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發(fā)論文共同一作 但不曾想,你卻只想“利用”我…… “幫我把實驗補了,帶你共一” “你把這做完,你就是共一” “試劑隨便用,沒問題,別忘了帶我共一哈” “小明呀,聽說你最近要投SCI,帶上哥哥共一,評職稱用” “師兄,有共一帶沒,評獎學金用”……www. 可以說,近些年國內(nèi)科研界折騰文章的人都會經(jīng)歷“共一”的洗禮。一個“共一”包羅萬象,道盡科研界的酸甜苦辣,寫滿科研人員的喜怒哀樂。 “共一”即共同第一作者,英文譯為“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最初用來指有多人共同完成一項研究成果,所做貢獻相同或大致相同?!肮惨弧弊畛醯某霈F(xiàn)適應了現(xiàn)代科研活動高度的分工協(xié)作,也解決了單獨第一作者(除通訊作者外)獎勵全拿的不公平性??墒请S著第一作者和獎勵晉級等切身利益掛鉤,“共一”的科研屬性越來越弱,利益屬性越來越強,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淪落為利益交換籌碼。 【“共一”出現(xiàn)情況】 一般來講,“共一”出現(xiàn)的情況有如下兩大類。 首先是較為普遍,較被認可的一類。具體可分為如下幾種。 一是工作量較多,或隨著研究的深入,可挖掘的東西越來越多,剛開始實施課題的研究生面臨畢業(yè)或研究人員由于各種原因不能繼續(xù)開展,后來一人或多人接手,完成工作。這種情況下,當成果發(fā)表時,論文的通訊作者原則上會將這幾位課題的實施者,都放為“共一”; 其次是工作較為復雜或難度較大,同時有兩名或兩名以上研究人員共同負責,或者將本課題組不能完成的工作委托外課題組幫助完成,這種工作發(fā)表一般也會將這些重要貢獻的研究人員列為“共一”; 再者,屬于剛入路的年輕研究人員在師兄師姐、年輕教師等具備一定經(jīng)驗的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完成一項課題,一般來講,師兄師姐類會被“共一”,而有教職的教師一般為共同通訊,當然也有放在“共一”的,這要視情況而定。 接著就是頗受爭議的掛靠帶。筆者稍作總結,大致分為如下幾種。 一、合作型,即雙方都有要發(fā)表的量級相當?shù)恼撐?,互相將對方掛為共一,二者就能各自擁有較多第一。這常見于課題組內(nèi)或?qū)W科內(nèi)或關系較好的合作單位; 二、投靠型,此類一般由年資較低的科研人員主動或被動將年資較高、地位較高的科研人員放為“共一”位置。在不影響自己第一的位置下,又給予了“共一”者利益。而“共一”者往往在前者職稱晉升,工資漲幅,基金申報等方面施以照顧; 三、幫扶型,此類一般由第一作者主動或在通訊老板授意的情況下,將“共一”給予急需此類位置的研究人員,用于榮譽評定,入學晉職等考核中,“共一”者對此類幫扶自然是感激涕零,施以援手者則收獲人情等其余利益。 【“共一”利益糾紛】 在經(jīng)歷愈演愈烈的文章掛名以后,科研機構逐漸將第一作者和其他作者(除通訊作者)區(qū)別開來。一般是較重要的考核中,大家都會遵循第一作者(除通訊外)贏者全拿原則,或稱為只認第一作者(除通訊作者外)原則。這種方式在一定情況下,克制了“學術人情”、“學術關系戶”、“學術權力”對學術的不良侵蝕,營造了較為公平的學術獎勵和認可。 為了適應高度強化的科研分工,“共一”應運而生,也為科研學術界的公平做出了貢獻。然而,如上文掛靠帶現(xiàn)象出現(xiàn)后,各類審核機構開始審視“共一”的含金量。為了剔除含水量較大的“共一”,在重要的考核中會只記共同第一中排名第一,或者共同第一排名中第一第二第三依系數(shù)遞減。所以“共一”中的排名也是是非之地,而“共一”中的第一則是兵家必爭之地。一般主次特別顯著中,第一作者爭議較小。爭議常見于有同等貢獻的合作者,如上文多人共同負責或者多人接龍完成,這時誰先誰后就很有爭議。此時,除學術貢獻外,論文的通訊作者會納入更多考慮因素,此處略去不表,相信讀者自有體會。 爭議最大乃至飽受詬病的就是“共一”淪落為學術界的“剝削”工具。掌握資源和話語權、或“輩分”較高、“出身”較好的科研人員強行拿走“共一”中的第一順位,美其名曰“課題指導占主導地位”,而論文主要貢獻著則被排在“共一”中第二第三,忍受著“共同貢獻的待遇”。這在國內(nèi)某些科研機構較為常見。一般年資較低者也會忍氣吞聲接受,一般會獲得 “搶奪者”另外的利益交換。個別性格耿直、脾氣火爆者雖然會竭力反抗,往往不了了之,甚至被打上“功利激進,沒有大局意識”的標簽,被整個團隊排斥,乃至掃地出門。 【“共一”存在問題】 一個新興事物出現(xiàn)有其合理性,必然也會衍生出許多問題。如上文,“共一”在相對公平衡量科研分工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巧取豪奪”的現(xiàn)象。筆者將這些現(xiàn)象帶來的問題稍加分析。 一是成果稀釋。獨立完成的科研成果被無實際貢獻的科研人員強行稀釋,這對于國際學術界準確衡量科研人員的研究貢獻帶來困惑。好在此類科研成果一般距離諾獎較遠,國內(nèi)也心知肚明。 二是利益均攤。國內(nèi)較知名或正規(guī)的機構都不會區(qū)別對待共一中排名第一和單獨第一作者的認可程度,即帶別人共一和自己單獨共一不會在獎勵認可上有差異。然而確實有一些機構會區(qū)別對待,這就會傷害實際第一作者的切身利益。 三是破壞公正。在某些院校機構中,行政主導科研評價體系,靠巧取豪奪獲得“共一”者往往在粗暴簡單的評定上超過踏實做科研的研究人員?!肮惨弧本蜏S落為投機者踐踏公平公正的工具。公平公正被踐踏就會造成劣幣驅(qū)逐良幣的現(xiàn)象。 四是帶壞風氣。如上文,“共一”帶來的快捷高效的切身利益,必然會促使許多人效仿。年輕科研人員不會將心思放在獨立思考、艱苦探索上,而是放在了科研圈子的人情、人脈的跑要求搶上,對一個機構,一個院校來說不啻于斷其命脈。 【“共一”改進方法】 這里筆者只能說是稍加改進。從深了講,涉及到學術論文衡量學術貢獻,影響因子決定論文檔次,學術資源的分配等諸多爭議。筆者受限于自身認知能力,不談這么宏觀深入,只是單純從考核評價體系提出幾點改進建議,目的是在保護真實學術貢獻,打擊“掛靠帶搶”現(xiàn)象。 一是強化認證。在衡量科研貢獻,評價科研能力中不能簡單僅僅提供文章,而是需要參評者提供詳細的原始資料佐證其科研貢獻以及佐證其投入科研活動的真實性。 二是強化審核。要強化審核參評者提供論文材料的真?zhèn)?,同時也要強化考量參評者真實科研素養(yǎng)。 三是強化評議。要發(fā)動專家評議,學科評議,同行評議,廣泛調(diào)研,聽取多方意見。全面營造“能者上、劣者下”的優(yōu)良局面。 總之,“共一”是現(xiàn)代社會科研活動的必然產(chǎn)物,即適應了科研活動的變革,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正確對待“共一”,是保證學術公平,營造積極學術氛圍,傳承優(yōu)良學術風氣的關鍵。正所謂“共一”為學術性命攸關所在,茲事體大,我等科研兒女不可不察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