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典籍,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海論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 【原文】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于營、衛(wèi)、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jié),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翻譯】黃帝問岐伯說:我聽您講述刺法,所談的內容總離不開營衛(wèi)氣血。那么運行營衛(wèi)氣血的十二經脈,在內部聯屬于臟腑,在外部維系著肢節(jié),您能把十二經脈與四海結合起來談一下嗎? 【原文】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 【翻譯】岐伯說:然界有東西南北四個海,稱為四海,河水都要流注到海中。人也有像自然界那樣的四海和十二條大的河流,稱為四海和十二經脈。 【原文】黃帝曰:以人應之(四海),奈何? 【翻譯】黃帝說:人體四海是怎樣與自然界的四海相應的呢? 【原文】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榖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翻譯】岐伯說:人體有髓海、血海、氣海和水谷之海,這四海與自然界的四海相對應。 【原文】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天地四海也,愿聞應之奈何? 【翻譯】黃帝說:這個問題真深遠?。∧讶梭w的四海與自然界的四海聯系起來,我想聽一下它們之間到底是如何相應的呢? 【原文】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里、滎輸所在,四海定矣! 【翻譯】岐伯說:必須首先明確地了解人身的陰陽、表里和經脈的流行輸注的具體部位,然后才可以確定人身的四海。 【原文】黃帝曰:定之奈何? 【翻譯】黃帝問:如何確定呢? 【原文】歧伯曰:胃者,水榖之海也,其輸上在氣沖,下至三里;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 【翻譯】岐伯說:胃的功能是接受容納飲食物,是氣血生化之源,故稱為水谷之海。它的輸穴部位,在上部是氣沖穴,下部是足三里穴。沖脈與十二經脈有密切聯系,可以灌注五臟六腑和陰陽諸脈,故稱為十二經之海。它的輸穴部位,在上部是大抒穴,在下部是上巨虛和下巨虛。膻中是宗氣匯聚的地方,所以稱為氣海。它的輸穴部位,在上部是天柱骨(即第七頸椎)上邊的啞門穴和天柱骨下邊的大椎穴,在前部是人迎穴。髓充滿于腦,所以稱為髓海。它的輸穴部位在上是頭頂正中的百會穴,下邊是風府穴。 【原文】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p> 【翻譯】黃帝說:以上這四海的功能,對于人體什么樣算是正常?什么樣才算是反常呢?怎樣才能促進人的生命活動?怎樣就會使人體虛弱衰敗呢? 【原文】歧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翻譯】岐伯說:四海功能正常,就會促進人體的生命活動;四海功能失常,就會使生命活動受到損害。懂得調養(yǎng)四海的,就有利于健康,不懂得調養(yǎng)四海的,就有害于健康。 【原文】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 【翻譯】黃帝說:人身四海的正常、反常有什么樣表現呢? 【原文】歧伯曰: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谎2蛔?,亦常想身小,狹然不知其所??;水榖之海,有余則腹?jié)M;水榖之海,不足則饑,不受榖食;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翻譯】岐伯說:氣海邪氣亢盛,就會出現胸中滿悶,呼吸喘促,面色紅赤;氣海不足,就會出現呼吸短淺,講話無力。血海邪氣亢盛,就會覺得自己身體脹大,郁悶不舒,但也不知道是什么??;血海不足,總是覺得自己身體狹小,意志消沉,但是也說不出患了什么病。水谷之海邪氣亢盛,就會出現腹部脹滿;水谷之海不足,就會出現即使感覺到饑餓也不愿意吃飲食。髓海邪氣亢盛則狂躁妄動,舉止失常,其動作顯得輕巧敏捷,皆非平口所能達到;髓海不足。就會出現頭暈耳鳴,腿疲軟無力,眼目昏花而頭昏悶,身體疲倦乏力嗜睡。 【原文】黃帝曰:余已聞逆與順矣!調之奈何? 【翻譯】黃帝說:我已知道了四海順逆的表現,那么,怎樣調治呢? 【原文】歧伯曰: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翻譯】岐伯說:應當仔細地審查并掌握四海的輸注部位來調理治療四海的偏虛偏實的病證,補虛瀉實,切忌不要違背虛證用補法和實證用瀉法的治療原則。能夠遵循這樣的治療法則,人體就能健康;違背這樣的治療規(guī)律,人體就會敗壞無救。 【原文】黃帝曰:善! 【翻譯】黃帝說:講得好。■ |
|
|
來自: 峨眉佛光 > 《古代醫(yī)書》