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 其實書法也有三個境界,分別是技道競進,師古不泥,品行修為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也是人生的三個階段。 下面就與書法大師魏傳忠一起走進《揚州講壇·文化十二講》,一起來學習這三個境界吧。 技指的是書法家要熟練掌握結(jié)字、用筆、章法等技法。道指書法家應(yīng)有人文視野,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識學養(yǎng),讓人領(lǐng)略到技法之外的“墨外之境”。競的意思是競者,爭也。進的意思是進者,登也。表現(xiàn)的是一種孜孜以求的精神和鍥而不舍的狀態(tài)。 概括的說,技道是基礎(chǔ),競進是目的,落腳在美。這是書法區(qū)別于寫字、書法家區(qū)別于工匠的一個顯著特征。 一個書法家如果不以學識滋養(yǎng)書法,不用學養(yǎng)來打底,其作品不過是一件了無生命張力的物件而已。而如果只在技法上下功夫,路子會越走越窄,只有注重內(nèi)外兼修,路子才越走越寬。 面子,里子都要完備,否則有名無實,或者有實無名。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僅要有智商,也要有情商。這就是生活中的內(nèi)外兼修。僅有智商,會被說成聰明,但是人際溝通受阻,許多事情無法達到心中所愿。僅有情商,沒有內(nèi)在的真才實學,說的天花亂墜卻沒有實際本事也不行。 學習書法,還是要學習古人的技法,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但不拘泥于古人的做法,不被其所約束。中國書法最講究傳承有序,其中臨摹是主要方式之一。正是因為書法特有的傳承關(guān)系,才使得書法這一古老的藝術(shù)得意發(fā)揚光大,后繼有人。 要想在書法方面有所長進,有所成就,就必須要通過讀帖、臨摹、臨帖、背貼,站在巨人的肩上,從而獲得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但是如果拘泥于模仿之路,即便再下功夫,也很難超越。一味地臨摹,就等于失掉了藝術(shù)個性、失掉了藝術(shù)靈魂。師古不泥,就是師于古而不拘泥于古,師其意而不師其跡。堅持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從形似到神似,再從神似到推陳出新,最終形成獨具體貌的個人書風。 生活中,很多人心中都有那么個偶像。想要同偶像一樣成功,就會去模仿他。模仿本身沒有問題,從別人的成功汲取經(jīng)驗,能夠讓人很快得到成長。但是不能完全模仿,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也不一樣。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從自身出發(fā),這樣才能形成個人特色,有所發(fā)展。 古人說字無百日功,意思是只要認真寫一百天的字,就會把字寫得像個樣子。但書法并不等于一般的寫字。尺幅天地之間,構(gòu)建的是書法家的精神家園。一個真正的書法家,除了要掌握嫻熟的技法和深厚的學養(yǎng)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品行修為,要有高尚的人格境界。 如書法家黃賓虹所說,人品的高下最能影響書畫的技能。講書畫,不能不講品行,有了為人之道,才可以講書畫之道,直達向上以至于至善。 心正則筆直,人品即書品,書為心畫,書以人重等古訓是對書法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書法家要恪守的基本原則。注重技法的刻苦磨礪,更要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處理好品格修為與書法實踐的關(guān)系,常修書道之德,常思名利之害,常懷律己之心。 做人也是這個道理。不僅要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也要注重外在品格的修養(yǎng)。僅僅有學識是不夠的,學問再深,人品不行,也是無濟于事的。而如果只注重品行修養(yǎng),卻不注重內(nèi)在的知識積累,沒有實際的能力,更是不行。二者必須要都要具備,這個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書法如做人,一橫一豎皆是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