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六六一年正月初八,23歲的順治皇帝突然無疾而終(有說生病去世,也有說出家當和尚去了),把皇位傳給了年僅八歲的康熙,為此,順治還特意給年幼的康熙找了四位輔政大臣,希望他們輔佐好自己的兒子。這四位輔政大臣分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 這四人之中,為人最老道、做事最沉穩(wěn)的是索尼。他能文能武,是位不可多得的奇才。尼早年隨皇太極征戰(zhàn)沙場,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在對南明小朝廷的戰(zhàn)爭中,索尼在被重圍中救下皇太子豪格。另外還是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四朝元老,所以他在八旗兵中的威望頗高,尤其在兩黃旗中地位非常高。順治先輔政大臣時,親欽索尼為一號輔臣,可見對他的器重。 這四人之中,能力最強、功勞最大的當屬鰲拜。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他和他的家族早年跟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作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堪稱滿清立國的大功臣。 特別是在皮島之戰(zhàn)后,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稱之為滿洲第一勇士——“巴圖魯”。松錦會戰(zhàn),關(guān)系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鰲拜沖鋒陷陣,五戰(zhàn)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西充之戰(zhàn),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最終,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順治知道他的才情和功勞,也知曉他的“野心”和欲望,因此,把安排在了輔政大臣的最后一位。一方面想要用鰲拜之才,另一方面又想依靠其他三人的力量壓制鰲拜,不給鰲拜獨掌大權(quán)的機會。 然而,事實證明,順治的想法太一廂情愿了,鰲拜還是很快成了朝中的“攝政王”。 四位輔政大臣中的大哥大索尼雖然才能出眾,且老謀深算,但他的年齡最大,缺少了進取的激情,早有“歸隱”之心,因此,他把家族的未來看得比什么都重,因此,他一掛事不關(guān)已,高高掛起的樣子,并不愿意得罪鰲拜。 而排第二的蘇克薩哈雖然也有戰(zhàn)功,但懦弱無能,且猶柔寡斷。他雖然看不慣鰲拜的狂妄自大,但又不敢得罪他,故而處處依附他。 排第三的遏必隆有勇無謀。他敢于亮劍,敢于直面和鰲拜針鋒相對,但他勇氣可嘉,但謀略不足,根本無法和鰲拜相抗衡。 四位輔政大臣中一位“歸隱”,一位懦弱,一位魯莽,久而久之,狂妄的鰲拜便獨掌朝政大權(quán)了。當時朝政大事、官員任免、都是由鰲拜決定,先斬后奏的招數(shù)鰲拜用的屢試不爽,凡是與鰲拜唱反調(diào)的官員要么被革職流放、要么被砍頭,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 而野心家鰲拜變得越來越囂張跋扈,無法無天了,甚至連康熙都不放在眼里。據(jù)史書記載,一次,康熙的侍衛(wèi)得罪了鰲拜,鰲拜毫不客氣,馬上命部下處死了侍衛(wèi)。 事情發(fā)生后,已經(jīng)14歲的康熙當然不干了,他要向鰲拜“討說法”。于是去找索尼“哭訴”,結(jié)果索尼一邊“安撫”康熙,一邊又“維護” 鰲拜,竟然兩不得罪,兩個相幫。而對索尼的“和稀泥”,康熙無奈之下只好去求救嫉惡如仇的遏必隆,結(jié)果遏必隆眼看索尼都和稀泥,而蘇克薩哈又和鰲拜同流合污,遏必隆知道憑自己一己之力是無法對抗鰲拜的,無奈之下,他竟然做出驚人舉,4個字:稱病不朝。 最后,康熙沒辦法了,只好不抱希望地去求助祖母孝莊。 孝莊雖然久居后宮,深居簡出,但他畢竟是太皇太后,在朝中擁有很高的權(quán)威。眼看康熙受辱,孝莊終于亮劍了,她決定聯(lián)合索尼共同對付鰲拜,迫鰲拜還政于康熙。 孝莊深知老謀深算的索尼已經(jīng)和稀泥十多年了,不用計是沒辦法拉他下水的。于是孝莊來了個微服私訪,一天傍晚,她徑直到了索尼家。索尼聽說太皇太后親自來了,這一驚非同小可,馬上跑著出來迎接。當然,老狐貍索尼自然也猜知了孝莊的來意,為了防微杜漸,他向孝莊請安后,馬上使出殺手锏,說了8個字:鰲拜的事,臣管不了。 而對索尼奇特的“閉門羹”,孝莊笑了笑,話鋒一轉(zhuǎn),問索尼道:“不知索中堂的孫女今年多大了?”索尼答道:“芳齡16?!毙⑶f接著道:“皇上不小了,該到了大婚的時候了?!?/p> 索尼一聽就愣住了,馬上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改口說:“臣和鰲拜雖然各司其職,但這個鰲拜欺君罔上,臣誓和他勢不兩立。 接下來的事很簡單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成了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而索尼聯(lián)合蘇克薩哈和遏必隆一起迫使鰲拜同意了還政康熙。 康熙親政,孫女被立為皇后,年邁的索尼含笑離世了。 而這時,“老好人”蘇克薩哈認為自己輔政的使命已完成,于是奏請辭去輔政大臣職位。結(jié)果他的這一舉動卻戳中了野心家鰲拜的“七寸”,蘇克薩哈如果主動請辭成功,那么,他離撤消輔政大臣之職也不遠了。為此,鰲拜開始施展手段,最終蘇克薩哈請辭的目的非但沒有達成,反而遭到誣陷冤殺。
之后,四位大臣剩存的遏必隆無可奈何,鰲拜再度卷土重來,勢力達到了頂峰。 康熙無法容忍,決定除掉鰲拜!鰲拜黨羽眾多、勢力遍及朝野上下,康熙的行動十分小心,不漏聲色,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貴族子弟在皇宮中練習(xí)布庫。鰲拜認為康熙年少,貪玩喜樂,心中暗自高興。
一六六九年五月,康熙眼看時機已成熟,開始亮劍了,他使出三個良計。第一計:調(diào)虎離山——將鰲拜的親信以各種理由派往外地。第二計:請君入甕——以商議要事為由召鰲拜入宮。第三計:上屋抽梯——當鰲拜大搖大擺地入皇宮后,那一批訓(xùn)練有訓(xùn)的布庫少年將他團團圍住,“滿洲第一勇士”就這樣稀里糊涂的倒在了布庫少年手里。 隨即,康熙宣布鰲拜諸多罪狀,并要將他斬首示眾。據(jù)史書記載:康熙用計生擒鰲拜以后,鰲拜氣氛的脫掉上衣,讓康熙看自己身上的傷疤,對他說:“我一生為你愛新覺羅打拼,你就這么對我嗎?”
結(jié)果,康熙下詔,在歷數(shù)其罪狀后,承認鰲拜的功勞,決定不殺鰲拜,只是圈禁。 然而,從權(quán)力的神壇跌落到谷底,從大功臣變成人人唾罵的階下囚,抗壓能力超強的鰲拜也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不久,鰲拜便怨憤絕望而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