說:“看你早上出門輕手輕腳的,是怕吵醒孩子吧!” 沒想到,表妹一下子打開話匣子,吐起了苦水: “哪有啊,我是怕他一醒就哭著鬧著不讓我出門?!?/p> “你不知道,這孩子一刻也離不開我,每次我出門前,他就沖過來抱著我的大腿,拉著我的衣角哭著喊著求'媽媽別走,媽媽別走’,沒辦法,我就只能趁他睡著趕緊起來偷偷溜走了?!?/p>
聽表妹訴苦,我不禁陷入沉思,當孩子哭哭啼啼不愿媽媽離開時,趁機溜走,這種做法真的正確嗎? 01 警惕!這種錯誤的出門方式千萬別做 電視劇《周末父母》里,有一次,軒軒媽媽出門前,怕被軒軒纏著走不開,于是示意讓姥姥帶他去洗澡。 不曾想,軒軒撅著嘴說不去,去洗澡媽媽就會走掉。于是媽媽向軒軒保證說不走,可等軒軒和姥姥剛一進浴室,媽媽就趕緊趁機溜走,還沒走遠,家里就傳出了孩子嗷嗷大哭的聲音。
孩子為什么會對媽媽出門有如此大的反應呢? 心理學上曾有實驗證明,孩子對撫養(yǎng)者的需求,往往遠遠大于吃喝玩樂等其他需求。 越小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越強。一旦這種依戀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表現(xiàn)出哭鬧,焦慮不安等現(xiàn)象。 所以,媽媽一旦出門,孩子的不安情緒會隨之表現(xiàn)得愈加強烈。而不同的出門方式,在孩子心里往往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 就像表妹,自以為偷偷溜走是最好的出門方式,但她不知道的是,孩子起床后跑遍了各個房間,滿屋子找媽媽,找不到就只能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眼神里充滿了焦慮和不安。
美國作家霍妮指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最基本的需求,即安全感和滿足的需要。 當父母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時,兒童就會產(chǎn)生焦慮。 所以,媽媽出門前偷偷溜走,在孩子心里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媽媽丟了,不見了。 時間越久,次數(shù)越多,孩子心里累積的不安全感也就越多,導致孩子在媽媽出門時變得更加敏感和不安。 有些父母不明白這一點,出門前害怕孩子哭鬧,走不開,于是偷偷摸摸地消失,殊不知,這種錯誤的出門方式,反而直接加劇了孩子心里的不安。
那么,有了孩子之后,媽媽就不敢輕易出門了嗎? 其實不然。只要方法正確,出門也可以變輕松! 02 出門,也可以擁有儀式感 童年的安全感是孩子以后一生的幸福密碼。 而孩子從小安全感的建立,來源于他如何被對待。 出門這件小事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對孩子來說,媽媽偷偷溜走,意味著“媽媽丟了,不要我了”;媽媽告訴我“馬上回來”,但卻好久好久都還沒回來,意味著“媽媽是騙子”;而媽媽如果沒有任何告別儀式就離開,更是意味著“媽媽不夠愛我”。
孩子的世界太小,小到心里只裝得下一兩個最親近的人。 所以平時照顧他最多,給他最多依賴的人就成了他的全世界。 一旦這種依賴暫時被擱置,孩子心里的安全感便瞬間喪失一大截。 所以,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讓他在媽媽出門前后產(chǎn)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媽媽們在出門之前不妨這樣做: 擁抱或親吻孩子 孩子之所以會在媽媽出門前哭鬧,大多是由于“被愛”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無助和委屈。 因此走之前滿足一下孩子,抱抱他、親親他,讓他覺得媽媽是愛自己的,媽媽只是暫時離開一下子,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孩子心里的失落感。
約定回家時間媽媽要出門,孩子的內(nèi)心最容易產(chǎn)生恐慌情緒,時間一久,不免有種被媽媽拋棄的心理。 所以,媽媽在出門前可以如實告訴孩子自己要去哪里,去做什么,然后跟孩子約定回家時間,增加他的安全感。 為孩子找最靠譜的監(jiān)護人離開之前,媽媽可以用平和的語氣,告訴孩子自己上班后會由誰來照顧他,讓孩子明白雖然媽媽暫時離開了,但還有其他親近的人陪自己,這樣孩子的心里會踏實很多。
回家跟孩子打招呼回家后第一時間給孩子一個開心的笑臉和大大的擁抱,問問他今天在家表現(xiàn)乖不乖,玩得快不快樂等,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重視。 無論媽媽們用哪一種方式出門,都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堅持才能產(chǎn)生一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出門前如何對待孩子。 只要我們不偷偷溜走,不欺騙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和重視,心里有足夠的安全感,那出門這場硬仗,也可以是小菜一碟。
03 有一種安心叫“媽媽走了我還有爸爸” 心理學家指出:
也就是說,孩子爸爸,也可以是年幼的孩子最靠譜的監(jiān)護人。
兒子自從生下來,老公就在換尿布,沖奶粉,給孩子洗衣服這些事情上從來沒有偷懶過。 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老公也是從來沒有疏忽過,一有空閑,就抱著孩子親親抱抱舉高高。陪孩子玩,逗孩子笑,比我還積極。 因為跟我一樣同樣給予了兒子足夠的愛和陪伴,所以兒子從小既黏媽媽,也黏爸爸。在我們家,也就不存在大人出門孩子扯著衣服哭哭啼啼不肯放這種事情。
無論是誰要出去,兒子都可以笑著說“媽媽再見”,“爸爸拜拜”。 在兒子心里,爸爸出去了,有媽媽陪我。媽媽出去了,可是有爸爸在,如果爸爸媽媽同時出去了,還有奶奶陪我。 無論是誰出門了,他都不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04 在電影《少年時代》里,有這樣一個片段: 母親對正收拾行李準備離家的兒子,歇斯底里地說:“這是我生命中最糟的一天。我知道這一天總會來的,但我沒想到你會這么喜氣洋洋地離開。你知道我意識到什么了嗎?我的生命就要這么結束了……” 這是一位母親,面對即將告別的兒子,最真實的情緒寫照:擔憂,焦慮和不安。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自是不用多說。 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對孩子而言,在生命早期,撒潑打滾,哭鬧不止,是對媽媽出門最本能的反應。 如果這種本能的反應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和回應,在孩子心里很容易積壓更多的恐懼感,甚至會讓孩子變得內(nèi)向和自卑。 所以,出門前,你還在偷偷摸摸溜走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